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俊
【摘要】如何讓詩歌教學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這是本文需要論述的問題,談?wù)劰P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關(guān)鍵詞】詩歌;教學;趣味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詩歌,是文學殿堂高雅的女神,但她卻并不受學生的青睞。為什么?因為在傳統(tǒng)詩歌教學里,對詩歌意象、藝術(shù)手法、主題思想的講解,顯得僵化教條、枯燥乏味,往往失卻了詩歌的韻味、情趣,怎樣將詩歌教學生動、充滿靈氣,使學生易于接受,重煥其藝術(shù)魅力呢?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我獲取了一些心得,以下就談?wù)劚救嗽诮虒W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知人論世,引發(fā)興趣
閱讀古詩詞第一步就是要“知人論世”。所謂“知人”,就是了解作者,這方面主要包括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思想感情﹑藝術(shù)風格等;“論世”,就是了解時代信息、創(chuàng)作背景。掌握了這些內(nèi)容,我們在鑒賞詩歌時就能對詩歌進行居高臨下的分析了。為了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師可以介紹詩人或詞人生平的趣事來調(diào)動學生學習該作者作品的欲望。比如,筆者在教授蘇軾的詞時,介紹蘇軾,曾經(jīng)講了一個故事:蘇東坡被貶黃州后,一居數(shù)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正舉杯暢飲間,蘇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原來,這是一幅啞聯(lián)。蘇東坡的上聯(lián)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聯(lián)是:水流東坡尸(東坡詩)。聽完這個小故事,學生對蘇東坡有了探知的興趣,筆者繼續(xù)下面的授課就容易多了。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從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進行介紹,有時作者的奇聞異事、家庭環(huán)境、家人關(guān)系等都是學生感興趣的信息。
二、運用圖片,理解詩意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說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句話揭示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圖片將詩中意境模擬仿真,化抽象為形象,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詩詞情境中,使學生感官接受刺激,發(fā)展思維能力,加深對事物的理解,減輕了學生認識的難度,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诖?,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培養(yǎng)審美情趣,形象生動的畫面可以讓學生從靜態(tài)呆板的課本中走出來,通過豐富的感官刺激深入到詩歌凝練語言的內(nèi)涵。比如我在教《春江花月夜》時,用PPT展示了一組圖片:夜色下,江面平靜,水天交接,明月一半出水面,以此附于“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句詩;夜空中,明月高懸,下面是一片滟滟流波,以此附于“滟滟隨波千萬里”……這樣,畫面更直觀,讓學生在圖文并茂的信息傳遞中盡情領(lǐng)略詩歌的神韻妙境,能夠主動探索美、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充分品味詩中有畫的美景。
三、借助音樂,感知詩情
詩歌與音樂是同質(zhì)的。詩歌重章疊句的結(jié)構(gòu)有一唱三嘆繞梁之美,音樂也有一種回環(huán)往復(fù)、余音繞梁之美。詩的節(jié)奏是語言的,也是音樂的,音樂本身就有一種潛移默化、染情悅性的作用,因此音樂和詩歌一樣有傳情達意的效果,音樂可以渲染詩文情景。這樣,在詩歌教學中融入音樂的手段的確可以取得較佳的效果。比如在執(zhí)教《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樂曲一段詩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詩句,我特意選放了琵琶名曲《高山流水》中的一段,這不僅讓學生加深體會了詩句營造的意境,也欣賞了一段美妙的琵琶演奏,通過音樂的播放,同學們似乎更能融入詩中所描繪的意境,對琵琶女的心理變化、性格特點,對詩人的描寫技巧都有了更加深入的體會與把握,真可謂一舉多得。又如在教《再別康橋》這首詩時,我也運用了音樂手段,在范讀該詩時,我選放的音樂是一段舒緩、優(yōu)美的樂曲《在水邊的阿狄麗娜》,一邊范讀,一邊播放音樂,有音樂伴奏的范讀似乎更加聲情并茂,學生深深地浸潤在舒緩、優(yōu)美的氛圍中,仿佛置身于詩歌情境中,與詩人徐志摩漫步于康橋河畔,與其共同淺吟低唱、沉醉其中,自然而然對詩人美好情懷的體會就更深了。
