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文+趙金科
摘 要: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組成部分,如何以學生為本,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成為溝通知識與價值之間的橋梁是本文思考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歷史;溝通;價值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組成部分,決定了它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區(qū)別于原來的黨史與中國革命史。怎樣才能在這種情況下,把握好這門課程的精髓和課程體系,突出其思想政治的目標,同時又能夠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這是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根據新浪網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學生不歡迎,老師沒興趣。一份調查顯示,大學生中愿意認真聽政治課的僅占19.4%,90%的學生認為現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可讀性不強,偏重說教,缺乏現實指導意義;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中,83.9%的教師覺得被學生輕視,89.2%的教師認為被社會輕視,近四成的人無法坦然承認自己的職業(yè)。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自然有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定式。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知識無關,只是關乎價值和政治正確。事實上,這種二元對立是有所偏頗的,未能充分認識到價值與知識之間的連續(xù)性。筆者認為,我們需要一種學科訓練來獲取知識,同時需要一種引導來養(yǎng)成價值,所以我們強調以學生為本,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成為溝通知識與價值之間的橋梁。
一、歷史學是一門獨特的知識學科
歷史是怎樣一種學問?究竟有什么用處?一般來講,所謂歷史,不外是以往實際發(fā)生的事件,或者是以往實際發(fā)生的事件的記錄。但由于主客觀的不一致性,可以確定的說,以往實際發(fā)生的事件,不等于是歷史。也就是說歷史與往事之間,有很大的距離。歷史的珍貴,在其具有真實性與富有意義。史學家在浩瀚的記錄文獻中,選擇自認為有意義的事實,使其變?yōu)闅v史事實。歷史事實在量的方面,占有一般事實的絕小部分,歷史則系史學家根據事實而寫成,歷史是什么,至此已昭然若揭。[1]
歷史所研究者為往事,往事包羅萬象,錯綜復雜,因此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術,擺在史學家面前的是雙重工作,一是發(fā)現歷史事實,一是將歷史事實陳述出來。發(fā)現歷史事實,是一種科學過程;而將歷史事實加加以整合、建設以及再造的工作,在其性質上,主要是藝術的。所以,就史學方法而言,一直到今天,西方史學界所公認的,歷史研究在技術上是科學的,在解釋上是藝術的,在分析上是客觀的,在理解上是主觀的,在結構上是邏輯性的系統(tǒng)化的,在外觀上是直覺的想象的。[2]
英國史學家卡爾在其《歷史是什么?》一書中,把史學家跟他的事實之間相互交往的進程,稱作是現在跟過去之間的對話,“并不是一些抽象的孤立的個人之間的對話,而是今天的社會跟昨天的社會之間的對話。按布爾克哈特的話說,歷史是‘一個時代在另一時代里發(fā)現的值得注意的那些東西的記錄。只有借助于現在,我們才能理解過去;也只有借助于過去,我們才能充分理解現在。使人理解過去的社會,使人增加掌握現在社會的能力,這就是歷史的雙重作用。[3]
二、《綱要》課程具有明確的政治導向和價值導向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之一,主要講授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tǒng)治、實現人民解放、追求社會進步、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本課程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體,以中華民族從衰落走向復興的歷史征程為基本脈絡,著重探討了一百多年來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所經歷的重大事件?,F在這門課程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幫助他們確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綱要》課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教育功能及目標定位上特別強調以下幾點:第一,愛國主義教育。通過近代中國積貧積弱、備受侵略的事實和中華民族優(yōu)秀兒女為尋求救國救民道路進行艱苦卓絕斗爭的事跡,教育學生汲取落后既要挨打的歷史教訓,繼承和發(fā)揚先輩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心和歷史責任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第二,明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趨勢;樹立從國情出發(fā),面向世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堅定信念。第三,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思想。通過學習祖國近代史上各民族人民捍衛(wèi)祖國統(tǒng)一和領土完整,維護民族團結,反對分裂的斗爭事實,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和睦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證,從而樹立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思想。
三、以學生為本,連接知識與價值
基于以上要求,我們尚有一項重大的問題有待解決,也就是如何在以尋求知識和真理為目的的歷史學中安排價值的問題,亦即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的意志活動,如何安排學生理想、需求、目標,以及他們所追索的生活意義。這里必須指出,按照西方哲學家休謨的看法,事實(fact)與價值(value)是嚴格區(qū)分的,兩者互不相關。亦即價值純然是人的建構,不可與知識系統(tǒng)、方法及組織相提并論。價值的宇宙與知識的宇宙因而被截然劃分為而。因此,應該如何來解決知識與價值的鏈接問題呢?
