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妍妍 江西省兒童醫(yī)院急診科,江西省南昌市 330006
小兒腹瀉是一種多病原、多因素的消化道疾病,中醫(yī)又稱之為泄瀉,在世界范圍都是兒科公共衛(wèi)生發(fā)病率較高的問題[1]。對于2歲左右的嬰幼兒尤其是在夏秋季節(jié),更是這種疾病的高發(fā)期,這種兒科疾病會引發(fā)大便性狀的改變和次數增加,治療起來頗為棘手。我科近年來通過日常臨床工作發(fā)現,穴位貼敷用于小兒腹瀉的治療對于疾病的恢復有很好的療效,具體如下。
1.1 臨床資料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中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兒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泄瀉》的標準,同時參照《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2];我科將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收治的50例腹瀉患兒隨機按住院單雙號分成兩組,觀察組50例采用常規(guī)治療外加中醫(yī)穴位貼敷,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齡(1.75±0.56)歲,其中輕度脫水5例,無明顯脫水23例;對照組50例只進行常規(guī)治療,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1.87±0.34)歲,其中輕度脫水6例,無明顯脫水21例。對比病患兒脫水情況無明顯差異。兩組病例除腹瀉外的其他生理指標均經統(tǒng)計學檢驗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排除標準 排除全身性疾病和細菌性感染的患兒,排除中途停藥或者轉院治療的患兒。
1.3 方法 (1)對照組的腹瀉兒童,給予止瀉靈顆粒(1~2歲,5g/次),常規(guī)治療,防止脫水,根據不同的臨床情況可以配合復方新諾明、慶大霉素、鞣酸蛋白等藥物治療。(2)觀察組在采用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加用穴位貼敷,穴位選擇神闕、涌泉兩個穴位,貼敷本院自制的止瀉藥,成分選取木香、丁香、肉桂、吳茱萸,將四種藥物等量研磨成細粉狀。操作過程:取藥粉5~8g,加入食醋調成糊狀,貼敷于臍部神闕穴,再取10g藥粉,加食醋調成糊狀,分作兩等份,貼敷于雙側涌泉穴,1次/d,10h/次。每處穴位貼敷外部均用紗布固定,治療過程中,患兒不采用其他治療方式。
1.4 療效評定[3]根據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究組委會關于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不同標準如下,顯效:治療5d內大便恢復正常,每天低于3次,性狀好轉,大便常規(guī)檢查正常,外觀呈現軟便,但是臨床癥狀未全部好轉;有效:治療5d大便轉變?yōu)楹隣蠲刻焐儆?次,水樣癥狀減少,全身各項指標明顯改善;無效:治療5d后,大便的性狀,每天的次數及全身癥狀無好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以平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治療結果對比,觀察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均未發(fā)生排異或過敏反應。
表1 兩組患兒治療結果比較
穴位貼敷治療小兒腹瀉的作用機制參照傳統(tǒng)的中醫(yī)學,位于人體肚臍的神闕穴是任脈要穴,與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聯通。若將藥物貼敷于神闕穴,有溫中祛寒、健脾化濕的功效[4]。從現代醫(yī)學的角度,肚臍附近是胚胎最后閉合的部位,該部位皮下無脂肪,且血管豐富,若在此處給藥,藥物可直接擴散至血液當中。給藥時,貼敷藥采用的是本院自己調制的止泄膏,其中木香的作用行氣止痛,丁香溫中助陽,肉桂溫中散寒,吳茱萸散寒止瀉。四種中藥混合使用,對于患兒起到溫中散寒、健脾止瀉、和胃消食的功效,同時配上食醋增加皮膚的滲透功能,可以使藥物盡快的吸收。
中醫(yī)穴位貼敷需要的注意事項,貼敷前提前將治療的方法、目的告知患兒家屬,并且需要仔細檢查患兒的穴位附近表皮是否有破損的情況,若皮膚破損則不能貼敷治療;貼敷治療期間,需要控制飲食,忌食辛辣油膩或刺激性食物;治療過程中不斷監(jiān)控患兒的啼哭情況,確定是否為服藥引起的過敏反應;10h后揭去紗布,觀察患兒的貼敷部位是否出現紅點或者瘙癢,若患兒出現大面積紅斑和灼燒樣則停止貼敷治療[5]。
從穴位貼敷對于小兒腹瀉的臨床效果得到,觀察組常規(guī)治療加用穴位貼敷治療顯效26例(52%),有效22例(44%),無效2例(4%);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顯效16例(32%),有效23例(46%),無效11例(22%)。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是96%,對照組的總有效率是78%,統(tǒng)計學處理后,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并且兩組試驗統(tǒng)計過程中患兒均未出現毒副作用和過敏反應。本文結果表明,穴位貼敷的確能夠有效增加小兒腹瀉的療效。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治療小兒腹瀉的同時增加中藥的穴位貼敷治療,能夠明顯提高治療的顯效率,減少患兒病痛,同時,中藥外敷的成本低,便于操作,簡單易懂,秉承中國傳統(tǒng)中醫(yī)學的指導方針,值得在兒科腹瀉的治療中進行臨床推廣。
[1]李紅燕,鄒惠承.止瀉敷貼靈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研究〔J〕.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2012,4(17):1501-1502.
[2]劉東泉.中醫(yī)敷貼治療小兒腹瀉86例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19(13):174-175.
[3]葉禮燕,陳鳳欽.腹瀉病診斷治療指南〔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15(19):8-9.
[4]石恩娟.丁桂兒臍貼預防紅霉素胃腸道副反應的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2,8(3):258.
[5]姚巧珠,周會勤.中藥敷臍促進腹部手術后腸蠕動療效觀察〔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1,3(8):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