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英 梁麗華
(廣州市番禺區(qū)中心醫(yī)院,廣州 511400)
腹腔鏡輔助下全子宮切除手術過程中患者因長時間制動及手術需要擺放頭低臀高截石位造成長時間被動體位,導致雙肩峰處皮膚受壓而出現(xiàn)潮紅、水泡、脫皮等皮膚損傷。我科自2011年3月開始采用手套充氣做成簡易氣墊進行術中肩部皮膚保護,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到我院行腹腔鏡行全子宮切除術患者共60例,按隨機雙盲原則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年齡45~63歲,體重48~73kg。所有患者一般情況良好,無明顯心、肺、肝、腎等功能障礙。
1.2 方法 患者進入手術間后先取平臥位,于施行麻醉前向患者解釋放置擋板的目的,以消除患者疑慮。將擋板固定于手術床兩側,擋板的弧形軟面面向患者的肩部。試驗組在擋板的軟墊面放置自制的手套氣墊,手套選用厚薄適中的無菌橡膠醫(yī)用手套,根據(jù)患者肩膀的寬度選用不同型號的手套,充氣量為手套總容量的2/3,充氣太滿手套容易漲破而對患者造成傷害,充氣不足則達不到保護皮膚的目的。放置氣墊時,避免手套打結部位壓迫患者的皮膚造成壓瘡,每20min檢查手套是否漏氣。對照組在擋板的墊面放置6層厚棉墊,棉墊要放平整,每20min檢查棉墊是否起皺褶。
手術開始后均采取頭低足高截石位,臀部超出手術床下緣5~7cm,托腿架支撐患者小腿肌肉豐滿部位,髖關節(jié)屈曲90~100°,外展<45°,抬高的小腿呈水平位或向上稍傾斜,在小腿處放軟墊,使受力均勻[1]。兩組的受力點均為肩峰部位,術中嚴密觀察患者的皮膚情況,每30min為患者按摩肩部皮膚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術中收集患者手術時間、術中患者降溫溫差、失血量等數(shù)據(jù)。
1.3 效果評價 比較兩組術后皮膚受壓程度,評價兩種皮膚保護方式的效果。根據(jù)患者肩部皮膚受壓的程度分成四個等級,0級為正常皮膚;I級為皮膚壓紅;II級為皮膚水泡形成;III級為皮膚受壓導致脫皮。I級、II級、III級均為皮膚受損。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在年齡、體重、手術時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組 別 例數(shù) 年齡(歲) 體重(kg) 手術時間(h)試驗組30 36.2±4.6 52.1±7.6 2.2±1.3對照組 30 37.0±7.2 50.7±7.3 2.1±1.1 t 0.51 0.72 0.06 P>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在術前和術中體溫、失血量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中情況比較
2.3 兩組患者術后皮膚受壓程度比較,見表3。采用自制手套氣墊保護皮膚,術后患者皮膚受壓程度0級19例(63.3%),皮膚受損11例(26.6%);采用棉墊保護皮膚,術后患者皮膚受壓程度0級7例(23.3%),皮膚受損23例(76.6%);經(jīng)統(tǒng)計學檢驗χ2=9.77,P=0.0018,采用自制手套氣墊保護皮膚效果顯著優(yōu)于棉墊。
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手術時間長,術中患者因長時間制動,局部長時間受壓,組織易因壓力產(chǎn)生變形,阻斷毛細血管血流引起局部缺血,導致局部組織的氧和營養(yǎng)供應不足,水和大分子物質(zhì)的輸入、輸出平衡破壞,血漿膠體滲透壓和組織液的流體靜水壓改變,最終產(chǎn)生細胞損傷[2]。有研究表明,手術時間>2.5h是壓瘡危險指數(shù),如果手術時間超過4h,即便患者體質(zhì)很好也有組織損傷的風險,每延長30min會使壓瘡增加33%[3,4],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為了顯露術野,采用頭低臀高截石位,從手術開始到手術結束普遍需要2個多小時,造成長時間被動體位,因而身體受力點集中在雙肩峰,受壓面積小而集中,加重了皮膚受壓的程度。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患者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方式,由于藥物的作用使全身肌肉放松而處于完全被動狀態(tài),肌肉和血管失去神經(jīng)支配后舒縮功能喪失,容易形成壓瘡[5]。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患者需要用舉宮器往前的力度會增加,加上患者自身的體重使肩峰與擋板接觸面的壓力增大,容易形成壓瘡。自制手套氣墊利用空氣分隔肩峰部皮膚與擋板的直接接觸,能有效預防受壓部位的摩擦,緩沖患者體重對其雙肩峰施加的壓力而起到保護患者皮膚的作用。而傳統(tǒng)的棉墊易產(chǎn)生皺褶,與受壓皮膚間產(chǎn)生摩擦力,摩擦力可破壞皮膚角化層,使表皮的淺層細胞與基底層細胞分離,發(fā)生充血、出血、水腫、炎性細胞聚集及真皮壞死等皮膚受損現(xiàn)象。
術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是評價手術室護理質(zhì)量的重要指標,在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采用自制手套氣墊保護患者的皮膚,可有效防止術中皮膚損傷的發(fā)生。
〔1〕付麗明,鄧水珠,朱桂姬.舒適體位在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中的應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70-71.
〔2〕王彩鳳,巫向前.壓瘡形成機制研究進展 [J].護理學雜志,2007,22(1):74-77.
〔3〕Schoohoven L,Defloor T,van der Tweel I,et al.Risk indicators for pressure ulcers during surgery[J].Appl Nurs Res,2002,15 (2):163-173.
〔4〕O’Connell MP.Positioning impact on the surgical patient[J].Nurs Clin North Am,2006,41(2):173-192.
〔5〕池水琴,饒艷華.手術中壓瘡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 [J].護理與康復,2010,9(11):100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