劉朝耀
【摘要】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但在習作起步的小學階段,可以說習作教學是困擾師生的一大難題,教師倍感難教,學生倍感難學。究其原因是學生習作表現(xiàn)出“沒詞兒”——缺乏素材。本文著力從“素材”上下功夫,巧妙指導學生習作,以克服學生“厭寫”情緒,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關鍵詞】素材;搜集;梳理;拓展;習作水平
《語文課程標準》(義務教育2011年版)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闭Z文教育家黃光碩先生也曾經(jīng)說過:“學生的語文學得怎樣,作文可以作為衡量的重要尺度,學生的語文能力不過關,作文也是一個重要標志?!笨梢?,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但在習作起步的小學階段,可以說習作教學是困擾師生的一大難題,教師倍感難教,學生倍感難學。究其原因是學生習作表現(xiàn)出“沒詞兒”——缺乏素材。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焦點之一便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而要實現(xiàn)這一變革,首先要從語文的課堂教學變革做起。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要改變以往注重傳授所謂“技巧”“經(jīng)驗”滿堂灌的形式,那如何讓自己教得輕松,又能引導學生既寫出內容豐富,又能表達真情實感的好文章來呢?我經(jīng)過多年教學探索與實踐,從“素材”上狠下功夫,是一種較巧妙的指導方法,能克服學生“厭寫”情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一、文前開源,搜集素材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極為深刻地指出過:“文章必須從真實的生活里產(chǎn)生出來,把真實生活所不曾經(jīng)驗過的事勉強拉到筆底下來,那是必然失敗的勾當。人固然為著與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擔負人的責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實的生活,才有好文章?!?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币虼?,習作之前,教師應引導學生去關注“自己的生活”,不僅包括聽到的、見到的、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自己從事的學習、工作、活動即自己的生活實踐。教師既要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物,更要引導學生注意自己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不能光看別人而不看自己,也不能只是看看而已,更關鍵的是有腳踏實地地做,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去熱愛生活,積極地參與生活。這樣,學生就能在不僅學習做人,又在做人過程中用自己的心靈,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的生活中找到令自己感動或頗有感觸的素材了。這樣,學生寫起文章來就能做到“心中有物”,也就能達到“言之有序”的境地了。如在指導學生寫“課間活動”這一天天機械重復的活動時,孩子們對課間休息表現(xiàn)出激動、興奮,但當我們提出把它們寫下來時,卻表現(xiàn)出無話可說的樣子了。我在指導前裝著不經(jīng)意地參與到他們的活動當中去,孩子們參與的熱情就會顯得更為高漲,哪個孩子不想在老師面前露一手?活動完了,我不出習作要求,而是很自然地問:“剛才老師與同學們一起玩游戲,每個人都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七嘴八舌、爭先恐后地搶著說開了,詞語很豐富,句子很精彩。我便適時地告訴他們:“這節(jié)課讓我們就剛才說的用你最想表達的方式寫下來吧!”結果,一篇篇精彩的表現(xiàn)小作者真情實感的文章脫穎而出,令我刮目相看,原來孩子們的表現(xiàn)能力竟如此強!
二、自主辨別,梳理素材
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寫作教學中應抓住取材、立意、構思、起草、加工等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笨梢姡叭〔摹笔菍懞米魑牡年P鍵,但對于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難題。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許多的習作素材中辨別出什么素材符合哪一種習作題意。教師要放手,給學生充分“說”的時間。因為學生選什么材料寫,是習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在課內選材討論,可以收到滿意的效果。如指導中高年級普通命題習作《我學會了……》,放手讓學生討論審題,明確本次習作要求與范圍,不難得出這里包含四層意思:“我”,即寫自己生活范圍中的事;“學”記一次“學”的過程;“會了”規(guī)定學的結果;“……”是決定習作內容的重要一半,最能體現(xiàn)學生選材能力的高低。在學生個體思考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集體討論,有的學生說,我想寫《學會了騎自行車》;有的學生說,我想寫《學會了煮飯》;有的學生說,我想寫《我學會了關心他人》……課堂活躍,學生的思路打開了,這種在有限的40分鐘時間內,抓住學生思維發(fā)散的時機,促成“短、平、快”的習作素材提煉方法,既解決了學生“寫什么”的問題,又提高了學生選材的能力。學生在教師正確有效的誘導下,輪番上陣,一吐心中之快。對表達能力較差的同學,對于時間、地點、事件、發(fā)展的順序等給予必要提醒,提高孩子們的習作信心,孩子們說多了,回憶了,積累的素材多了,寫文章時,就有了選擇不同材料的空間。在此基礎上,乘勝追擊,師生之間大膽地展開討論,哪些素材等合本次題意,說出緣由;哪些不合本次習作題意,也說出緣由來。此時,教師做一個嚴肅的“審判官”,把孩子們表述過程中出現(xiàn)的語病,及時糾正,這樣水到渠成,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正確的表達能力,學生就能有所選擇地寫出符合自己熟悉的易寫的內容來了。
三、放膽寫作,拓展素材
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教師在習作教學中,應立足大語文教育觀,著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必須把習作指導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學校延伸到社會,引導學生不但能從頭腦里“回憶”,更應從生活中開掘習作素材,“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為豐富學生的生活,我們可指導學生自己動手,組織活動,如科技小制作、種植花草、養(yǎng)殖小動物、開展節(jié)日慶祝活動……并要求以日記的形式予以記錄。這樣,既鍛煉才干,又創(chuàng)造了習作素材。為拓寬素材,平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創(chuàng)造習作素材。課外閱讀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使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也充實著學生的生活。巧妙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動腦、動手,做好學習筆記等,習作素材也會因此由學生創(chuàng)造出來?;蛞龑W生邊讀邊想,深受感動的,也可模仿文中主人公的辦法,或制作,或實驗,或記敘……習作素材也將應運而生。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绷曌鹘虒W也如此,如果我們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讓他們學會擦亮眼睛,觀察生活,關注生活,在生活中挖掘寫作素材,學生打開了習作思路,就能迸發(fā)出習作的火花,呈給我們精妙的文章來。作文就不再是一種象牙之塔或很玄乎的事情,就不再是苦差使,而是充滿樂趣的,人人都可以做的比較容易的事,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能真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