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喚喚
【摘 要】研究性學習是一次教育的創(chuàng)新,是一場深刻的學習革命,它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這場革命可以說是方興未艾,我將不斷地嘗試,認真總結實踐經驗,讓學生在生動活潑地發(fā)展中不斷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學會終身有用的東西——思維、方法與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學 研究性
愛因斯坦說過:“所謂教育,應在于當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全部忘光后,仍留下的那部分東西?!薄傲粝碌牟糠帧敝饕撬季S、方法和能力。傳統(tǒng)的升學教育只是單純的向學生傳授現(xiàn)成知識和結論,而真正應該傳授給學生的是思考的方法。面對現(xiàn) 代社會的飛速發(fā)展,歷史教育同樣也要變革和進步。
研究性學習是新課改大背景下的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它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中,特別強調了“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激勵他們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的精神?!睘橹袑W歷史開展研究性學習起了示范和向導作用。研究性學習使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面臨挑戰(zhàn),教師的角色變了,從知識的權威者變成了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能力,這就是“留下的部分”。經過近十年的教學實踐,在歷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參與程度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比較注重課堂的規(guī)范和實施的程序,尤其突出教師“教”的格式和步驟,使課堂教學刻意追求某種所謂的“完美”,久而久之,扼殺了學生的“天性”,固化了學生的思維,使之成為學習的機器,根本無法“喚醒”他們的生命感、價值感,更不可能將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F(xiàn)代教育要求我們樹立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思想,改變課堂教學的組織模式和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在教學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采用小組討論或辯論的形式,學生成了課堂的中心,使師生處在平等的位置,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合作意識也得到了培養(yǎng)。如在《辛亥革命》一課,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就“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還是失敗的革命”展開討論,雙方各舉史實加以說明。通過辯論,學生對辛亥革命的性質、歷史功績、歷史教訓有了全面的認識,而且為學習《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建立》一節(jié)內容做了鋪墊。北洋軍閥統(tǒng)治下的中國,其歷史特征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一是從袁世凱稱帝到張勛復辟帝制的失敗,說明了歷史潮流不可逆轉;二是從“二次革命”到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的失敗證明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行不通。這兩大特征恰恰是辛亥革命成與敗的充分體現(xiàn)。
二、以問激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問題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而產生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促使他們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事物的認識達到一個質的飛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歷史可讓教學要達到以問激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必須營造利于探究質疑的學風和競相質疑的氛圍,提高學生的自疑自解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教材的“傳聲筒”,而應以問題為中心,形成開放學習的態(tài)勢,引導學生從圖表和史料中獲得史學信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歷史教學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從舊有的知識中,引出問題,審視現(xiàn)實,著眼發(fā)展。
學生提出問題有一個逐漸提高的過程,教師的責任就是不斷鼓勵學生大膽設問。在以問題為載體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更多的是應扮演一個推動者的角色。在師生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中,可以引入競爭機制,要求學生比一比誰提出的問題多,誰提的問題更有意義。《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一節(jié),說明了在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侵華,中國外交連遭失敗,喪失大量領土和主權,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辛亥革命后,帝國主義為什么會掀起新的一輪侵華高潮?這與當時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有何關系?袁世凱政府是賣國政府,他承認外蒙“獨立”,接受“二十一條”,為什么拒絕西藏的分裂,不承認“麥克馬洪線”?這是否說明其政府性質改變了呢?課堂教學發(fā)展到這一層面,說明學生已經不是簡單的在接受知識,而是在主動的探求新知。課堂成了思想交匯的場所,成為創(chuàng)新種子萌發(fā)的土壤。
三、課內課外結合,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獲取歷史知識,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途徑很多,其中進行社會調查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的深入開展,由課堂向外延伸是一個必然趨勢。通過社會調查,讓學生掌握第一手材料,并從材料中獲取知識、提煉觀點、形成結論。上到解放戰(zhàn)爭歷史時,讓學生在家里向老人了解有關國統(tǒng)區(qū)的生活狀況,有沒有親人或鄰居被抓走,當時的物價上漲情況,同時跟今天同學們的生活作個比較,從中有何啟示?這一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調查研究的過程,它突破了以往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tài),把學生置于一種動態(tài)、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中,無論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調動,還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毫無疑問,研究性學習是一次教育的創(chuàng)新,是一場深刻的學習革命,它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這場革命可以說是方興未艾,我將不斷地嘗試,認真總結實踐經驗,讓學生在生動活潑地發(fā)展中不斷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學會終身有用的東西——思維、方法與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