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捷亞
摘要:20世紀下半葉,美國音樂教育哲學出現(xiàn)了兩種范式:雷默的審美范式與埃里奧特實踐范式,這兩種范式從不同的角度解讀了音樂的本質與價值,并且對音樂教育的目標和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本文在對兩種教育哲學進行簡單的梳理后,詳細分析了埃里奧特音樂教育哲學思想,并結合我國高校音樂通識課的發(fā)展得出若干啟示。
關鍵詞:實踐音樂教育哲學 高校音樂通識課程 啟示
埃里奧特是紐約大學音樂與表演藝術系音樂教育專業(yè)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他曾在多倫多大學任教,并在印第安那大學、西北大學、開普敦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他在1995年出版了《音樂的種種問題——一種新的音樂教育哲學》一書,詳細闡述了他關于音樂與哲學、音樂的本質與價值以及一種新的音樂課程發(fā)展觀。他的理論核心是建立一種以多元文化為基礎的、強調實踐的音樂教育哲學。
可以說,這本書的種種思想是建立在埃里奧特對他的博士導師雷默的關于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的批判之上的。要分析埃里奧特的觀點,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雷默的思想,下面,本人就兩者的音樂教育哲學分歧進行簡單的梳理:
一、埃里奧特基于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的批判
(一)對于音樂本質的思考
雷默在其《音樂教育哲學》一書中曾提出:音樂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是內在的、客觀的,他們有自身的審美性質,并按其方式組合。審美教育的核心在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感知與發(fā)展,感知的一種重要方式即聆聽,主體在進行審美聆聽時就意味著對作品結構或元素,諸如:旋律、和聲、節(jié)奏、音色、力度、織體等方面的關注,音樂作品的這種審美特性帶給聽眾情感上的愉悅以及“音樂感覺如何進行”的知識,因此,音樂教育“必須被這樣安排:審美體驗是中心?!笨梢姡瑢徝澜逃哂惺置黠@的客觀化傾向。
埃里奧特對于這種“以審美為核心”的觀點提出了種種質疑:首先,就音樂的本質即“音樂是什么”的問題上,他認為雷默是把音樂等同于了音樂作品——隨時間的流動的而產生的豐富有序的音響。埃里奧特卻將音樂看作是多樣化的人類實踐活動,一種生存、表達、交流的方式,一曲音樂、一件作品、一段即興演奏、一個表演、都是特別的意向性的人類活動的成果。①細細想來,遠至原始社會,在人類還沒有出現(xiàn)語言之前,就是以種種音樂活動作為交流、生存的方式,如:勞動中的號子、求愛的音樂“啊嘿嘿”、表達相思之情的“候人兮矣”、求雨時的雩舞,近至我們身邊少數(shù)民族的“哭嫁歌”、西方社會的爵士樂,這些音樂活動既沒有固定的、內在的客體音響作為成果,而且也不是建立在以聆聽為主要的審美方式的基礎上的,相反,它是一種容語言、情感、動作、音樂為一體的綜合的藝術形式。由此可見,音樂是人類生活實踐中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精神上的需求,如果僅僅將音樂審美作為音樂具有的核心,音樂的價值范圍將被縮小,換言之,審美只是人類音樂實踐活動中的一部分。
(二)以審美為核心與以多元文化為基礎的音樂教育哲學觀的差異
1.音樂的多元文化觀
埃里奧特多次強調他的音樂教育哲學是基于將音樂視為一種多樣化的人類實踐活動的,這一命題其實就是要建立一種適應當今多元文化格局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哲學。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群體都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審美心理,作曲家也是生活在其中的一份子,他在作曲中的種種設計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當時藝術思潮、同步的文學、美術等其他藝術類別的影響。比如:貝多芬的作品會受到啟蒙運動以及法國大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德彪西的音樂同當時印象派美術作品不無關聯(lián)。埃里奧特基于此對于實踐為基礎的音樂活動指出了其具有四個維度:實施者、正在做的事、完成的事、做事時的語境。其中:實施者即音樂創(chuàng)造者;正在進行的音樂創(chuàng)作稱之為做音樂;音樂創(chuàng)造出來的東西稱為表演和其他聽得到的音樂活動;語境是指:圍繞、塑造、建構和影響某事以及我們的相關理解的全部觀點、聯(lián)系和環(huán)境。并且,在他的圖式中,用語境作為一個大圓圈,包括了前面三項的互相關聯(lián)。
與此不同的是,雷默在他的《音樂教育哲學觀》里的體驗音樂這一章節(jié)中對于音樂體驗范疇做了具體的劃分,將實用型的、宗教的、道德的、政治的、思辨性的聯(lián)想等歸類于非音樂(非審美)體驗的范疇,他說:“一種體驗要具有音樂性,觀察就必須針對音響的藝術性,反應也必須是有那些品性的表現(xiàn)力所引起的?!币簿褪钦f,感受音樂應該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對音樂的形式,諸如對結構、旋律、主題、節(jié)奏等方面的關注,而人們聽音樂后的個體感受,如:音樂讓她(他)想到了什么情景、音樂給主體帶了怎樣的情緒變化等,他認為都屬于非音樂體驗,是一種自然反應,無需音樂訓練或任何音樂觀察力的培養(yǎng),人們對于改善或教育這種反應是無所作為的。所有這類問題所起的效應,都使注意力不在音樂本身,這種方式無疑比教育中其它任何因素都更阻礙審美感知力的發(fā)展。如果提倡對音樂的非音樂體驗,它就不可能成為音樂教育。②
