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序亞
近幾年,師德沿著回歸路徑實現(xiàn)著實踐性方面的轉向。這一轉向的意義重大,關乎教育要素的方方面面。從宏觀來看,師愛要求我們在實踐中注重營造學校愛的文化,要求教師追求愛的智慧,這是師愛的應有高度。
師愛文化智慧教師其實許多時候我們教師的意識里面并不缺乏對關愛學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但是實踐中,我們有時候做不到,有時候做不好,有時候雖然做了但效果不符合預期,有時候并沒有刻意去思考如何做,卻使自己的行為推演了較好的結果……這一切告訴我們,關愛學生不是空洞的,而是具體的;不是輕而易舉的,而是亟待造練的;不是人皆可為的,而是系于能力和智慧的。我們發(fā)現(xiàn),當關愛學生成為每一位教師的自覺行動和自主意識時,那么愛的文化就可基本形成。只有營造愛的文化,才能形成不經行政推動而自發(fā)傳播的力量,并且伴隨學生的身心持續(xù)生長。因此,教師關愛學生要從營造愛的文化做起,并附之以愛的智慧。
一、牢固確立愛的教育主題,精心營造愛的文化
教育主題是教育思想的具體凝煉和明確表述,教育思想是人們對人類特有的教育活動現(xiàn)象的一種理解和認識,是一所學校也是每一位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指導和保證。它存于無形,但通過種種有形的、現(xiàn)實的言行表現(xiàn)出來,并且通過這種表現(xiàn)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教育效果。愛,應該成為任何時期的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的教育主題。文化塑造人,文化滋養(yǎng)人,文化推動人,文化規(guī)范人,從事愛的教育就必須在愛的文化中形成愛的推動力和自覺行為。
1.于全局處推進
營造校園愛的文化有利于形成愛的空氣,這就要從大處著眼??梢詫で笥行蔚穆鋵?,比如走廊文化、教室文化、文化長廊均可滲透;可以讓文學名家、教育名家、科學名家對“愛”的注解包圍學校:“愛人者,人恒愛之。”“愛是一切事業(yè)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薄皭凼巧幕鹧?,沒有他,一切變成黑夜?!薄皭凼侨祟愖蠲利惖那楦??!边€可以于無形處修飾,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譬如重慶市實驗三小就把構建以“熱愛”為核心的校園文化作為學校教師共同的價值取向,讓愛成為學校發(fā)展的靈魂和師生成長的氧氣。我們教師要愛祖國、愛人類、愛學校、愛學生、愛工作、愛學習、愛他人、愛自己;學生要愛世界以胸蘊天下之胸襟,愛祖國以振興中華之責任,愛學校以愛校如家之情懷,愛老師以感恩報答之情結,愛學習以勵志成才之基石,愛同學以海納百川之胸懷,愛自己以健康成長之快樂[1]。
2.于細微處滲透
生活由無數(shù)個細節(jié)構成,人的行為總是于細微處體現(xiàn)得最為真實,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和教學必須關注細節(jié),善于捕捉每一個教育的關鍵點。在細微處滲透愛的一種典型做法就是呈現(xiàn)愛、展示愛、傳遞愛。比如,借助思品、語文、班會等課堂經常在班級展示與愛有關的班詩、班歌和班級故事。經營“愛心語錄”也是一種巧妙的做法,教師與學生共同創(chuàng)作愛心語錄,或編輯成冊,或書寫于黑板報、學校長廊、教學樓樓梯口等顯眼的地方,以分享和共勉。再如,設立“愛心銀行”、“愛心郵箱”,進行愛的儲蓄與速遞。如果關愛某個同學,但又不便面談或者面談的預期效果不佳,或者缺乏面談的恰當時機和場所,那么就請寫一封匿名信放進去,由愛心郵局幫助溝通。如此,愛的文化一定會由細微處滲透、彌漫。
二、用心建設愛的課內與課外,讓愛的智慧彌漫
課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獲得知性成長的主要源泉。課外是學生放飛心靈、尋求夢想的美好天地。用心建設適合學生生活和活動的學習課堂并將其延伸到盡可能遠的深處,營造愛的氛圍,真正施以愛的教育,無疑具有特殊的意義。
1.讓魅力勝于壓力
語言、知識、人格以及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課堂魅力的主要來源。愛崗敬業(yè)、關愛學生就要從修煉自身、提升魅力入手。相反,種種規(guī)矩、要求、冷板的面孔和語言,只能拉大師生的距離,這種距離不僅不能產生美感,反而使師生之間固有的那種敬畏感也變得僵硬進而消亡。因此,教師愛的智慧就在于:
(1)以欣賞的姿態(tài)贏得感動
