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宇彬
〓〓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識的載體,它對教師職業(yè)尤為重要。
〓〓一、提問語言的藝術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主導作用。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質(zhì)量,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巧妙的誘導之言,能夠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思維擦出火花。在講《石壕吏》這一課快結(jié)束時,筆者故意節(jié)外生枝地置疑:“有人認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詩,因為詩人杜甫在詩中始終是一個冷漠的旁觀者。你們同意這一觀點嗎?”這問題一提出,處于教學尾聲的課堂氣氛又活躍起來,學生各抒己見,爭論不休,最后在爭論中統(tǒng)一了認識:“杜甫在詩中是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和情景的描寫來表達感情的,詩人雖然沒有直接出來講話,但同情誰、憎恨誰態(tài)度鮮明,因而上述觀點是沒有根據(jù)的?!边@樣,學生對詩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也對詩的創(chuàng)作要用形象思維的藝術創(chuàng)作法有一點認識。然而,筆者并不就此“收場”,而是再起波瀾:“你們知道你們不同意的觀點是誰提出來的嗎?是郭沫若在他的著作《李白與杜甫》中提出來的!”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師的話又一次激起學生的興趣:對于權威的意見,我們學生也能評長論短。如此“收場”,既強化了學生已有的認識,更培養(yǎng)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二、釋疑語言的藝術
〓〓1. 一“石”二鳥
〓〓一位在全國智力競賽中獲獎的學生曾說:“我認為人的知識結(jié)構有如下三種:一種是珍珠型的,盡管顆顆閃光,但缺一條線使它們成為一個整體。一種是牌樓型的,雕梁畫棟、精細絕妙,但只靠幾根木樁撐,經(jīng)不起大的沖擊。一種是金字塔型的,有雄厚的基礎,有嚴密的結(jié)構,有突出的尖端。我力求達到這種知識結(jié)構?!蹦憧慈缃竦膶W生對于自己知識要求如此高,作為他的老師,要想hold住你的學生,那么教學語言要盡可能的做到一“石”二鳥,甚至更多“鳥”,能帶給學生更多的知識。如講到莫泊桑樹的《我的叔叔于勒》時,筆者不但給學生講莫泊桑的《羊脂球》、《項鏈》、《漂亮的朋友》的故事,還跟學生講跟莫泊桑并稱的三大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契柯夫和歐·亨利,講他們?nèi)说拇碜髌防锩娴墓适?。當講到沙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時,我跟他們講沙翁四大悲劇及經(jīng)典悲劇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講到《威尼斯商人》里面視財如命的夏洛克時,我還會給學生講世界文學史上的其他三個吝嗇鬼——阿巴貢、葛朗臺、潑留希金,還有中國文學史上的吝嗇鬼——嚴監(jiān)生這些人物的經(jīng)典情節(jié)。學生的學習興趣馬上給調(diào)動起來了,而且還激發(fā)了他們課后閱讀的興趣。
〓〓2. 一“斑”窺豹
〓〓有這么一個故事:古時有人以“深山藏古寺”為題要求三位畫師作畫,第一位畫師畫了深山古寺的全景;第二位畫師描繪了密林掩映的深山中露出古寺一角;第三位畫師描畫了一個老和尚在青山腳下汲水的情景。大家都說第三位畫師畫得妙,因為它留給大家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如今很多老師都很能講,都很敬業(yè),在課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說起來可謂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課堂成了老師的個人秀,完全忽略了坐在下面聽的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新課改提出的閱讀過程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是對文本的重新構建。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有個性的解讀,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應該把握講的度。筆者認為,老師要能給學生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間,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如教學《登高》時,教師可以先通過介紹杜甫寫作本詩的時代背景和四處漂泊的經(jīng)歷,渲染杜甫登高時的凄涼心境,然后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文中的意象想像杜甫吟詩時的情景,頭腦顯現(xiàn)杜甫登臺所見的渚清沙白、風急天高、飛鳥盤旋、猿啼凄厲、落葉紛紛、江流滾滾的蕭瑟秋景,顯現(xiàn)杜甫國恨家愁涌上心頭、百感交集的神情,從而進入詩的意境,更深刻地感受詩人的家國之痛,身世之悲。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