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摘要:箜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彈撥樂器,最初稱為“空篌”或“坎篌”。自西域傳入中原,有寬廣的音域,音色溫婉優(yōu)美,干凈清澈,表現(xiàn)力很強。弦數(shù)因樂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臥式和豎式兩種。琴弦一般系在敞開的框架上,用手指撥彈。據(jù)考證,箜篌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中國盛唐(618-907)時期,隨著經(jīng)濟文化的飛速發(fā)展,箜篌演奏藝術(shù)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后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
關(guān)鍵詞:箜篌 樂器形制 樂器制作工藝 箜篌藝術(shù)作品
箜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彈撥樂器,最初稱為“空篌”或“坎篌”。自西域傳入中原,有寬廣的音域,音色溫婉優(yōu)美,干凈清澈,表現(xiàn)力很強。它有三種形制臥箜篌、豎箜篌與鳳首箜篌。唐杜佑在《通典》中卷144《樂四》中說:“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與懷中,用兩手齊奏。俗謂之臂箜篌”。杜佑又在《通典》說:“漢武帝讓樂人侯調(diào)制作……今按其形,比較像瑟但比較小,有七根弦,像琵琶一樣彈奏。”這種臥箜篌屬于琴、瑟的類別。而鳳首箜篌從印度傳入,以鳳首為裝飾琴頭而得名。在盛唐期間,隨著社會的穩(wěn)定,經(jīng)濟的繁榮,文化的高速,各種形制的箜篌的表現(xiàn)力及彈奏技法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時期,也就是在這個時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頻繁交流,日本、朝鮮等鄰國就傳入了中國古代的箜篌,在日本東良大寺的寺院中,有兩架唐時期樂器箜篌的殘品至今還被精心的保存著?,F(xiàn)在,這件歷史悠久的古老的彈撥樂器,由于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改進與演變,慢慢的消失了。人們只能在石窟壁畫中如敦煌壁畫和一些浮雕上看到以前箜篌樂器的圖樣。但是,終究不會改變它在音樂藝術(shù)生活之中的地位。
一、樂器的形制
箜篌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音色清澈動聽,表現(xiàn)力十分豐富。
(一)臥箜篌
與古箏、琵琶、古琴相似。隸屬品柱的彈撥樂器。在司馬遷的《史記·封禪書》中對箜篌的記載:“(武帝)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開始用于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琴瑟自此始。”這種臥箜篌屬于琴、瑟之類。是品柱一類的彈撥箜篌樂器。唐代詩人杜佑的著作《通典》記載:“漢武帝使樂人侯調(diào)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彈撥之如琵琶也?!边@就是琴。瑟類的臥箜篌。宋之后逐漸失傳,后被琴瑟等樂器代替,在朝鮮和日本等地流傳、改進,成為今天的玄琴和百濟琴。
(二)豎箜篌
是古老的彈撥樂器——豎琴的一種。最早由西域傳入我國,可追溯到古巴比倫、希臘、埃及等音樂中一種名為豎琴的樂器。在隋唐時期十分盛行并用在西涼樂、龜茲樂、天竺樂、高麗樂等諸樂之中。
這件彈豎箜篌女樂涌與1998年在朝陽市西上臺唐墓出土。高16.8、寬11厘米。陶制,上施有彩繪。女涌雙腿向右盤坐,頭梳單刀髻,頭略向左偏,面龐圓潤,面貌清秀,上身穿低腰圓領(lǐng)窄袖衣,下身穿紅色長褶裙,裙擺曳地,身前放著一豎箜篌,目視琴弦,神情專注,雙手作彈奏狀。這件彈豎箜篌女涌造型完整,人物刻畫惟妙惟肖,是研究唐代樂器的實物資料,同時也真實的再現(xiàn)了唐代中西文化的交流。
李壽墓立箜篌圖 李壽墓立箜篌圖
(三)鳳首箜篌
