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春芳
摘 要:《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學科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在實施中,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蓖ㄟ^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在音樂教學中進行多元藝術形式,效果不錯。
關鍵詞:音樂教學 多元藝術形式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249-01
讓孩子們蹦蹦跳跳地進入音樂世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
1 音樂與語文的結合
音樂與語文教學的結合,它的提出彌補了語文教學過去對情感因素關注較少的不足。何以見得?新課程改革提倡“以情優(yōu)教”。音樂具有神奇的感染力,供與情理,從而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加深學生的理性認識。中國的文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文學用音樂去演繹,去升華,音樂讓文學更耀眼。在執(zhí)教《春曉》時,告訴學生歌曲《春曉》就是根據(jù)唐詩《春曉》譜寫而成。因為音樂詩歌的結合是人類最古老的綜合藝術形成之一,現(xiàn)代作曲家為語文書上好的古詩配上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這種手法叫古詩新唱。在學唱《春曉》時,讓學生先朗誦歌詞聆聽并哼唱旋律,這樣的課堂讓學生興趣高漲?!洞簳浴愤@首詩,初讀起來平淡無奇,但反復讀它、反復唱它,便覺得別有一番風味,它的藝術魅力不在乎華麗的詞藻,而在乎它的藝術韻味及作者所抒發(fā)的感情。我給學生介紹著名詩人孟浩然,講時代背景,講歌曲產生的年代的特點,以及作者當時寫作的時代環(huán)境和心情,講與音樂相關的領域、相互溝通、彼此強化。
2 音樂與美術的結合
好的音樂就是一幅美麗動人的畫面,好的美術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樂曲。將美術和音樂巧妙融合,可以達到圖音并茂、聲色俱全的效果。將繪畫配上音樂,使學生對靜止的畫面產生動態(tài)的感受。把美術和音樂結合起來,可以更好地拓展藝術空間,增強藝術趣味,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在執(zhí)教《圖畫展覽會》這一節(jié)課時,通過引導與學生的積極探索讓學生學會欣賞抽象繪畫作品。本課設計中,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音樂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因此我盡量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老師先出示哈特曼的《基輔大門》,讓學生觀察找出:你在畫里看到了什么?學生通過觀察找到景物,再分段聆聽音樂,根據(jù)音樂要素、演奏樂器,找到圖畫中的景物,這不僅加強了學生理解繪畫與音樂之間的關系,還更好的理解了交響音畫的概念。在接下來的《兩個猶太人》的教學中,學生就有了繪畫的沖動,更專注于音樂的表達,更專注于音樂要素對情感的作用,更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3 音樂與歷史、地理的結合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多少音樂讓全世界人民為之傳唱。音樂是沒有國界的。在我的教學中,經常把歷史、地理知識貫穿于其中。不同的歷史時期,音樂的風格各不相同,在欣賞《嘎達梅林》時,我先帶領大家領略了蒙古風情,并制作了精美的課件,讓學生很快的進入情景:體會草原風光的美好,藍天白云,綠草羊群,是蒙古人心中的天堂。一個轉折:曾經有一位蒙古英雄為了蒙古草原,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付出了生命。他的名字叫—— 嘎達梅林。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在感動的同時走進交響詩《嘎達梅林》,感受英雄的高大形象,感受廣大群眾對英雄的崇敬愛戴和思念之情。這樣,音樂欣賞課成了學生喜歡的綜合課,更有效的把歷史教育和情感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了。
4 音樂與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的結合
在音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以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優(yōu)化了欣賞課的教學結構,使學生在直觀、具體、生動、有趣的課堂氣氛中,學會了更多的音樂知識。信息技術能幫助學生更好掌握作品中的音樂要素。如欣賞樂曲《單簧管波爾卡》,樂曲由三個不同的樂段依次反復出現(xiàn),組成回旋曲式“A—B—A—C—A”,在小學階段讓學生接觸回旋曲式,從理論上講難度很大,但信息技術的巧妙手段,使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化。在教學中設計電腦音樂軟件進行,首先把樂曲分成五部分,每部分隔離開來,教學時可任意點擊其中一部分來進行樂曲的聆聽,讓學生進行對比,樂曲的完整聆聽,分段聆聽可由教學的需要靈活運用,給教學帶來極大便捷。另外在分析某一作品的這些基本要素時,可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加入音樂內容所展現(xiàn)的畫面,使學生能生動,形象地理解,感受音樂要素。音樂理論家修海林曾說過:“音樂意境既產生于音樂家對形象的審美感覺中,又存在于音樂的再現(xiàn)中。自然,音樂的審美也勢必要求體驗到這一意境,這時意境即是客體的主體化,也是主體的對象化,意境是審美意象性活動的產物?!币虼?,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這樣的意境對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尤為重要。
5 音樂與生活的結合
音樂來源于生活,是一種創(chuàng)作。不同的生活形態(tài)就有不同的音樂,追溯至遠古,夏朝有韶樂,即“東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行鐘鼓之樂;秦末時,流行“楚歌”,無論是何種音樂,它的產生總離不開生活。在執(zhí)教《搖籃曲》一課時,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纜車事故發(fā)生時,一對年輕父母用雙手托舉救了自己的孩子,那是韓紅《天亮了》這首歌曲的背景故事,接著再播放《天亮了》的FIASH,當時就有同學哭了。以此為基點,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中工作一天的爸爸媽媽多么的辛苦,晚上夜深時還要督促孩子的作業(yè),關心孩子的身體溫飽,而我們又為父母做了多少?有沒有無理取鬧?有沒有力所能及?從而對學生進行生活中的德育教育,一舉兩得,讓音樂回歸生活,回歸自然。
音樂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課程,我覺得在我們的教學中應該大膽的和其他學科緊密結合,開發(fā)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很快的進入作品的意境。這樣就能逐步的讓學生去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內涵,從而更好的去欣賞美,發(fā)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曹理,何工.音樂學習和教學心理[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