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赟
摘 要: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常識性的錯誤,往往是由于他們?nèi)狈ξ捏w意識所致。從該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背景說起,并闡述了相應的對策。在對策的闡述中,注重的是實踐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文學;文體;意識;鑒賞;語言
一、學生文體知識掌握不夠好的原因
文體是人們在長期的寫作時間中歸納出來的一定的形式規(guī)范,人們在閱讀時,總會對某種文體有相應的閱讀需求,如,閱讀議論文,應該是論點鮮明,論據(jù)充分,論證有力;閱讀記敘文,則應該有相對完整的事件及鮮明的形象。但現(xiàn)在很多學生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時,會說小說中文字的作用是增強說服力,散文中的開頭則起到了設置懸念的作用,諸如此類,不一而足。而學生的作文中也常常有一些“四不像”作文,簡單來說,議論文不像議論文,散文不像散文。而這一切,實際上是我們的學生缺乏文體意識所致。
這種現(xiàn)象,固然暴露出了學生自身對知識掌握不夠全面和踏實的問題,但細究其原因,應該有以下三個方面:
1.高考試卷的命題模式被誤讀
高考的題型設置中比較注重對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的考查,這使很多學生甚至老師產(chǎn)生了一種錯覺:只要能夯實基礎知識,便無畏高考。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過多地關注語言、語法、修辭等知識,而忽略了語文本身的文學特質(zhì)。再者,高考的作文題型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將以前較為單一的議論文要求改成了文體不限。這原本是一件好事情,給學生提供了最充分的寫作空間,讓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擅長或喜歡的文體來寫作,進而得以發(fā)展個性、展現(xiàn)才華。但是,這個變化被學生甚至一些教師誤讀,以為文體不再是高考要求。
2.新教材的結構發(fā)生了較大的改動
老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按古代或現(xiàn)代來設置章節(jié)的,具體到每一章又都是相同的文體,小說一章,散文一章,戲劇一章等等。學生拿到書本,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文體的區(qū)別,也就在心里先有了這樣的印象。但現(xiàn)在的教材以板塊來劃分,固然突出了作品的文學和文化特征,卻淡化了文學作品本身的文體特征。
3.很多教師自身的文體意識淡薄
這其中有教師自己知識系統(tǒng)不夠完善的原因,也有教師自己惰性的問題:守著所謂的教學常規(guī)進行文本解讀比從不同文體特征入手欣賞文本當然要容易得多。
二、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文體特征,引領他們走進文學殿堂
1.教師自己要有強烈的文體意識
身為教師,當然不能“以其昏昏令人昭昭”。教師首先要熟悉各種文體的基本知識,并在閱讀大量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強化自己的文體意識,將文本的基本特征作為自己閱讀及教學的一個基本出發(fā)點。其次,在熟悉教材的過程中,乃至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中,不能簡單地按“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操作,而要充分考慮文體的特征,構建適合文章文體的語文課程。如,執(zhí)教《想北平》一文時,考慮到《想北平》是學生進入高中后學的第一篇抒情散文,對于培養(yǎng)學生欣賞散文的方法和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把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1)理解文意,感受作者對北平的思念、眷戀之情,進一步認識故鄉(xiāng)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2)培養(yǎng)學生回歸文本,與文本對話,進而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的能力;(3)體會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鄉(xiāng)土情結;感悟老舍先生淡泊、寧靜的生活態(tài)度。有著這樣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思路,學生自然會在教師的引導下走進不同體裁的文學殿堂。
2.課堂實踐要尊重文體特征
任何想法只有在課堂上以實踐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它才會具有現(xiàn)實價值。相應的,教師就算有再好的思路,若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上乃至課堂的實踐中隨心所欲甚至離題萬里,恐怕課堂對學生來說都會是一場噩夢。
(1)對文本內(nèi)容的把握。教學中,我們切忌把文本作為閱讀材料的引導者,必要時,我們必須就文本論文本,因為這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本身就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信息。比如,小說是一種通過描寫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具體的環(huán)境,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廣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作品。從這個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關鍵詞有“情節(jié)”“環(huán)境”“人物”和“社會生活”等,即小說的三要素和主題,因此,在設計課堂流程時,我們也該以這些要點為出發(fā)點,精心安排每一個步驟。如,在教學《祝?!窌r,有位教師就這樣來設計該課堂的主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破個案——誰殺死了祥林嫂?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研討。這樣的問題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故事性,而學生在討論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也必然會涉及小說的三要素,進而可以理解小說主題。
