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要:開放性練習是指一個數學問題,它的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種解法。開放性的題目大多包括一題多解、一題多問、一題多變等等,因而它的解題策略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教學中應精心設計開放題, 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數學;開放題;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0-270-01
在教學中精心設計開放性練習,給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充分表現個性,激勵創(chuàng)新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有效途徑。
那么應如何設計開放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呢?
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其信息的多元化,形式是多樣化的。筆者就以下三方面展開論述:
一、問題開放
傳統(tǒng)的習題中,問題一般是固定的,學生可以根據問題進行分析,找條件,然后把條件綜合起來解決問題,形成了比較單一的思維模式。因此在開放性習題的設計中,可設計一些需先提問題再解決問題。根據同樣的條件往往可以提出許多不同的問題,這樣學生思考的空間就比較開闊。例如:王宏每分鐘打字100個,李強每分鐘打字120個?(先提出不同的問題,再解答)
引導學生綜合以前學過的知識,使學生產生一系列的聯想,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并予以解答。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又讓不同經驗和能力水平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也充分體現出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
二、解法開放
“一題多解”是加深和鞏固所學知識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充分運用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不同的知識、不同的策略,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探索,這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各部門知識間的縱、橫方向的內在聯系,更有利于知識的遷移,在問題解答出現開放的同時,還能受到一些基本數學思想的熏陶。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挖掘一些行之有效的一題多解例題和習題,使學生的思維應變能力能得到充分的鍛煉和培養(yǎng)。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一課時,向學生提出能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方法來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這個問題。然后分小組動手操作學具,把梯形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圖形,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結果是:
(1)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2)把一個梯形剪拼成一個長方形(3)把一個梯形剪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4)把一個梯形剪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5)把一個梯形剪成兩個三角形(6)把一個梯形剪拼成一個三角形。
通過一系列的剪拼活動,使學生運用多種不同的方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樣,通過學生努力探索,求異創(chuàng)新,使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得到培養(yǎng)。
為使學生思路擴散,有時可在原問題基礎上作進一步要求,如加問一問,“你怎么想的?”、“還有不同的方法嗎?”、“看誰想的多”、“看誰想的巧”等等。只要是學生的解題策略合理、正確,就要給予肯定、鼓勵,如果能獨辟蹊徑,那更要提倡。再如:在教學比較分數、的大小時,讓學生自學、討論、探索,結果學生得出五種解法。
一題多解是學生求異、創(chuàng)新思維的最好體現。教師應提倡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思路去解決同類型的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三、結論開放
結論的不確定或不唯一,是開放性習題的顯著特征之一,正因為如此,使得這樣的開放性題目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這正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能使小學生積極地思考,獨立探求的能力。例如,在學習了長方形面積后,設計如下的探索性習題:周長是16厘米的長方形,面積是多少?先要學生畫出一個周長為16厘米的長方形,結果各人畫出不同的長方形,進而要求算出不同長、寬的長方形的面積。
這時,教師啟發(fā)學生:觀察這個表,使學生看到:長方形的周長相同,它的長和寬不一定相同,面積大小也不相同;當長方形的長、寬相等時(正方形),面積最大。這樣,學生通過主動地學習、研究學得的知識深刻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既用了(發(fā)散)思維,又用了求同(集合)思維,思維能力也發(fā)展了。
又例如:為綠化校園,路遙帶12元錢去花市買花?;ㄊ兄谐鍪鄣脑录净?.6元一盆,茉莉花1元錢一盆。如果要剛好把錢用完,而且不能只買一種花,該怎么買?(請你設計不同的方案)
再例如:在教學分解因數后,可以設計這樣的題目:128人參加廣播操表演,請你設計一下,可怎樣排隊?
這類題要求學生根據問題情景,全方位思考問題,確定符合要求的多個答案。這種題目能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讓學生多訓練這種題型,有助于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有助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和實踐能力的形成。
綜上所述,開放性練習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學好數學創(chuàng)設了機會,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能夠展示自我的空間,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而且能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使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保持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振興美國數學90年代的計劃》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3.
[2] 《面向21世紀的中國數學教育》嚴士健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3] 《數學與人類文化發(fā)展》張祖貴著.廣東教育出版社,
[4] 《數學與社會》胡作玄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5] 《數學在天文學中的運用》劉步林編著.科學出版社.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