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杰
(作者系山東省德州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教育局副局長、德開小學校長)
臺灣的很多學校十分重視國際交流和兩岸交流,教育部門也積極推動國際教育以及兩岸教育活動的開展,設立了一系列交流項目供學校申報,對申報成功的學校提供資金支持。像臺東大學附小與杭州市的麥魚橋小學締結了友好學校,利用暑期組織師生間的交流,他們還申報了赴日的交流研討項目。臺北教育大學附屬實驗小學也向我們表達了愿意開展交流的愿望,交流形式可以是兩岸名師同課異構,可以是校長論壇,還可以是學生互相參訪。
在與其他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qū)交流方面,我們德州的大部分學校意識還比較落后。思路決定出路。交流,不但交流感情、交流方法,更重要的是開闊視野、開放思想、轉變觀念,而這正是德州的校長最急需的。
4月2日至9日,12名校長在山東省德州市教育局史冠武副局長的帶領下,赴臺灣進行了為期8天的教育考察。這也是德州赴臺的第一個教育考察團,市臺辦、市教育局高度重視,精心組織,臺灣方面細心安排,熱情接待,考察取得了圓滿的效果。
8天的時間,我們從臺北到嘉義、高雄、花蓮、臺東,最后回到臺北,行程1700余公里,環(huán)臺灣島走了一圈,期間走訪了6所學校,分別是臺北市北投區(qū)文化國小、臺北市國語國民實驗小學、臺東大學附屬小學、花蓮市名義小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附屬實驗國民小學和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我們一邊考察教育,一邊感受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臺灣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臺灣人給我們的感覺是“溫、良、恭、儉、讓”,這是儒家品德教育在臺灣扎根的結果,尤其是通過多年來的禮貌運動,將儒家精神落實到現(xiàn)代日常生活的具體展現(xiàn)。這幾天我們接觸最多的是陪著活動的郭芝吟女士。郭女士是一名航空公司的培訓師,她接待過眾多來自大陸的高層,經(jīng)驗豐富。她把我們或者說每一個大陸的客人都當成她的家人來接待,言談舉止都透露出真誠,無論面對誰,面對什么問題都面帶笑容,盡最大努力給予解決。幾天來,大家對郭女士的表現(xiàn)交口稱贊。最后一天在送我們?nèi)C場的路上,郭女士深情地回顧了陪伴我們的幾天旅程,情之所至,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令我們也非常感動。在我們通過安檢口進入機場候機廳的時候,她站在口外久久駐足,向我們揮手,直到看不到我們?yōu)橹?,這份真誠令人感動。
給我們開車的師傅姓陳。在大陸,司機一般只負責打開行李倉門,乘客再撅著屁股把沉重的行李塞進去,而在臺灣,你只要把行李放在車下即可。陳師傅每天在發(fā)車前把行李一件件整齊擺放好,下車后再一件件給我們拿出來,著實讓我們體驗了一番上帝的感覺。
參訪的6所學校,從校長到主任,再到普通老師,對客人都熱情有加。臺灣人對我們的微笑、對我們的問候,感覺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的,絲毫沒有做作的成分。這是一種素質、一種修養(yǎng),是在一個溫暖的環(huán)境中長期浸潤、修煉的結果。有的學校還組織了音樂表演等活動隆重歡迎我們。在會議接待室,擺放著每個人的臺簽,每人一個水果盒、一份小食品、一包紙巾、一杯熱茶或其他飲料,既體貼入微又實用方便。大部分學校都為我們準備了小禮品,校長要與我們每個人交換名片……讓我們感覺賓至如歸。