其形制與豎箜篌十分相似,晉曹毗《箜篌賦》對箜篌的描述為“箜篌有鳳的形狀和龍的身體造型,在箜篌上大多用金彩、綠藻繪制各種花卉紋路,造型優(yōu)美窈窕”。從中可以知道當時鳳首箜篌的琴頭就是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的。它的造型富有民族特色,又有豐富的音色。鳳首箜篌在隋唐兩代用于天竺樂、驃國樂和高麗樂中。民間較少流傳?!杜f唐書·音樂志》中記載:“后其國的國王的兒子為沙門來游玩,又將其音帶入。”在唐代中期,鳳首箜篌又從緬甸傳入中原當時驃國王太子舒難陀曾經(jīng)率領(lǐng)了大約三十多名藝術(shù)家、音樂家,經(jīng)過南詔來到唐都長安給唐德宗李適進獻驃國(今緬甸)的音樂、歌舞,他們隨行帶來了約22件各種類型的樂器,其中就有兩件鳳首箜篌。這是項有絳軫的一種鳳首箜篌,至今還在緬甸流傳。
二、樂器的制作工藝
豎箜篌:有兩大類型,弓形箜篌與角形箜篌。
弓形箜篌,有一個長長的弓形梁,在弓形梁的下端部位上,有一個共鳴箱,蒙以皮膜,連接到與皮膜接觸的木馬子上,每一根弦的另一端與弓形梁上的調(diào)音鈕相連。琴弦的數(shù)目比較少,大約少于十根。
角形箜篌,其部件有一個長而大的共鳴箱,上面覆蓋著一個薄薄的共鳴板,沿著共鳴板垂直的中心線膠合了一個狹長的骨架,上面有一個小孔,琴弦穿過小孔打結(jié)。弦的另一端是調(diào)音裝置,通常是一個套在琴桿上的圓圈,每根弦分別系在一個圓圈上。人民轉(zhuǎn)動圓圈來調(diào)節(jié)弦的松緊,但將近一千年結(jié)束時,琴栓也成為調(diào)弦的裝置。它近似小提琴上的弦軸。
三、藝術(shù)作品賞析
唐代大詩人李賀的詩作《李憑箜篌引》: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黃。女媧煉石補天外,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zhì)不眠依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這首詩的第一句“吳絲蜀桐張高秋”就說明了制作箜篌的材質(zhì)與構(gòu)造,其中“吳絲蜀桐”就是箜篌材質(zhì)是由四川的梧桐木制成,在唐代箜篌大多用梧桐木制成,也有杉木等。詩中“空山與江娥”相配是說箜篌的音色亦實亦虛在空曠的山野上流連忘返,十分富有表現(xiàn)力,借此極力烘托箜篌的音色之美,襯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交代了什么人、在那里、在干什么?作者這種先寫琴,寫聲,在寫人的精心安排,有著不可磨滅的藝術(shù)力量。
“昆山玉碎鳳凰叫”。中“玉碎”,模仿的豎琴高音區(qū)的聲音,清脆、明亮。音色像美麗的玉石碎裂的清脆聲音。在《文獻通考》中記載:“燕樂有大笙摸、小莖摸。音逐手起,曲隨弦成,蓋若鶴鳴之燎峽,玉聲之清越者也。”和這首詩的意境十分相同?!傍P凰叫”,模仿的是中音區(qū)的聲音,響亮、高亢,表示箜篌彈奏之聲非常的激越。音色圓潤、響亮好似鳳凰在高聲鳴叫?!败饺仄丁笔悄7碌呢Q琴低音區(qū)的聲音,低落、消沉、余音較長,其聲悲悲切切,好像哭泣一樣?!跋闾m笑”音區(qū)歡快、明亮。作者應(yīng)用箜篌的神奇音色把詩中人物表現(xiàn)的神形兼?zhèn)?、淋漓盡致。
“二十三絲動紫皇”中的“二十三絲”可以說明李憑彈的是豎箜篌,箜篌的樂聲驚動了天神,而且能夠使二十三弦不停的振動,并造成“石破天驚”的這種效果,顯然是應(yīng)用了箜篌的一種彈奏技巧—“刮奏”。
此詩運用一連串出人意表的比喻,傳神地再現(xiàn)了樂工李憑創(chuàng)造的詩意濃郁的音樂境界,生動地記錄下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技藝,也表現(xiàn)了作者對樂曲有深刻理解,具備豐富的藝術(shù)想象力。全詩語言峭麗,構(gòu)思新奇,獨辟蹊徑,對樂曲本身,僅用兩句略加描摹,而將大量筆墨用來渲染樂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動人效果,大量的聯(lián)想、想象和神話傳說,使作品充滿浪漫主義氣息。
參考文獻:
[1]《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陜西卷[M].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
[2]林謙三.東亞樂器考[M].錢稻孫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3]魏揚.從古代文獻中追溯箜篌的樂器形制和演奏技法[J].藝術(shù)探索,2005,(S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