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芬芬
近期,《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成語英雄》、《中華好詩詞》等節(jié)目紛紛走紅,讓人深思。相比于當下綜藝熒屏的光怪陸離,這些節(jié)目流程簡單,規(guī)則單一,然而收視率卻一路飄紅,節(jié)目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價值,也許才是其獲得高收視率的密碼。在國人的文化自豪感日漸弱化的當下,這些節(jié)目對呼喚文化傳統(tǒng)的回歸,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推動力。詩人余光中在《聽聽那冷雨》中說:“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泵利惖闹形牟焕?,是我們的中國夢。中華民族文化,綿延數(shù)千年,如何在當下傳承這個夢?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似乎成為了“旁觀者”。在自我省察中,作為語文老師的我,也許更需要的是一份守護、期盼和耐心的等待。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語文課程,如何在實現(xiàn)這個中國夢的過程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踐行于課堂,提高語文學習的主動性,真正體會出語文味,是我們語文老師要努力實踐的方向。
程少堂的《“語文味兒”理論構想》一文中強調“‘語文味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也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是語文教師‘自我實現(xiàn)和‘高峰體驗的產(chǎn)物?!背滔壬敱M闡釋了“語文味”,讓我們認識到語文教學是有情味、美味、文化味的過程。汪潮教授曾指出:“在‘語文味指導下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不只是一種改良,也不只是一種補充,而是一種學習的革命,一種學習理念的根本性轉變……學習不是一種異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種學生發(fā)自內在的精神解放運動?!边@種解讀,讓人體驗到一種既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生發(fā)思想之快樂與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和自由境界。
基于此,我對語文味的解讀是美、個性、自由。作為語文老師,首先要學會讓學生安靜地品味語言、感受情意,體會頓悟。許多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包括莫言在內,他們的成功表明,很多時候,成人、成才與他人的刻意“教”關系不大,自己的觀察、效仿、自主閱讀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我們要做的是,給予學生閱讀時間、思索時間、體會時間。選擇和提供好閱讀文本,指點與幫助好閱讀策略,引領與培養(yǎng)好思維方式,點撥和交流好閱讀障礙,讓語文講述自我、抒發(fā)自我、表現(xiàn)自我,從而增加課堂的溫度深度和高度。而不是當“先知先覺”的知識壟斷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其次是要幽默。幽默可以促成互享的師生關系,是師生關系的催化劑和潤滑劑,使師生之間達成一種智慧與愉悅的默契,改變教師教得無味、學生學得無趣的“互難”過程。這一點需要充分發(fā)揮語文老師自身人格魅力的熏染和輻射能力。充分關注社會,成為接地氣、通人煙的社會人。最后要富有教學個性和文化氣息??鬃釉鴱娬{“因材施教”,根據(jù)“材”的不同允許不同的教法,讓課堂百花齊放,充滿活力與生機,讓教學呈現(xiàn)出別樣的個性特征。讓執(zhí)教者去積極營造出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師生沉浸其中,身心得到濡染熏陶,逐漸養(yǎng)成優(yōu)美、儒雅的氣質。
新課標中強調“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美用課文,美讀課文,語感與美感的完美統(tǒng)一,是新課標的方向。情感美、畫面美、意象美、音韻美、語言美、詩情美、哲理美、手法美、章法美等美點賞析,讓學生在美美品味中獲得美的享受。審美的閱讀,可以是很小的視點。如《想北平》中“真想念北平呀!”直抒胸臆的表白美;如《聽聽那冷雨》第一段中疊詞的音韻美;如《我與低壇》中“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處定格的畫面美……美在意味深長的結尾,美在詩意的語言,美在小中見大的構思,美在細節(jié)的描寫,美在生活的情味等等。
現(xiàn)在的語文必修教材,是專家從大量的書籍中選出來的精品文章,可是學生卻還是認為教材枯燥乏味,魅力不夠。為此,作為教育者與學習者,何不對教材作一番個性化的解讀?把學生感興趣的流行元素加進去?畢本弓老師的選修課程《潮語文》,把流行歌曲、新聞節(jié)目、網(wǎng)絡用語加入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學生的個性解讀,來自他的思考。這類思考也許有不全面的地方,但思考本身,絕對有價值。教師不要怕下不了臺,你的胸襟有多廣,學生創(chuàng)造的天地就有多大。把課上得如坐春風還是如坐針氈,差別就在于老師的語言能力。因此,作為教學主體的“我”和作為學習主體的“我”都很重要。知人論世固然可以讓我們更好了解課文,但能否走進作者和更好解讀文本,取決于教師解讀能力與學生的領悟能力。贊同文本的觀點或否定文本的觀點或發(fā)散思維,無論哪一種方式展示,都應是情到此處的自然噴薄。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彼枷氩⒖鞓分?,這也許是語文課堂最大的幸福。
課堂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傳承中華文化需要堅守與創(chuàng)新并舉。作為教育工作者,在燈火闌珊處尋覓,依舊可以找到語文味的美、個性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