有人說:“喧鬧與文明成反比。喧鬧之地,必是文明低落之處。喧鬧度越高,文明度越低。而凡文明之地,自然不見喧鬧?!卑创苏f法,臺北人的文明程度實在相當高了。臺北馬路上行人多,汽車更多,自行車極少見,但輕便摩托車成千上萬,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上下班時可以說是震耳欲聾。但我發(fā)現(xiàn),市內(nèi)交通亂中有序。十字路口,每遇紅燈,大群摩托車都會停下,而且全部停在停車線后面,規(guī)規(guī)矩矩。行人過馬路,從不亂竄,都走行人穿越道,遵守燈標。所以雖然車多,還是很有安全感。事實上,不論在哪里,我從無一次見到有人橫沖直撞,也不記得見到口叼香煙走路的行人,或者有人隨地吐痰、亂丟垃圾。臺灣近50年來進行的文明養(yǎng)成教育,已見碩果累累。培養(yǎng)一個貴族需要三代,臺灣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一個是全社會努力的結果,另外更和學校的品格教育分不開。在臺灣公共場所隨處可見垃圾的分類處理,這要感謝國小的老師,教會了孩子們?nèi)绾伟牙诸?,讓孩子們養(yǎng)成了分類的習慣,這才有了現(xiàn)在這樣的結果。
一所學校衛(wèi)生保持如何,最重要的表現(xiàn)是廁所。在臺灣,學校、賓館、景區(qū)的廁所干凈得讓我吃驚,咨詢得知,臺灣人從小就要接受講究衛(wèi)生的教育,當然還有嚴格的檢查及管理制度。廁所如此,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說了,到處讓人神清氣爽。據(jù)資料稱,臺灣以前衛(wèi)生也是很不好,后來臺灣推行了一項名叫“垃圾不落地”的運動,政府每天定時到社區(qū)收集垃圾,聽到垃圾車的音樂一響,人們排隊去扔垃圾袋,這已成為臺灣的一道風景??磥砣魏蚊篮檬挛锏漠a(chǎn)生都有個過程,都需要教育和管理。
我們參訪的幾所學校,硬件設施說不上多好,大都建于幾十年前,且占地面積均不大,教師大部分集中在一個大辦公室辦公,班主任都在教室后面辦公。但各所學校目之所及到處都有我們無比羨慕的郁郁蔥蔥的綠,我想除臺灣的氣候適宜植物生長外,還因為綠化、美化校園的這種意識已在每個人心中根深蒂固。我們看到的是一所所寧靜、自然、純凈的生態(tài)校園,校內(nèi)木質步道,陽光菜園和花圃,室內(nèi)攀巖處,室外露營場地,是孩子們認識自然、親近自然、健康成長的最好場所。
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相比我們大陸學校而言,臺灣的學校更注重的是實用。我們的文化設計適合成人和參觀者看,而臺灣學校的文化設計更多的是站在了兒童的視角。校園的門廳都布置有宣傳欄,內(nèi)容有學生書畫作品、猜謎、手工作品等,且?guī)缀跛械膶W校都展示優(yōu)秀學生風采,宣傳學校近期取得的突出成績。教室內(nèi)的宣傳欄大多是孩子們的書畫作品、征文等,內(nèi)容更接近孩子們的生活學習實際,更加接地氣。
從幾所學校能看得出,臺灣的學校十分重視閱讀,校長稱圖書館是學校的心臟。一本書一個世界,圖書館里的書十分適合孩子們閱讀。圖書除教育部門配備、學校自購外,還有相當一大部分來自家長的捐獻。家委會成員每天都會到學校圖書室值班,除負責協(xié)助學校教師借閱圖書外,還充當故事媽媽,給孩子們講書,向孩子們薦書,空余時間對破損的圖書進行修補。一座圖書館是不是真正向學生開放,孩子們是不是把它作為最喜歡光臨的地方,我們一眼就能看出。我們很多的圖書館以豪華著稱,但其使用率、受孩子們歡迎的程度與臺灣相比還有很多差距,還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我們做。
在臺北教育大學附屬小學,每個走廊都有一個可以推動的小書櫥,上面貼著此書櫥的書是由哪一位家長捐贈。在北投區(qū)實驗小學我們也看到了同樣的情況,門廳里擺放的書學生可以自由取閱,書的扉頁上也均印著捐獻者的名字。家長捐書不但可以彌補學校藏書不足,且家長為孩子們捐書,就會更加關注孩子們的閱讀情況。整個社會都來關注閱讀,臺灣飄滿書香。
特色學校體現(xiàn)在哪里?當然是課程。臺灣的學校十分重視課程建設,像北投區(qū)文化國小的特色是英語教育,自稱英語教育獨步臺灣,他們除一周開設9節(jié)英語課外,還自籌經(jīng)費新臺幣60萬元推廣英語教學,包括聘外籍教師、印教材、搞活動等。而臺東大學附小則推出了閱山方案、學童種稻體驗課程、水芙蓉計劃等,積極開發(fā)身邊的教育資源,讓學生走進大自然中去學習知識。
我們最關心的是臺灣傳統(tǒng)文化教育、禮儀教育的開設情況,但從他們的交流中,看到各校并沒有特意開設什么國學方面的傳統(tǒng)課程。他們對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禮儀教育,融入了生活、每一節(jié)課、每個教育活動中,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反思我們的學校,每學期甚至每周都要組織主題隊會、上品德課,孩子們在課堂上慷慨激昂,表現(xiàn)得盡善盡美,但真正來到生活中卻又變了另一個面孔,這值得我們深思。