(2)對文本特點的熟悉。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教師在帶領學生鑒賞文本的寫作手法及作用時,也應從文體各自的特點入手。同樣是寫人,寫作手法不同,傳達的信息也自然不同。小說中寫人,在敘述之外,往往極盡描繪之能事,將人物從頭到腳、音容笑貌乃至內(nèi)在精髓細細畫來,一篇《林黛玉進賈府》中,對黛玉的外貌就寫了三回——從眾人眼中看,從王熙鳳眼中看,從賈寶玉眼中看。這樣的筆法是斷然不會出現(xiàn)在散文中的。日夜想念著北平的老舍,會寫自己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可以快樂地坐一天。但他長得怎么樣,讀者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因為這與文章的主旨無關。再者,小說的一大特點是虛構,而散文則往往是作者就眼前取景狀物而寫成的,所以,小說中的“我”自然不可以等同作者,十二歲的魯迅不可能在咸亨酒店里當伙計,而朱自清卻實實在在地在月色下賞了回荷花。明確了這一點,學生也就不會在閱讀《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時》時把那個參軍三個月就莫名其妙成了傷兵的中學生當作海因里?!げ疇柫恕?/p>
(3)對文本語言的解讀。杜牧的《江南春》一直為人所稱頌,但明代楊慎卻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睂Υ耍艺J為,楊慎最大的問題在于忽略了詩歌語言的特性。詩歌是一種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的文學作品。也因此,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恰恰體現(xiàn)了詩歌以凝練的語言來表現(xiàn)豐富的內(nèi)涵的特點。
就小說和散文而言,它們的語言風格自然也是大不相同的,小說講究的是生動形象,散文則力求優(yōu)美雋永。在分析魯四老爺這一形象時,我們可以從他一共開過的六次口,僅僅說過的百十來個字來分析,進而把握他反動頑固、虛偽自私、陰險狠毒的性格特征。而在賞析散文時,我們則當另辟蹊徑,如《長江三峽》,作者運用比喻、擬人、引用等修辭手法來狀寫三峽奇觀,并做到了詩情、畫意、哲理的完美的結合和統(tǒng)一。
(4)對文本主旨的探究。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往往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也總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事實上,不同的文體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主旨也往往不同。
以學生比較喜歡的短篇小說或微型小說為例,它們篇幅不長,有時僅僅是截取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段加工而成,但多是以小見大,以微見著,用生活中的小事件來反映社會現(xiàn)實,表達作家的審美理想。這其中,有作家對于世間真善美的熱情謳歌與贊美,也有他們對人性中假丑惡的無情揭露與批判。而這些主旨常常寓于小說的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中,因此,學生若是掌握了相應的方法,在閱讀鑒賞的過程中自然能舉一反三。
相比于虛構的小說而言,散文則是作家真知、真見、真性、真情的自然流露,這也正是散文的魅力所在。作為一種“集諸美于一身”的文學體裁,散文是用來表達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思想感情的。作家或融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寄情于事,在作品中達到物我相融的效果。在鑒賞的過程中,若能認真分析文章的思路,抓住散文那不散的“形”,同時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jù)具體語境仔細品味其語言,自然能一步步捕捉到散文的主旨。
3.課堂語言要符合文體特征
當文本尤其是文學類文本的閱讀漸漸成為機械的語言解剖課時,我們的課堂正離文學本身越來越遠。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我們教師責無旁貸。
蘇霍姆林斯基說:“你要把自己的學生從書本和思考引導到活動,再由活動引導到思維和詞?;顒討撧D變?yōu)閷W生自己的思想,而自己的思想則應當通過詞表達出來。”顯然,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自己語言的感染作用。當然,有些教師的語言不能說不美,但學生卻得益不多。為什么?因為他們只注意到了語言的優(yōu)美,而忽略了語言也該與相應的文體相符合的基本道理。曾聽過一個老師的公開課,上的是小說《牲畜林》,一開始就是一大段抒情性極強的文字,將大家?guī)肓艘粋€充滿詩情畫意的世界,但是,一轉身,進入正題后便是幽默諷刺的戰(zhàn)爭故事。這一巨大的轉變讓所有聽課的師生一下子沒有了方向。這時候再來品味他之前的那段文字,那感覺猶如在激烈的運動場上看到了一位身穿旗袍風情萬種的女子,美則美矣,卻有些不倫不類。
杰出的作家往往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同樣是優(yōu)秀的散文家,朱自清的語言清新雋永,劉白羽的語言則奔放自如。而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也應該是一位出色的語言大師,教師在帶領學生賞析文學作品時,應該充分運用與之相匹配的語言。賞析小說時,語言該是生動形象的,以講故事的方式與激情將學生帶入具體的情節(jié)中去;鑒賞散文時,語言則該是真摯而雋永的,讓學生在教師款款深情的引領下走入優(yōu)美的情境中;誦讀詩歌時,不能或缺的是教師詩意的語言與凝練的文字。唯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更好地感悟不同文體的語言特點,領會各類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
文體特征作為閱讀鑒賞的重要輔助手段,可以幫助我們的學生更有效地處理閱讀信息,從而更好地掌握閱讀技能,并最終增強閱讀效果。學會從文體特征入手去鑒賞文學作品,學生才能真正地領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進而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當作品的文化氣韻與學生的個體相融合時,相信我們的學生不只是在考場上游刃有余,而且能培養(yǎng)出自身的言語風格與氣質(zhì)素養(yǎng)。
(作者單位 杭州第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