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戀
【摘 要】如今,中國紀錄片的制作技術越來越精湛,紀錄片已成為國家對外宣傳的重要軟實力,這不僅打開了紀錄片在世界上的市場,也推進了其國際化的路線。在跨文化傳播時代,面對不同的國家與民族,讓紀錄片所承載的內(nèi)涵實質(zhì)被觀眾所接受,這樣才能形成文化上的認同。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不應停留在技術的層面,更多的應該是一種文化的訴求。本文以紀錄片《對照記》為例,探析在跨文化傳播語境下紀錄片的文化認同,以期創(chuàng)作出更加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 《對照記》 文化認同
跨文化傳播學是一門研究來自不同文化群體的個人、組織、國家之間進行信息傳播這一社會現(xiàn)象的學問,它所研究的兩大對象是文化與傳播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其中尤為注重文化對傳播的影響,旨在消解文化傳播與交流中各種層面的阻礙,同時為跨文化傳播行為提供借鑒與對策①。當今社會,隨著我國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的發(fā)展,人們的價值觀也在不斷地改變。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往往致使人們需要通過影視作品得以放松,并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習新的文化知識。紀錄片一向基于“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進行創(chuàng)作,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從2011年1月1日正式開播以來,各種題材豐富的紀錄片受到了觀眾的喜愛。紀錄頻道在2013年7月29日連續(xù)三天分別播出了《對照記》一二三集。該片首映式于2013年7月24日在北京隆重舉行,回歸歷史的題材和風格獨特的視聽語言,使得影片充滿了詩意的色彩,受到了在場嘉賓的稱贊?!秾φ沼洝返拇螳@成功不僅僅因為其獨特的傳播方式,還源于它滿足了大眾對于文化的一種需求,也就是觀眾對于影片內(nèi)容及其實質(zhì)的一種文化認同。在社會不斷發(fā)展的今天,紀錄片唯有尋求更好的傳播媒介,在精神上與受眾形成共鳴,在傳播知識的同時,起到一定的價值引導作用,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傳媒行業(yè)開拓另一片天地。
一、微博互動式紀錄片
2011年10月24日14點11分,以色列駐滬總領事館的官方微博“以色列在中國”發(fā)布了這樣一條微博:“今天開始我們會陸續(xù)放上一些老照片,所有照片都是一名上世紀二十年代上海南京路上的一個猶太攝影師沈石蒂(Sam Sanzetti)所拍攝的,因為年代久遠,照片上的人物的名字都沒有被記錄下來。如果你看到照片上有你認識的人,或許就是你的祖父、祖母,請讓我們知道。”②《對照記》的創(chuàng)作靈感就是從這樣一條微博開始的,而這也是本片最大的特點之一,它是首部“微博互動紀錄片”。眾所周知,《舌尖上的中國》是2012年度最受歡迎的紀錄片,它的熱播不僅因為題材的選擇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能夠使民族文化形成凝聚力,它的成功還離不開新媒體的作用。從《舌尖上的中國》開播以來,攝制組通過人人網(wǎng)和微博發(fā)布最新的幕后拍攝消息,引起眾多網(wǎng)民的熱議,加快了傳播的速度。而《對照記》也是通過微博,于2012年8月11日開通名為“對照記—猶在鏡中”的新浪微博。與《舌尖上的中國》不同的是,《對照記》的導演吳琦采用了新穎的方式利用微博這種媒介。在影片開拍之前,微博就已開通,不僅發(fā)布幕后制作的最新消息,也將沈石蒂拍攝的照片進行上傳,開始真正的尋人之旅,選擇幾名活躍的博友,將他們對這些照片和歷史的觀點融合到影片中,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結合。
在我國,一直以來,紀錄片都是一種精英化的影視作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廣電總局出臺政策,要求自2014年起所有的上星綜合頻道每天需播出30分鐘的國產(chǎn)紀錄片。這不僅增加了紀錄片的需求量,更是從傳統(tǒng)媒體的角度出發(fā),擴大紀錄片的受眾群。而紀錄片《對照記》是首部將微博這一新媒體融合到紀錄片中的作品,這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而受到的好評表明了微博互動傳播方式被受眾所認同。導演的明智之處就在于充分利用了微博的優(yōu)勢,通過另外一種渠道打開了紀錄片的市場,微博不僅簡單易用、主動性強、及時性強,還具有發(fā)布平臺的開放與多樣性③。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博友們紛紛對沈石蒂當年拍攝的照片作出了回應,有的甚至找到了照片中的主人公。影片中也采用了博友的原聲錄音,使得整部作品更加的自然和諧。與手機、即時通訊工具等點對點的傳播相比,微博的信息傳播結構屬于點對面,在關注與被關注之間,信息快速流動,尤其是其具有的轉發(fā)功能使得信息傳播速度呈幾何式增長④。受眾面的擴大,直接打開了紀錄片的新市場。雖說,微博在這個過程中只是輔助傳統(tǒng)媒體,但是其產(chǎn)生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對照記》的大膽嘗試,表明了影視作品生存環(huán)境的改變,只有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地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適合更多大眾的作品,才能真正意義上做到被人們所認同。
二、深層內(nèi)容的文化認同