臺灣重視品德教育,將之作為一種政府行為。第二次政黨輪替后這兩年,臺灣推行了兩項重大政策:一是臺灣有品運動,即通過推展品德教育、藝術扎根、終身閱讀及環(huán)境永續(xù)等四項計劃,帶動臺灣“人人有品”,即有品德、品質和品位。二是提出“三三一行動方案”,即鼓勵臺灣人每天至少學習30分鐘,運動30分鐘,并日行一善,用以鼓勵全民心動不如行動,快樂參與學習,這也是一項品德教育運動。
臺灣學校采取了一系列舉措來進行品德教育,如制定品德教育實施政策,推展學校品德學習活動,培育教師專業(yè)技能,多元融入品德教學,營造品德學習環(huán)境,結合民間及社區(qū)資源開展品德教育活動,檢視品德教育實施成效等。
作為校長,我們不能改變社會,但我們能影響自己學校的幾百幾千名孩子,進而帶動上萬個家庭。我想下一步要立足學校實際,推行品德教育、品德運動,為建設有品德州作出積極貢獻。
在我們參觀學校的時候,有4所學校的家委會主任都出面接待并作了經(jīng)驗介紹,能看得出臺灣學校對家委會工作的重視。家委會主任都是由家長層層選舉產(chǎn)生,當然一般能任主任的要么是企業(yè)老板,要么是政府官員,因為他們掌握更多的資源,可以更方便地為學校服務。學校給我們提供的小禮品、果品,大多是家委會贊助的。在臺灣,一所1000多人規(guī)模的學校,家長志工的人數(shù)一般在200人左右。家長全面參與學校教育,凡是校長遴選、教師甄選、教科書評選、校務會議、課程發(fā)展等無所不包,家長參與等于展示“消費權”及“公民權”等權利。在臺灣,學校家長會的宗旨在于整合家長的力量,凝聚家長的共識,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緊密地結合,以保證學生的學習權在學校教育中落實,并吸納社會資源,豐富學校教育,以多元化學習的內(nèi)涵實踐學校社區(qū)化的理想。學校社區(qū)化、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社區(qū)總體營造已是時代潮流,也是時勢之所趨。臺灣的家校合作在短短20年的時間里,已經(jīng)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取得了很多的經(jīng)驗。正如林惠真在《家長參與活化了學校教育——臺灣家長的任務與成果》一文中指出的:“沒有比家長更迫切需要‘好的教育’了!基于‘孩子的成長不能等待’,‘為孩子的幸福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等緣由,在教育資源嚴重匱乏、教育制度仍然僵化、升學壓力仍然存在的情況下,臺灣倡導親師合作的學校,出現(xiàn)了一種回歸教育本質、提供給深耕教育及深入社區(qū)教改之路的教育,也帶動了臺灣教育改革的方向。這是超越時空的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p>
我們德開小學近兩年在家委會建設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比起臺灣來說,還有非常大的差距。一所學校之所以能不斷進步,就在于這所學校能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學校老是抱著閉關鎖國的思想,小富即安,唯我獨尊,只能是停滯不前甚至走向沒落。我認為家長是發(fā)現(xiàn)學校問題、促進學校發(fā)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要善待家長的投訴——家長關心的,我們要努力;家長反對的,我們要改進。家委會建設,要努力向臺灣學習。
臺灣的很多學校十分重視國際交流和兩岸交流,教育部門也積極推動國際教育以及兩岸教育活動的開展,設立了一系列交流項目供學校申報,對申報成功的學校提供資金支持。像臺東大學附小與杭州市的麥魚橋小學締結了友好學校,利用暑期組織師生間的交流,他們還申報了赴日的交流研討項目。臺北教育大學附屬實驗小學也向我們表達了愿意開展交流的愿望,交流形式可以是兩岸名師同課異構,可以是校長論壇,還可以是學生互相參訪。