渴望被賞識是人類的本性需求,而對于成長中的、稚嫩的學生來說,賞識尤為重要。但是賞識什么、如何賞識,這是擺在每一位教師面前的課題。對于一直鶴立雞群的班級佼佼者,你不只欣賞他傲然佇立的風景,更要欣賞他高處勝寒的那份磨礪;對于基礎薄弱、但仍自強不息的學生,你去欣賞他的進步以及追求進步的鍥而不舍的精神;對于劣跡斑斑、屢教不改的學生,你也要欣賞他,欣賞他讓你感動的某一個細節(jié)、某一個表情或者動作……因為我們教師的欣賞應該是無條件的,也是無私的,你不為得到他的報答,不為換得他的進步,不因為他是誰的孩子,也不因為……總之,你欣賞他就是因為他是他自己,他是你的學生,你是他的老師。將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對其施以愛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永不言棄;欣賞他們,信任和鼓勵他們,幫助他們揚長避短,克服自卑,樹立自信。欣賞是一種姿態(tài),對于教師來說,它需要發(fā)現(xiàn)的眼光和贊許的習慣;對于學生來說,得到欣賞就是感動的源泉,就是得到了成長的養(yǎng)分。
(2)用傾聽的方式走進心靈
傾聽是一種境界,是師生交往中一種靜默的方式,但它的獨到之妙就在于能夠贏得時間、贏得理解、贏得心靈。當學生情緒低落、心事重重時,當學生考試遭受打擊狀態(tài)低迷時,當學生反復出現(xiàn)違紀時,我們不妨先靜下心來仔細聽一聽,讓學生自己先說一說心里的想法,再分析一下具體的經過和原因,之后再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與不厭其煩地告訴甚至警告學生應該如何如何去做相比,傾聽也許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傾聽學生的心聲,既是了解學生心理活動軌跡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給學生以自我表現(xiàn)、自我認識的機會。很多時候,學生的行為都有他自己認同的理由,很多學生從內心都想做好,希望得到肯定和表揚,只是有時想法過于簡單,沒有充分考慮后果才導致相反的結果。如果我們老師都能靜下心來耐心地傾聽他們的聲音,他們會感覺到老師的信任和尊重,也容易接受老師的觀點,從而達到教育目的。當然,傾聽還意味著在復雜環(huán)境中不偏聽偏信,我們既要傾聽與事情本身相關的其他同學的意見,還得傾聽其他老師關于此事的看法。這需要時間,需要氣度,需要老師具備求真務實、調查研究的實干精神和客觀理性分析,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睿智的判斷和決策。
2.用示范代替規(guī)范
示范與規(guī)范體現(xiàn)著兩種迥異的教育價值觀:一是現(xiàn)代的主體間性教育觀,二是傳統(tǒng)的無視學生主體的教育觀。用示范代替規(guī)范體現(xiàn)著教師教育價值觀的變革,也是師愛智慧的重要轉向。
(1)展示真實自我,打破“完人”形象
學生在不同的學段具有不同的身心特點,剛入學的學生自我認識水平較低,他們常常把老師看成是真理的化身,在他們心目中老師無所不能。因此,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教師要以“實干家”的精神率先垂范,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要自覺使用文明語言;大掃除時教師要主動承擔“高空作業(yè)”……當然,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應是為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高姿態(tài)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fā)自內心的真情流露,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接受,才能燃起他們前進的動力。到了中高年級,學生無論對周圍的同學、對自己、還是對自己最崇拜的老師都有了自己的認識和評價。這種獨立性的發(fā)展,讓我們感覺到不少學生顯得不太聽話了,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對他的老師少了一些敬畏和崇拜,這是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老師也有缺點,也并非完美。這時我們應喜悅著他們的成長,及時通過價值導向、實踐體會、行為指導、自我評價等方法激勵學生走向健康的自我。
(2)抓住情感紐帶,行走于學生中間