四、激發(fā)想象,引入意境
詩歌作品形象鮮明,情景交融,可以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可以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和感染。但是,詩歌意蘊難以言傳。詩意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又如“鹽融于水,無痕有味”。詩歌往往通過簡練的語言來勾畫意象,而要深入理解詩歌的主旨思想,我們往往要通過對意象的把握進入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情境中,才能深刻地理解詩人內(nèi)心的情懷和感慨;因此透過詩歌形象的語言展開想象,甚至達到身臨其境的程度,是有利于對詩歌理解的。如王維的《山居秋暝》描繪的是一幅雨后山村秋日晚景圖,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詩歌形象的語言,利用自身的生活積累,想象“空山”“新雨”具體是怎樣一幅圖景,“竹喧”“浣女”有怎樣的生活氣息,通過“看”其景、“聽”其聲欣賞詩歌語言所帶來的畫面,感受到詩人幽靜恬淡的心情。又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反映的是一般旅人的共同感受,其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句,十個字是十種典型景物的選擇和組合,形象鮮明、內(nèi)涵豐滿,教學時可讓學生想象這十種景物組合的畫面,從這一組合中去體會作者所營造的意境,感受其言意之表的羈愁野曠。
五、加強朗讀,加深體悟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朗讀在詩歌教學中的重要性。朗讀一可增加語感,二可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guān)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耳、腦并用的朗讀有助于情感的傳遞。通過朗讀,學生對詩歌的感知由口傳給耳,既而傳給腦,這是一個感悟的過程,是最基本的語言領(lǐng)會過程。讓學生在讀、吟誦中體味,更能感悟詩的韻律美。比如我在教杜甫的《登高》時,在讓學生把握對“風”、“天”、“猿嘯”等意象的理解后,學生齊讀一遍,這時只能做到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抑揚頓挫。古曰:“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之以入情。”在了解了詩的大意后再反復(fù)朗讀,就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了。于是讓學生自由誦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前,給學生一定的任務(wù)和要求。在朗讀過程中,對朗讀情況及時作出評價,評價中不僅要注重朗讀的形式,更要注重朗讀時的內(nèi)心體驗。學生在反復(fù)自由誦讀后,再讓他們齊讀,他們把杜甫無法釋懷的傷感通過語言傳遞給了我,句中該有的輕重緩急都讀得很到位,讀出詩中的意味了。
六、 組織比賽,活躍氛圍
詩歌中的朗誦不可忽視,但如果在朗讀中僅有齊讀、帶讀、教師范讀的形式,則顯得單一。怎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呢?我在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一)第一專題——“向青春舉杯”的教學中,嘗試了詩歌朗誦比賽教學。首先學生都有表現(xiàn)欲,這可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其次在準備的過程中他們會更加重視詩歌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對詩歌情感的把握。于是,在這一專題即將結(jié)束時,我把所教兩個班合在一起組織了一次詩歌朗誦比賽,并從學生中選出評委,由科代表擔任主持,我擔任主評,并提供了錄音機給需要音樂伴奏的學生。果然學生都作了精心的準備,有的選讀課內(nèi)的作品,有的選讀課外的作品;有的選放熱情奔放的音樂,有的則選舒緩深沉的;平日里動口不動情,用嘴不用心的朗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有豐富表情變化,有抑揚頓挫語調(diào)的聲情并茂的朗誦。學生們積極了,教室里活躍了,效果超過了我的預(yù)想。
這樣的詩歌教學才有應(yīng)有的靈氣,當課堂上真正響起學生們對詩的用心吟唱時,不禁感嘆這才是詩歌應(yīng)有的魅力!這才是詩歌女神應(yīng)有的風采!
(編輯:陳 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