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水芳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毙睦韺W家蓋耶指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狈艞夊e誤,也就意味著放棄經歷復雜性;遠離錯誤,實際上就是遠離創(chuàng)造性。在數(shù)學課堂上,天天都有學生在出錯。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錯誤是伴隨著學生一起成長的。實踐證明,錯誤是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真實存在。錯誤能暴露學生的真實思維,如果教師能有效利用錯誤信息,正確看待學生學習中的錯誤,巧妙點撥,引出正確的想法,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教學的天空將會更廣闊,課堂也會更精彩。
一、正視“錯誤”,生成資源
1.真正承認學生有出錯的“權利”
在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上,學生是否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對自己學習中出現(xiàn)的錯誤又是抱怎樣的態(tài)度呢?對此,我分別對本校高、中、低三個年級的學生做了調查。結果表明,90%以上的學生都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學生的怕錯心理很嚴重,從而導致在我們的課堂上很少出現(xiàn)“不同的聲音”。其中,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優(yōu)秀的學生(教師無意中抬高比較重要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主角,這些學生表演時,其他學生就是有不同的想法也不想說,不想成為嘲笑的對象。因為優(yōu)秀的學生出錯時,老師的表情與其他學生出錯時是很不一樣的。于是就當觀眾,盡量少犯錯。
從網上查到的資料獲知:《知心姐姐》雜志社對8省市227名中小學生做的調查結果顯示:三分之二的被訪中小學生害怕與老師交流;49.8%的學生很少主動找老師說話,24%的學生經常主動找老師說話,18%的學生想找老師說話但不敢找,7.9%的學生選擇了“從來沒有”。在“很少”“從來沒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動找老師說話”的被訪學生中,32%的學生覺得“和老師沒有什么好說的”,其余68%的學生“不敢”或“不愿意”與老師交流。
我們的學生為何“害怕與老師交流”,甚至覺得“和老師沒有什么好說的”,原因何在?我們教師要好好地反思一下,我們是否真正承認了學生有出錯的“權利”。
2.坦誠樂納學生的“錯誤”
當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錯誤或產生問題時,教師不能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要以平和的心情和寬容的態(tài)度去接納學生的錯誤。教師應從學生的視角看待這些錯誤,讓學生坦誠自己的想法,要耐心傾聽他們的表述,不輕易否定他們的答案,應尊重他們的思維成果。
[案例1] 數(shù)學活動課:擺一擺。
我先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分別用兩個、三個、四個小圓片在數(shù)位順序表上擺出不同的數(shù),然后引導學生尋找規(guī)律;接著,我讓學生根據規(guī)律,猜一猜我的年齡。條件是:我的年齡是由六個小圓片擺出的一個數(shù)。他們有的猜我6歲、有的猜我51歲。我沒有因為他們的“瞎猜”而責怪他們,而是以一種寬容的心態(tài)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從學生的真情表露中使我明白了,其實他們不是所謂的“瞎猜”, 原因是:(1)一年級學生對100以內的數(shù)的數(shù)感還沒有完全建立;(2)他們對年齡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反問道:“你今年幾歲呢?你跟老師比,誰的年齡大?”這時學生馬上意識到自己的猜測是不正確的。他們有的說:“6歲太小了,跟我們的年齡差不多。”還有的說:“51歲太老了,大約是我奶奶的年齡?!睂W生議論紛紛,課堂氣氛非?;钴S。
有了教師的寬容,才有學生真實思維的顯露;如果教師缺乏寬容的心態(tài),或以自己的想法、看法代替他們的想法和看法,對學生的猜測一概否定,將會挫傷“錯誤”學生的自尊,使他們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
二、關注“錯誤”,利用資源
1.延時評價,自我修正錯誤
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沒有必要早早向學生透露解決問題的統(tǒng)一方法,應讓學生經歷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此時,教師的適度等待顯得尤為重要,延時評價可以給學生更多思維的空間,也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自我監(jiān)控機制的形成和完善。
[案例2] 除法豎式的寫法。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用豎式計算除法。
(教師話音未止,不少同學就急著說:“我會,我會?!保?/p>
師:有這么多同學會寫了,那就請你們寫寫吧!
(請四位同學板演,其余同學在草稿紙上試寫。)
師:究竟誰對呢?請同學們翻開書自學這一內容。
(自學后讓學生自己更改錯誤的寫法。)
用除法豎式計算的方法是本節(jié)課新的知識點。當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嘗試書寫時,暴露出許多的錯誤。這時,教師采取的不是直接告知,而是不急于評價,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自學課本,讓其自行糾正錯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引領者、促進者的角色。
2.整體建構,同伴互補糾錯
有時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錯誤無法自行糾正,這時教師要發(fā)揮學生之間的互補功能,讓他們在合作交流中主動尋求解題策略。同伴互補,可以使學生的思路更寬廣,思維更活躍,有利于學生準確找到錯誤的根本原因。
[案例3] 乘車事件。
在學了“整十數(shù)加一位的加法”后,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40名學生和4名老師一起去春游,一輛43座的客車,能坐得下嗎?學生思考片刻后,紛紛發(fā)言。
生1:40+4=44(人),44>43,所以坐不下。
生2: 43-40=3(人),3<4,所以坐不下。
生3:老師,坐得下,一個小朋友讓老師抱。
生4:對呀,擠一擠,也可以兩個小朋友拼著坐。
(生3和生4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皵D一擠”在生活中明顯違反了交通規(guī)則,是一種超載行為;但這兩個學生能將生活中的經驗遷移到數(shù)學中來,是值得表揚的。)
師:你們有這樣的想法很好,但是這種方案是否可行呢?請同學們相互討論一下。(學生經過討論后,回答)
生5:我們覺得這種方案不好,因為這是超載行為。
生6:這樣坐雖然可以省錢,但違反了交通規(guī)則。endprint
生7:這樣很不安全。
教師把糾錯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辨析,他們各抒己見,找出了問題所在,在相互啟發(fā)中糾正了錯誤,體現(xiàn)了集體的智慧。
三、轉化“錯誤”,提升資源
1.“將錯就錯”,再生學習資源
[案例4] 除法的初步認識。
在學生理解了平均分以后,讓學生應用平均分知識編應用題。
師:哪位同學能應用平均分知識編應用題?
