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深入實施,德育工作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要求也越來越強烈。但德育工作看起來很空,做起來很不好把握,只有提高其針對性、實效性和感染力,才能做進學生心靈、觸及學生靈魂,德育工作也才能取得實際成效。本文結(jié)合近年來教育教學的探究與實踐,從真心愛心、激勵賞識、理解尊重三個方面,對做好小學德育工作談了一些感悟和體會,并簡要分析了工作中的問題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以期更好地開展小學德育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guān)鍵詞】小學生;德育;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工作以來,我一直兼任班主任。作為班主任老師,一方面要“教好書”,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讓孩子們學到知識、增長本領(lǐng);另一方面更要“育好人”,做到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讓孩子們身心健康、成長成才?!坝萌恕?,主要就是做好學生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看起來很空,做起來很不好把握,如何提高其針對性、實效性和感染力?我認為,關(guān)鍵是要傾注老師平等的愛,把德育工作做進學生心坎里,讓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啟發(fā)。
一、探究與實踐
在加強學生德育教育方面,重點圍繞以下三個方面不斷探究和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用真心和愛心澆灌心靈
愛是教育的源泉。學生只有感受到老師平等的愛,才會親近老師,也才會樂于聽老師的教誨?!坝H其師,信其道”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對學生的愛,一定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美國著名電影《熱血教師》中,主人公克拉克老師將一個最差的班級教成最好的班級,創(chuàng)造了“神話”般的奇跡,最重要的秘訣就是真心關(guān)愛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從不偏袒,激發(fā)了學生的動力和活力。
做好德育工作,行動比說教更重要。對學生的真心、愛心,并不是要整天掛在嘴上,而是要融于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體現(xiàn)到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學生做操時,微笑地注視他們,會給學生信心;學生文具掉到地上,路過時輕輕拾起放好,學生會心存感激;學生病了,做個家訪、給家長打個電話,學生會倍感溫暖……只要老師以平等的心態(tài)去對待學生,以朋友的身份去親近學生,用愛心和耐心去感化學生,保護和調(diào)動好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德育工作就能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用激勵和賞識溫暖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睂W生各有各的優(yōu)勢和特長,也各有其缺點和不足。而現(xiàn)實中,往往優(yōu)秀生得到贊揚和賞識多,其他學生則易被忽視。其實,每個孩子幼小的心靈里,都渴望能得到老師的激勵和賞識。尤其是看似愛調(diào)皮搗蛋的學生,他們不時違反班紀班規(guī)、惹是生非,其實一方面是在表達心中的情感,另一方面也是想引起老師的注意。因此,對待這類學生更要講究方式方法,更要傾注愛心和耐心,善于找準他們的長處、發(fā)揮好“閃光點”效應(yīng),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趕超先進。有時候哪怕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贊揚的手勢,對學生來說都是很好的褒獎,足以讓他們找回自信,甚至影響和成就他們一生。
常聽人說,現(xiàn)在的孩子賞識教育太多,缺乏挫折教育。但作為老師,還是應(yīng)以賞識教育和正面引導(dǎo)為主,善于用好激勵“棒棒糖”,提升正面引導(dǎo)力,傳遞強大正能量,讓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三)用理解和尊重感染心靈
愛是一種理解和尊重,老師對學生的愛一定要以理解和尊重為前提。工作中,我一直特別注重理解和尊重學生,樂于與學生用心靈來溝通和交流,也收獲了學生對我的尊重和理解,師生關(guān)系也比較親密和融洽。
記得有一年,我時任班級連續(xù)出現(xiàn)學生丟錢現(xiàn)象,反響比較大。后來,我暗自排摸,弄清了可疑學生,于是放學后獨自私下找他談心,一番交談,孩子低頭認錯。當時我們約定“這件事永遠只能我倆知道”,孩子滿眼淚花、低頭答應(yīng),從此班上又恢復(fù)了以往的生氣。此后,孩子也活潑開朗起來,各方面表現(xiàn)都很優(yōu)秀。這件事讓我深受感觸,慶幸自己采取了正確的方式,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并用“約定”的形式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從心靈深處感受到老師的愛。德育工作就是如此,多給孩子一些理解、尊重和機會,他會還你一片藍天。
二、思考和感悟
正人者,必先正己。做好德育工作,教師首先要為學生樹好標桿,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在此基礎(chǔ)上,要講求正確的方式方法,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注重讓學生思想受到熏陶、心靈受到震撼,才能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只要把愛的種子平等地播撒在學生的心田,精心呵護,假以時日,就會開出希望之花、結(jié)出累累碩果。
新形勢對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作中還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進之處。學生層面,“獨生”子女時代,孩子們比較嬌氣和自我,對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習慣養(yǎng)成等方面的教育有待加強;家長層面,部分家長過分寵愛甚至溺愛孩子,對孩子習慣養(yǎng)成不夠重視,孩子事情全包辦,家校配合打折扣,影響德育教育開展;學校層面,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有待創(chuàng)新,工作合力和德育科研有待加強,等等。這些不足和困惑,需要在工作中探索創(chuàng)新、有效破解,真正讓德育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里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
作者簡介:李智蘭,1980年生,女,寧波國家高新區(qū)實驗學校三年級語文教師、班主任,中學語文二級教師。
(編輯:陳 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