不論從個人角度還是群體角度,認同是一種自我意識,是對身份的確認,人在社會環(huán)境中都在不斷尋找自我認同感。當這種認同與所處的文化背景產(chǎn)生共鳴,就會有利于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更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度,但我們需要在保持本土化的基礎上走國際化路線?!秾φ沼洝返膭?chuàng)作思路就是打破了傳統(tǒng)的傳播機制,通過多元化的渠道,在保持本國文化特色的同時,通過新媒體向西方國家展現(xiàn)屬于我們的歷史,在傳遞文化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把握住了人類共通的情感,這也是從不同的層面出發(fā),逐步達到文化認同的目的。
1、對海派文化的傳承
該部影片的片名與張愛玲小說《對照記》相契合,是張愛玲生前對著相冊薄寫下的對往事的回憶。張愛玲是典型的上海女子,小說不僅符合了影片的主題,更體現(xiàn)了上海歷史的風華。影片的片頭是一位美麗的女子在水中的倒影,整部影片的基調(diào)是黑白色的,讓人有一種懷舊的感覺,產(chǎn)生一種仿佛時間凝結的錯覺。沈石蒂當年拍攝的那些照片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上海的面貌,也體現(xiàn)了當時海派文化的盛行。即使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上海人依舊生活得有聲有色,那個年代的服飾、建筑、戲劇等等都有著獨特的風格?,F(xiàn)在,國產(chǎn)紀錄片的數(shù)量呈上升趨勢,這雖然擴大了紀錄片的受眾面,但也會引起紀錄片質(zhì)量降低的問題。吳琦導演沒有僅僅追求影片的數(shù)量,而是更加注重影片的質(zhì)量。影片給人一種詩意的美,在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的今天,人們需要多一些具有文化品位的影視作品,在了解歷史的同時,更是對當時文化的一種認同?,F(xiàn)如今,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人們往往會迷茫,這也是因為內(nèi)心缺少了一些文化的認知。文化認同,是指人們之間或個人同群體之間共同文化的確認,文化認同的目的是尋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穩(wěn)定性、持續(xù)性,而電視紀錄片具有直觀性、真實感和獨特的內(nèi)涵和審美價值,它比其他電視文化產(chǎn)品具有更高的可信度與公信力,在塑造國家形象和傳播民族文化特征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很多發(fā)達國家普遍采用的文化傳播戰(zhàn)略⑤。影片中也反映了現(xiàn)代上海人閑時的生活,上海常德公寓張愛玲咖啡館舉行旗袍讀書會,這也是現(xiàn)代對歷史的重溫,體現(xiàn)出海派文化的知性與優(yōu)雅。endprint
2、引發(fā)情感的共鳴
如果說對于海派文化的傳承是認同方式的表面層次,那么人性情感上的認同則是更深層次的表達。照片是由以色列大使館發(fā)出的,這促使了導演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靈感,面對不同的國家,如何將本國的文化特色傳遞到異國他鄉(xiāng)并被人們所接受,這其中就需要達到一種平衡。影片總共三集,每一集都圍繞著一個主題進行,正是不同的主題不僅豐富了作品的內(nèi)容,也與西方文化差異形成了一定的中和。第一集“父親的背影”,顧名思義是在揭示當時歷史文化的前提下表達深刻的親情。世界之大,也許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一樣的膚色,但這樣一種親情容易形成共識。導演一是以沈石蒂的兒子來上海追憶自己的父親為主線,二是以陳景熹找到父親陳葆初照片這一故事為輔線,兩條線索交織穿插。伴著蔣孝良先生朗誦的《鄉(xiāng)愁》,摩西和陳景熹都想知道那些歲月里父親在異地的生活狀態(tài),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難于言表。即使時代變遷,永恒的父子之情卻不會改變。
影片的第二集名為“時代與愛情”,仿佛愛情是這個世界永恒的話題,只是相隔多年再憶起當年的甜蜜時光,這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愫呢?本集的博友尋訪人是上海作家任曉雯,以文史資料和照片為線索,探究沈石蒂在上海以猶太人的精明和獨特的藝術感覺展開的事業(yè)圖景。講述了鏡中人“老克勤”周邦俊夫婦守望一生,為愛而天各一方的情感故事,以及曾在沈石蒂照相館拍攝婚紗照的小職員沈亦男夫婦牽手一生的故事。每段看似平淡的感情背后都有著動人的故事,不論是作為猶太人的沈石蒂,還是上海舊時的老百姓,愛情對于他們來說不是短暫的承諾而是一生的相守。新文化從誕生到傳播再到被認知,這是一個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不同文化的傳遞需要尋求許多的共同點。導演運用再現(xiàn)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個感人的愛情故事,看似簡單的描述背后是一種文化傳遞的目的。人與人之間情感上的相通更易使觀看影片的受眾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從而達到文化認同的目的。
3、國際關系與民族文化認同
