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瑾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中正確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可強化角色意識,提高合作效率;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合作討論的問題才讓學生去合作討論。
關鍵詞:課堂教學;小組合作討論;有效性
在平時的課堂上,老師經(jīng)常會安排學生小組合作,貌似滲透了課標的理念,但由于缺乏對小組合作的認識,活動多處于形式。如何讓小組合作在課堂學習中發(fā)揮作用,使一堂課作答盡善盡美呢?結合實踐,我有以下的體會和感悟。
一、合理組建學習小組,強化角色意識
組建學習小組,應先對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家庭情況、性別等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搭配分組,組內(nèi)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在一個階段每人都應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責任,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
如,在教學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綜合性學習活動《黃河,母親河》時,就需要事先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才能在這堂課到來時有序地完成課本上的要求。提前四周讓學生從書報、影視、網(wǎng)絡多種渠道查找,收集與黃河文化有關的資料(我是這樣安排學生準備的):(1)以小組為單位,由組長負責,共同制成一個PowerPoint演示文稿;(2)五位學生準備一個“專題新聞”;(3)六位學生準備一個配樂朗誦“黃河之水天上來”;(4)準備一個有獎問答(有關黃河的詩句);(5)八位學生準備一個小品“壺口之旅”;(6)十位學生準備一個小品“道德法庭”;(7)八位學生準備一個小品“與黃河的較量”;(8)十位學生準備一個綜合劇“黃河幻想”;9.大合唱《保衛(wèi)黃河》。
按照這些要求,就要逐個分析學生的特性,然后再進行明確分工,才能讓活動有序地進行下去。這樣的分工既讓所有的學生能夠參與進來,還能達到課堂所要完成的任務。
二、正確引領學生運用小組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效率,教師應重視“引”,大膽“放”,抓住合作契機及時引導
如,在教學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木蘭詩》時,我問學生:“為什么文章對皇帝的稱呼有兩種,前面稱作是可汗,后面怎么又變成天子了,不是同一個人嗎?”學生開始分組進行討論,但是討論的結果仍是一頭霧水。我又從背景入手,引導學生,歷史上的花木蘭是哪個時期的人,被稱作可汗通常是什么民族的說法,而天子這個稱呼又是從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為什么會稱作天子?經(jīng)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很快找到了頭緒,找到了答案,解決了難題,并對這樣的探索性問題有了極大的興趣。
三、不圖熱鬧,講究實效
小學生合作學習要注重其實效性,要根據(jù)各學科的特點,在需要時、重要處、均受益的前提下,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注意避免“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誤區(qū)。例,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避免合作交流時“人云亦云”的現(xiàn)象;合作學習要有價值,1+1+1>3,力戒合作學習“假”與“浮”;合作學習的形式、內(nèi)容及評價等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變,既要注意預設,更要重視生成,要因時、因地、因情、因人制宜等。
如,在討論魯迅筆下的人物閏土在少年時期和中年時期分別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請從人物的描寫方法入手,并找出他發(fā)生變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這樣的合作討論,學生可以自行分工完成任務。如果一個學生完成,而其他人在等著坐享其成,那么這樣的合作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四、需要合作討論的問題才讓學生去合作討論
有難度的問題,有爭議的問題,有較多內(nèi)容要在短時間內(nèi)學習時,才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把那些具有探究性和開放性、僅憑個人的力量難以考慮周全、須發(fā)揮小組集體智慧的問題讓學生合作學習。如,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生在思考本文的主旨時產(chǎn)生了爭議,有些學生認為是對作者美好童年生活的熱愛,有些學生認為是對封建思想的批判,那么只有小組討論,找出理由。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既有利于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又有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教學中,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和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促使學生持續(xù)健康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李志君.高效課堂構建與實施.陜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2012-0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