生1:老師借來10本故事書,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能分到幾本?
生2:小明做了12朵紅花,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能分到幾朵?
生2的回答不符合平均分要求,教師沒有評價對錯,只是讓學生來列式算一算,在計算過程中,學生意識到12朵紅花,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分不好。這時,教師馬上追問:你們能否改動題目中的某一個條件,使它成為一題平均分的應用題。
生3:改第一個條件為“小明做了15朵紅花”。
生4:改第一個條件為“平均分給6個小朋友”。
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問:如果不改變題目中的條件,又該如何計算,會出現(xiàn)怎樣的情況?
生5:每人分2朵,還多出2朵。
生6:如果每人分3朵的話,還不夠3朵。
利用學生的錯誤,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審視條件、問題、結論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思維空間,以上案例的拓展為今后學習有余數(shù)的除法作了準備。
2.“去偽存真”,拓寬思維空間
[案例5] 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教師先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等學生認識的平面圖形,然后讓學生說說哪些是軸對稱圖形。有一位學生說“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學生會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判斷,也是在教師預設之中的,當教師讓他說說理由時,學生的回答卻出乎教師的意料。并由此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出現(xiàn)了課堂中精彩的一幕。
生1:因為當平行四邊形的四條邊相等時,我們把它沿對角線折疊就能完全重合,因此這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這樣的說法很有說服力)
師:同學們,剛才這位同學說的話中有一個特別好的詞語,是什么?
生2:是“特殊”。
師:對,當平行四邊形的四條邊相等時,它就是菱形,菱形是軸對稱圖形。
師:聽了這位同學的回答,你能得到什么啟示?
生3: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軸對稱圖形,但特殊的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如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
生4 :一般的梯形不是軸對稱圖形,但特殊的梯形是軸對稱圖形,如等腰梯形。
上例中,在學生發(fā)生學習錯誤時,如果老師大喝一聲:“這堂課你是怎么聽的?你理解對稱圖形的特征嗎?”那學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就會在瞬間被無情地“剿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留心觀察學生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特別是低聲的、斷斷續(xù)續(xù)的、稀奇古怪的),給學生一個發(fā)揮的空間,他們靈感的閃現(xiàn)會給課堂帶來意外的驚喜。
四、預設“錯誤 ”,創(chuàng)造資源
教師人為地設置一些“陷阱”,甚至誘導學生“犯錯”,再引導學生自我從錯誤的迷茫中走出來,能喚醒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探究欲望,并使學生對此錯誤記憶深刻,以致不再重復犯錯。
[案例6]比較兩位數(shù)大小。
我先讓學生通過各種方法比較十位數(shù)字不同的兩個數(shù)的大小,通過比較驗證,學生得出:只要比較十位數(shù)字的大小即可,十位數(shù)字大的這個數(shù)就大。這時,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有兩個兩位數(shù),它們的十位數(shù)字相同,個位數(shù)字被遮住了,你能比較出哪個數(shù)大嗎?
(學生出于沖動,不假思索地回答。)
生:這兩個數(shù)相等。
師:為什么?
生:因為它們十位上的數(shù)字相同。
師:真的可以這樣比嗎?
(有幾個善于思考的學生馬上提出了疑問。)
生:個位上的數(shù)不知道,怎么比呢?
師:你們前面不是說只要看十位上的數(shù)就可以了嗎?
生反駁到:那如果前面那個數(shù)個位上的數(shù)是3,后面那個數(shù)十位上是 8,那就是后面那個數(shù)大了,如果反一下,那不就是前面那個數(shù)大了嗎?
顯然,學生已經意識到,當十位數(shù)字相同時,還要看個位上的數(shù),個位哪個數(shù)大,它就大。
第二天,當我再提問怎樣比較兩位數(shù)的大小時,學生對“如果十位上的數(shù)相等,應看個位數(shù)”記得特別牢,這是否是“陷阱”的功勞?由此使我想起了以前對這塊知識的教學情景,那時我沒有設置這個“陷阱”,只是通過例題的講解,讓學生明白比較的一般方法,整堂課看起來很順利,但實際上學生對“為什么十位相同,要比個位”的理解不是很深刻。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學生的“錯誤”是寶貴的,只有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樹立“因為錯誤所以精彩”的理念,教師才能正視錯誤,讓學生在“出錯” “糾錯”的探究過程中,讓課堂變得更加精彩,更加美麗。
(責編 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