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田坤
懲治腐敗的預防價值及釋放
文_田坤
腐敗是一種嚴重侵害公職廉潔性的行為。對腐敗分子施以黨紀、政紀處分和法律制裁,使其遭受被剝奪身份、財產(chǎn)、自由甚至生命的痛苦,既是基于樸素正義觀的一種“報應”(任何侵害他人、社會法定利益的行為都要受到相應的處罰),更有預防腐敗的價值。人們往往重視懲治腐敗的“報應”價值而忽視了預防的價值,這種認識反映出在倡廉建設(shè)實踐中,有的人將懲治視為“治標”之策,將預防視為“治本”之策,把反腐敗的“兩手”(懲治和預防)對立起來。
事實上,就懲治腐敗來講,“報應”只是手段,預防才是真正的目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懲治本身就具備治本功能。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準確地把握“懲處”在反腐敗工作格局中的地位,“以懲促防”才能具體化、實踐化。
懲治腐敗的預防價值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實現(xiàn)。
一是特別預防(個體預防),即通過使腐敗分子切身感受對其不利的負面評價(喪失榮譽、財產(chǎn)和自由等個人利益)帶來的負面影響,矯正其扭曲的價值觀,使其重拾對法律法規(guī)的敬畏和忠誠,由此產(chǎn)生抵御腐敗誘惑的“抗體”,降低腐敗行為的再犯可能性。一些處罰措施剝奪了腐敗分子的再腐敗能力(例如免除公職人員身份),使其終生不再有腐敗的機會,從而達到從根本上預防該個體腐敗的目的。
二是一般預防(社會預防),即通過處罰腐敗分子,向社會宣示法律法規(guī)制度的權(quán)威性、有效性,讓公眾明白國家絕不會容忍腐敗,震懾潛在的腐敗分子并瓦解其腐敗動機,從而達到預防腐敗的目的。公眾“圍觀”處罰腐敗分子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很好學習法律制度的機會,對于喚醒和強化公民對法律制度的敬畏和理解具有重要意義。只有腐敗分子受到應得的懲處,全社會才會形成對反腐敗法律制度的信仰,才會產(chǎn)生對國家“有腐必懲、有貪必肅”承諾的信賴。不嚴懲腐敗,教育就沒有說服力,制度就沒有約束力,監(jiān)督就沒有威懾力,預防腐敗就無從談起。特別預防針對的是個人,一般預防針對的是整個社會,如果說前者是消極地回顧過去,那么后者則是著眼于未來。
特別預防的實現(xiàn),要求通過處罰給腐敗分子帶來的痛苦要強于腐敗給他帶來的快樂,否則即便對腐敗分子施以懲罰,也不會降低再犯的可能性。必須根據(j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形勢,不斷調(diào)整黨紀國法規(guī)定的處罰手段和處罰標準,以保證黨紀國法始終具備強大的威懾力。要想實現(xiàn)一般預防,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向社會公開腐敗案件的細節(jié)和腐敗分子最終承擔的黨紀國法的責任,不斷向社會傳達“貪腐不值”的信號,不斷刺激“廉榮貪恥”社會廉潔文化的發(fā)育和成熟。特別是要利用典型案件分層分崗進行警示教育,逐漸強化公職人員“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意識。
同時也要避免另外一種傾向,即過于夸大懲處的預防價值而忽視對腐敗分子人權(quán)的保障。對腐敗分子適用嚴苛的處罰手段的確可以促進預防目的的實現(xiàn),但是,如果將腐敗分子用作實現(xiàn)腐敗預防的“工具”,則可能陷入侵犯人權(quán)的泥淖。每個腐敗分子承受的處罰必須與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相適應(如涉案金額、頻次、危害后果等),這條“紅線”不能因任何功利目的而受到?jīng)_擊或者突破。任何人不應因一般預防或特別預防的理由而受到超過其腐敗行為責任的處罰。
因此,只能在罪責相適應的范圍內(nèi)謀取預防價值的實現(xiàn)。反腐敗機構(gòu)必須理性認識“重刑”與“腐敗預防”之間的關(guān)系,不迷信重刑,而應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推進反腐倡廉建設(shè)。與“重刑”相比,提高腐敗案件線索的發(fā)現(xiàn)能力、減小腐敗犯罪案件黑數(shù),才是釋放懲治之預防價值的關(guān)鍵舉措。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