作為文化核心的文化認同,是文化存在與發(fā)展的主要因素,紀錄片不僅僅是大眾所認為的精英文化,現(xiàn)在越來越多地成為了一個國家對外宣傳的重要軟實力,一個國家與其他國家的關系也會影響著其自身的發(fā)展和在國際上的地位。以色列大使館在新浪微博上放上當年沈石蒂在上海拍攝的照片,這是對過往歷史的紀念,更深入的是上升到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當年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時候,是上海這樣一個大都市接受了遭遇不幸的猶太人,許多猶太人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直到戰(zhàn)爭結束。那是黑暗的歲月,但是在上海的生活卻給他們留下了美好而難忘的回憶。相隔多年,也許陰影在人們心中逐漸淡忘,但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友誼會一直存在。導演從這樣一個事件入手拍攝一部對照尋人紀錄片,實質(zhì)上也是表達了對國家的贊美,也強調(diào)了國際關系的和諧,希望看到人類世界充滿和平。為了強調(diào)這一點,影片第二集講述了沈石蒂在上海時的生活,通過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真實地向觀眾反映當年拍攝照片時的場景。影片中也表達了沈石蒂對于風情萬種的上海有著一種特別的感情,這一段過往的經(jīng)歷也影響了其一生的攝影創(chuàng)作風格。
不同的國家之間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為了延續(xù)兩國之間的和睦關系,影片要用特別的方式處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性,從而形成民族文化認同。民族認同是一個國家最穩(wěn)定的要素,形成民族認同才能真正促使一個民族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必須維持自己的民族文化與民族意識,這樣在民族的發(fā)展中可能帶來兩種選擇:一方面一個民族的發(fā)展需要不斷的與其他民族進行交融,吸收其他民族先進的東西充實自己;而另一方面外部的種種因素盡管對于一個民族的發(fā)展有利,但與這一民族所認同的價值觀及其文化要素往往可能是沖突的,這就可能致使人們從維護自己民族所主張的文化與價值出發(fā),對外來文化采取抵制的態(tài)度,最終導致自我封閉⑥。顯然,紀錄片《對照記》想要表達的是第一方面的文化認同,因為中國紀錄片想要更大的發(fā)展,就需要受到外來民族文化的刺激,一個民族對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認同必須要經(jīng)歷這一過程,才能形成不同文化的交融,從而構建新的文化認同。歷經(jīng)幾十年的歲月,沈石蒂當年拍攝照片所運用的藝術特色直至今日也大為現(xiàn)代攝影師們所贊嘆,這是一種文化的交流。查閱歷史資料揭開當年沈石蒂在上海與中國女性的愛情故事,也正是從另一角度說明了猶太人對東方文化以及東方美的認同。最后一集講述博友“燕子”去特拉維夫采訪摩西,了解沈石蒂回到故鄉(xiāng)之后的生活,這是對西方生活的接觸與了解,讓觀眾對西方國家有一定的認識。
三、期待與思考
中國紀錄片的發(fā)展歷程充滿了曲折,每到不同的時代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如今,新媒體的誕生,微博已成為廣大用戶的焦點,紀錄片《對照記》是首部微博互動紀錄片,這是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大膽嘗試,也是傳播方式上的創(chuàng)新。中國紀錄片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想要成為像西方國家一樣的傳媒強國,未來的道路還有很長。首先政府應該為紀錄片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機制,這樣更加有利于創(chuàng)作者大膽地將思想轉變?yōu)槌晒?,這也就是所謂的紀錄片的創(chuàng)造性;其次,雖然現(xiàn)在各級電視臺以及網(wǎng)絡對于紀錄片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但是提高創(chuàng)作人員的整體水平和價值取向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在保證量的同時保證質(zhì);然后,自中國加入WTO以來,政治經(jīng)濟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紀錄片作為重要的國家形象宣傳方式,也開始走國際化路線,但在向西方國家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挖掘并保留屬于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特色,以期讓世界人民都更加了解我們的國度;最后,雖然科技水平在不斷提升,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也愈加注重視覺效果,如果一味地只從技術的層面以及傳播策略的角度出發(fā),是很難創(chuàng)作出令人難忘的經(jīng)典紀錄片作品的。文化與傳播是彼此不能缺少的綜合體,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面對不同的民族,所要做的就是用新穎的方式創(chuàng)作出能夠被不同文化主體所認同的紀錄片?!?/p>
參考文獻
①劉雙、于文秀:《跨文化傳播——拆解文化的圍墻》[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45
②《紀錄片〈對照記:猶在鏡中〉內(nèi)容簡介》,中國網(wǎng)絡電視臺紀實臺,2013-7-18
③匡文波:《新媒體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06
④徐展,《當紀錄片遇到新媒體——解讀紀錄片的跨媒體生存》[J].《聲屏世界》,3013(1):46-48
⑤龐慧敏、狄夢霜,《文化認同與文化強國——電視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的文化認同構建》[J].《中國電視(紀錄)》,2012(3)
⑥鄭天一:《文化認同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61
(作者: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yè)2012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