在與其他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qū)交流方面,我們德州的大部分學校意識還比較落后。思路決定出路。交流,不但交流感情、交流方法,更重要的是開闊視野、開放思想、轉變觀念,而這正是德州的校長最急需的。
臺灣非常重視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獎勵。教育部門從九個方面對學校進行考核評價,達標的頒發(fā)優(yōu)質學校的獎牌,我們參觀的好幾所學校都榮獲了優(yōu)質學校的九塊獎牌。教育部門設立的還有標桿學校、教學卓越獎、全國特色學校等,對教師的評價有特殊優(yōu)良教師、師鐸獎等。
我們參觀的幾所學校的會議室里都擺放著琳瑯滿目的獎杯,獎杯的設計非常漂亮,此外會議室里還懸掛著教育部門領導和當?shù)匦姓块T領導親筆書寫的獎狀。學校也非常樂意及時把學校取得的成績向社會公示出來,幾乎每所學校門口或宣傳欄內(nèi)都懸掛著近期學校或教師、學生獲得的各種獎項,有的還用了“狂賀”來表達學校獲獎的心情。當然,每個獎項后面還有豐厚的獎金。
樹立標桿、弘揚正能量是臺灣人的一種價值觀念,取得成績要敢于大聲說出來,得獎是一件無尚光榮的事,不必害羞,不必遮遮掩掩,如此整個社會就會向上、向善、向美。
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辦學的總體指導思想,它不僅反映了一所學校的教育追求、精神氣質和文化特征,而且構成了一所學校綿延流長、興旺發(fā)展的理想支撐和精神動力。對任何一所學校來說,辦學理念的重要性恐怕遠遠超過師資、生源、組織機構等諸要素。我們考察的幾所中小學校,不論學校歷史多長,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學校很重視辦學理念的設計,像北投區(qū)國小的理念就是打造“平民價格,私校水準”、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yōu)質學校。
校長對學校的領導是思想上的領導,一所學校的文化傳承要靠校長。在臺灣,校長已實現(xiàn)了專業(yè)化。在學校做滿6年主任才有資格去考校長執(zhí)照。要成為一所學校的校長,還要參加校長的遴選,遴選委員會一般由行政主管部門、教師代表、家長代表、校長代表和專家組成。你要競選這所學校校長,當然就要對這所學校的文化、理念要有深入的了解,你才能在此基礎上去揚棄。校長任期一般4年,能否連任教師說了算,最多連任兩屆,就必須換所學校去做了。公立學校只有一位校長,校長工資一般要高出教師很多,并且有校長特支費。在臺灣,校長不是教育部門委任的,那他就要搞清楚為誰負責。在臺灣做校長的有“三權”:“赤手空拳、有責無權、淚如涌泉”,很多交流的校長都在說,這種遴選制之下的校長不好做,學校的領導與行政雖然有一些可為之處,但卻有更多的不可為與難為之處。面對這些校務經(jīng)營中的難為之處,有的校長選擇了急流勇退,但也有些校長抱著理想與使命感漸入佳境。據(jù)了解,我們參訪學校的校長不是碩士就是博士,從他們身上,我們能感受到強烈的教育家的情懷和深邃厚重的教育智慧,這也是讓我們最敬佩的。
臺灣的食品以海鮮為主,主食是米飯,食材非常新鮮,飯菜口味適合我們,且絕對地干凈。臺灣人管吃飯叫“甲奔”,對問候語“早安”“午安”“晚安”亦有很有意思的含義。我們還有幸品嘗了很多臺灣當?shù)氐乃?,包括我們不常見到的蓮霧、芭樂、釋迦、楊桃等,西瓜、香蕉的口味也比我們當?shù)氐目煽诹嗽S多。
在臺灣幾天,我們對臺灣的政治亦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在臺東,幾位老人坐在路邊,向我們的車不停地揮手。郭女士說他們是從大陸到臺灣的老兵,無兒無女,見到大陸的車輛就像見到親人一樣,聽起來讓人十分心酸,不禁在心中吟起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小時侯/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甭犝f幾年前,余老先生榮歸故里福建泉州,激動之余為這首膾炙人口的《鄉(xiāng)愁》續(xù)寫了新的篇章:“未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條長長的橋梁/你去那頭/我來這頭?!?/p>
兩岸一家,愿先從教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