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影文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語文課堂改革重要性,在語文課堂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語文課堂;改革;困惑;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以素質教育為取向的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教育發(fā)展的現實要求,社會對優(yōu)質學校的需求非常強烈,從中小學的擇校熱中就折射出人們對優(yōu)質中小學的渴望。優(yōu)質學校的創(chuàng)建是一個“整體優(yōu)化”的動態(tài)過程,優(yōu)質學校的發(fā)展必須依賴每個科目的優(yōu)質課堂。
舊式的課堂,教師站在講臺上從上課到下課都是自彈自唱,學生只充當忠實的聽眾,這樣的課堂是滿堂灌的模式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學生了。語文課堂改革的實施,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擔任導演的角色,做到讓學生“我自主,我參與,我快樂。”
目前有些教師的課堂改革只是形式敷衍,對于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沒有深入探究,當問題累積起來卻得不到解決,學生會產生抗拒情緒,這樣就甭提教學效果了。在語文課堂改革中,我卻遇到一些困惑,通過實踐、總結才找到解決的對策。
一、按部就班是否適合學生
從多種自參考書中發(fā)現,里面問題的設計過于深奧。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我編寫了講學稿,優(yōu)秀的講學稿來自認真?zhèn)?/p>
課,講學稿的編寫要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盡可能設計可供學生在研究中學習的內容,要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尤其閱讀教學的講學稿設計更為重要。
圍繞具體內容進行有效的學情分析來編寫講學稿,閱讀教學中的學情分析,必須針對具體課文。對某篇課文,我們要知道學生的興趣點和問題是什么?他們能夠讀懂什么?讀不懂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語言》,學生能讀懂季節(jié)變化的景物描寫,讀不懂的是物候和氣候的內在關系。對于《爸爸的花兒落了》,學生能讀懂“爸爸種的夾竹桃落了”,卻讀不懂課文含義:“爸爸已經去世”“我已經長大了”“我的成長受到了什么影響”,所以教師必須重新設計問題,先讓學生找出暗示爸爸去世的語句,有哪些人說“我”已經長大?在爸爸的愛的孕育下,“我”學會了什么?最后讓學生主動探索,放手讓學生去討論并歸納。
二、情感共鳴能否激發(fā)閱讀興趣
許多學生不善于閱讀,也不喜歡閱讀,但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有學習閱讀的能力。首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動之以情,讓學生明白知識面越廣,越能帶給我們無限的情感享受。例如:《土地的誓言》一課,許多學生不明白作者為何發(fā)出堅強的誓言:“我必定為她而戰(zhàn)斗到底”情緒達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教師必須努力喚起學生心靈共鳴。學生由于年齡有限,根本沒有民族之恨的經歷和體驗,但他們有著樸素的感情,也有豐富敏感的心靈,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之后,學生才有興趣認真閱讀課文。然后,抓住重點段落、詞句來閱讀文章,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的重點段落或詞句來閱讀,分辨哪些內容是詳寫,哪些內容是略寫,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并歸納。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找出一些精彩段落:如對百草園生活的描述(提示:百草園有什么好玩的?有什么好吃的?)過渡段的安排等等。通過這些簡單問題的回答,學生理解這篇文章就容易多了,應該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搜集信息,隨時掌握最新的知識,吸取最鮮活的語言。
三、課堂改革如何練就寫作能力
語文課堂改革中,學習小組的合作探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課堂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增多,口頭表述能力有很大的進步,但寫作文仍是一個大難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制定了學習小組的作文形式:機動周記和輪流日記。機動周記是學生向老師傾訴心聲的文章,體裁不限,字數不限,具有開放性,隨意性,這樣的周記讓老師看到學生的內心世界,有利于開展課堂教學?!拜喠魅沼洝眲t是以記敘文形式來寫身邊熟悉的事物,感情必須真實,開始實施的半學期,要求學生只寫300字左右;半學期以后便要求學生寫500字左右的文章?!拜喠魅沼洝笔怯蓪W習小組成員按次序每人一周寫一篇文章,并附上每個小組的評語。
(一)指導寫輪流日記
生活中,人們常常針對周圍的人、事、物等,表明自己的看法、觀點或主張。記敘文通常采用開門見山的寫法。例如《我的媽媽》,有的學生在文章開頭就以媽媽的外貌描寫突出媽媽的性格特點,有的學生能采用一件事的某一個特定鏡頭突出媽媽的性格特點。
“文章不是無情物”,“情者文之經”。在記敘文中,適當地抒情能使文章中所寫的人、事、物、景的形象更加突出,意義更加深刻,做到以情感人。古人云“情貴乎真”。只有健康、真摯的感情才能感動人。例如:李某的《我的媽媽》中寫道:“辦完媽媽的喪事,我獨自走在大街上,天氣是那么寒冷,枯黃的樹葉孤零零地飄落,無依無靠的,多么凄涼啊!”表述雖然簡短,但流露了真情。
(二)指導修改并給予評價
為了讓學生建立自信,我讓學生對學習小組的組員進行修改,最后寫上自己對該篇文章的評價,所謂“玉不琢,不成器”。清代大作家曹雪芹寫《紅樓夢》,據說曾“披閱十載,曾刪五次”,直到去世還未定稿。修改不但可以使文章增色,還能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體會,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修改的時候我們要先著眼全文,后局部。整體就是先看中心是否明確,詳略是否合理。局部就是語句增刪,有時候補上幾句話、幾個詞,文章就大為增色;有時候刪去一些話,文章就簡潔明了。學生通過對同學所寫文章的了解,進行修改的過程中,也掌握了寫文章的技巧,我們鼓勵學生大膽地寫出自己對該篇文章的評價。
生活是一本開放的大書,是知識的源泉。在語文教學中,我竭力引導學生睜開雙眼,用心感受,教導他們多從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實自己,啟發(fā)他們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參考文獻
[1]雷夫.艾斯奎斯著.第56號教室的奇跡[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8.
[2]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標準及指導課題組.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標準及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曹作新.教海拾貝[M].北京:亞太國際出版社,1998.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