“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被接受的教育才可能是有效的,而學生所帶有的疑慮、封閉和壓抑的消極情緒會嚴重妨礙老師對他們的教育和幫助,所以教師要抓住情感紐帶,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這需要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兒童問題專家HaimGinott認為:“區(qū)別對待孩子表述自己的想法與他們的行為表現(xiàn)是同孩子坦誠交流的關鍵?!盵2]也就是說,孩子的想法是生活經歷中真實的部分,不能作假,因此孩子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存在,而且應該允許其自由表達。因此,老師首先要學會接納感受。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shù)墓膭?,并正確地使用自然結果和邏輯結果,也就是順其自然使其自己品嘗一定的挫折或失敗,或者在老師的幫助下設定一個邏輯結果,師生共同努力,幫助學生順利達成目標。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從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們中間……我的手牽著他們的手,我的眼睛注視著他們的眼睛,我隨著他們流淚而流淚,我隨著他們微笑而微笑……”教師應通過種種語言或非語言信息,比如親切的口吻、期切的眼神、甜美的微笑、輕拍肩膀、握握手等,向學生傳遞關愛與重視的情意,及時消除隔閡,化解誤會,使學生感到溫暖,將淤積在心頭的情緒一股腦兒宣泄出來,這種宣泄不僅使學生感到由衷的舒暢和莫名的輕松,而且可以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3.以調研取代臆斷
“獨二代”的教育有其復雜性、特殊性以及時代性。許多人感慨如今的獨生子女難教育,難就難在獨生子女的許多不良個性上,特別是情感的冷漠。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教育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多做智慧的情感投入,用我們的情感去感化學生的心靈。多做深入了解,少行莫名武斷。于漪老師說:“每一個孩子都是藝術品,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一定要目中有人,不僅要走進學生的知識世界,而且要走進他們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币娑鴾蚀_地把握那些個獨特。
(1)從“抓小辮”到“梳小辮”
學生來到學校的理由之一其實緣于經常性的犯錯,會出現(xiàn)讓人抓的“小辮子”。教師的職責不是“抓小辮”,而是對其進行梳理,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播下真、善、美的種子。遇到任何事情,首要的解決辦法就是多深入學生,多調查研究,多換位思考,充分依靠民主管理,一切讓事實說話。
(2)從“吃老本”到“勤充電”
經驗是一種可供利用的資源,但與所有資源一樣,它是有限的,并且也有一個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要求。對于教師而言,要把關愛學生這件事做好、做到位,我們不能只憑著感覺、經驗來工作,而應不斷地“充電”,不斷提高自己關愛學生的能力。否則就容易陷入經驗主義的泥潭,犯下主觀臆斷的錯誤,給學生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有人說,雞蛋從外部打破是一盤美味佳肴,從內部打破則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我們鎖定課改的時候,不僅僅要關注技術的突破,還要關注教師內心秩序的重建。通過閱讀認知、豐實、提煉自我,通過改善內心來改善行為,從而使自己成為內心有思想、有力量的人,最終完成一個教師作為人的精神成長,而非單方面的專業(yè)成長。
總之,我們不難得出,師德向著實踐轉向要求教師首先要愛自己,能夠愛自己意味著教師有自我獨立的精神疆界;還要能夠愛別人,這意味著對他人的尊重與接納;不僅能夠活出自己的尊嚴和價值,也能讓身邊的人活出尊嚴和價值。讓我們在文化與智慧的高度上踐行師愛,在教育的舞臺上智慧地展示我們漂亮的心,以此成就一份愛的事業(yè)。
————————
參考文獻
[1]張長軒.實驗三小:構建愛的校園文化[EB/OL].http://cs.cq.gov.cn/jytd/news/2009-5/523_6059.shtml.
[2] [美]Dennis Coon,John O.Mitterer.心理學導論(第11版).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