埃里奧特針對雷默的這種觀點提出:建立在客觀音樂作品技術和審美邏輯音樂教育,很容易將音樂與其存在的語境、音樂與主體的情感脫離,致使欣賞者無法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音樂。
筆者就中國音樂學院謝嘉幸的一節(jié)音樂鑒賞與評論課中的一段教學為例:他先給出一段《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的樂譜,讓學生試唱,此時,他們只能大體感受旋律的輪廓及調性。接著,老師播放了《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的音響,聽完后,大家覺得音樂很開闊、有一種憂傷的感覺,但是因為無法判斷音樂來至何處,不能將音樂的符號與具體的語境聯(lián)系,因此,欣賞還停留在比較淺的層次。最后,謝老師播放了一段關于黃土地的視頻介紹,對那里的地域特征、人文環(huán)境進行了介紹,學生看完后便能深刻的理解這種“吶喊式”的、粗獷的苦情風格作品。
從這段課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僅僅從音樂文本或音響本身去思考作品,不免角度單一化,如果在感受音樂時,教師能將特定的歷史、地域特征、社會文化等語境與音樂要素的分析相結合,做到音樂聆聽與非音樂的思維的融合,更容易建立音樂與主體的深刻交流。正如埃里奧特所說:“我并不反對音樂聆聽主要與音樂模式(旋律、和聲等)的認知相關。但是,真正的專業(yè)聆聽從來都不是單獨的結構模式。音樂作品總會包括各種音樂意義的彼此交織維度。③
2.音樂的多元實踐觀
此外,埃里奧特對于審美音樂教育中音樂聆聽主要模式的應用范圍進行了申辯:沒有一種聆聽作品的方式是萬能的,傾向于對作品內部要素感知的方法適合于固定的、可重復的系列音樂,諸如:古典時期的交響曲、浪漫時期的藝術歌曲等等,它們有固定的樂譜、約定俗成的表演方式,都屬于可復制的成品。而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音樂是即興的、不可重復的。如:西方的爵士樂、我國少數(shù)民族原生態(tài)的音樂,它們既沒有固定樂譜,也沒有可重復的成品,可以說,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創(chuàng)新,隨著表演者情感波動而流動的變化著。對待這些音樂作品,必須采取靈活的實踐方式去感受。
埃里奧特在他的《新音樂教育哲學》第十章、十一章給出了若干實踐的方式:即興表演、創(chuàng)作、改編、指揮等等。
二、埃里奧特音樂教育哲學思想對高校音樂通識課程的啟示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教學內容的改革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在內容選取上,以多元音樂文化為背景,廣泛涉獵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音樂內容;二是在編排邏輯上,改變傳統(tǒng)的以中、西方音樂史的發(fā)展順序或音樂題材劃分為主線的編排邏輯,以基于音樂多重價值和學生生活背景的“主題式”編排邏輯;三是在內容設置方面,調整音樂理論與實踐的比例關系,給學生提供多種音樂活動方案;四是增設課外導學內容,使學生能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將課堂所學知識延伸至課外,保持認知的一致連貫性。
(二)教學方式的改革
改變傳統(tǒng)音樂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聆聽的教學方式,采用“過程體驗式”教學方式,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教學需要出發(fā),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氛圍,設計學生力所能及的音樂活動,打破原有的以以“聽、賞”為主的單一教學方式,加入音樂制作、即興表演、作曲、改編、指揮等多種實踐活動,奠定良好的感性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提煉 、情感升華。
(三)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革
以“實踐音樂教育”理念中提出的學生應具備的五種音樂素養(yǎng)為依據(jù),以過程為導向,從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課堂參與度與效果、小組合作能力等方面,綜合性的設置評價內容。此外,在考核方式上將改革傳統(tǒng)中常用的常識性問答卷面或小論文的統(tǒng)一形式, 建立多元化的“主題式”作品評價體系。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論文以“實踐音樂教育”理念為指導, 結合學生的學力現(xiàn)狀與實際需求,圍繞高校公共音樂課堂教學內容、方式、測評手段等展開實踐研究,提出具體改革措施,這些措施對于重新審視教學目標,豐富教學內容、合理安排內容的設置、提高學生課內外的參與度、加強他們多方面的音樂體驗、改善課堂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
基金項目:
本文為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藝術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立項課題,編號:GYY201326。
注釋:
①[美]戴維·埃里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年,第37頁。
②[美]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第158頁。
③[美]戴維·埃里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年,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