第一,我們必須認識到,人文的活動不可完全視為知識化的現象。人文的活動不只是知識的活動而是各種迥異價值的活動:創(chuàng)造的活動、審美的活動、評價的活動、意志趨向的活動,等等。所有這些價值的活動,都是一名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必須逐步養(yǎng)成的。而《綱要》課程所提供的價值觀訓練,主要為意志趨向的活動和評價的活動,這是其他課程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
第二,這里借用成中英先生對于知識與價值所做的思辨分析。他指出,知識對價值的重要性正如價值對知識的重要性,乃兩相依持,不分軒桎。就價值對知識的重要性而言,價值是生命本身的一種實現,此乃不容否認的現象。因此,人們接受價值、需要價值,而不能沒有價值,人的行為以價值為主導,人生意義的來源是價值,價值構成個人與社會的生活目標。但另一方面,價值問題卻需要知識來解決,價值行為也需要知識來引導與潤飾。如是,價值本身才具有改善環(huán)境、開拓環(huán)境的能力,由于宇宙的生命是變動不居的,新的生命與新的環(huán)境不斷形成,價值必須緊扣生命的真是來講。因此,必須透過知識的把握,才能把現實作為實現價值的基礎;惟其如此,價值也才能發(fā)揮其充實生命的效能。[4]由此可見知識有兩大作用:其一、知識能夠增益對價值的把握與了解,而價值也需要不斷地全是與不斷地認識,如此才能化為意志的力量,成為充實與實現生命潛力的根源。所以,知識足以扶持價值而建立其影響力,而促成其實現。知識是價值實現的條件及基礎。其二,由于價值必須緊扣生活的現實及生命的真實,落實在個人及社會生活中,價值問題就變成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去實現價值;同時,對價值的分析、認識及了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如何實現價值,而且了解價值的內涵,對價值的內涵有所改進、增益。據此,我們在《綱要》課的教學過程中,就深深地體會到,透過《綱要》的歷史講述,學生不斷地反思當前社會的價值觀完全來自于歷史的選擇,把不切實際的價值淘汰,并把切合當代生活與生命世界的價值創(chuàng)造出來。endprint
第三,西方學術界有一句名言,你可以有自己的意見,但你一定沒有自己的事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做法就是首先講清歷史事實和歷史過程,而將歷史進程中的歷史人物和群眾的價值取向,由學生自己去判斷、推倒和演繹,最后由教師予以必要的指導。而這種所謂的必要的指導,就是堅持教材中的主線、主題和主流價值觀。我們同樣可以通過正確的史實分析,闡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歷史進程,闡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的基本問題,說明探索的曲折性以及探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第四,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教與學往往是脫節(jié)的。多數情況下,教師只顧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教材設定內容講課,很少顧及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特征、興趣愛好和接受程度,導致學生學習的倦怠,致使教學效果不佳。要想切實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教學必須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進而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重新建構教學體系。為此,教師在課前或第一次上課時,應注意向學生作充分的調查,了解他們原有的知識結構和他們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根據調查結果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重新建構教學體系,這樣講課才具有針對性,進而提高學生的聽課率、而近年來,中國近現代史方面的史料也在不斷的充實與豐富,學時成果亦有長足的發(fā)展。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加以選擇和提煉,將這些新元素融入到教學中去,幫助學生今早接觸到學術前沿。
[參考文獻]
[1]杜維運.史學方法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7-18.
[2]杜維運.變動世界中的史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57.
[3](英)愛德華·霍列特·卡爾.歷史是什么?[M].吳存柱譯.商務印書館,1981:57.
[4]李海翔.知識與價值—成中英新儒學論著輯要[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312-313.
基金項目:2012年度山東農業(yè)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立項項目《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實效性研究與實踐,2013年度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研究)資助項目(J13SY55)
(作者單位:山東農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