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銳
摘 要: 從眾是指個體由于真實的或臆想的、群體的或個人的輿論上的壓力,從而在觀點和行為上不由自主地趨向跟多數人一致的現(xiàn)象。從眾,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受知識和閱歷的限制,少數青少年思想不成熟,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作為青少年的一個群體,極易從眾。因此,如何引導中職生正確對待從眾心理,克服和避免在多數情況下可能出現(xiàn)的從眾的副作用,對加強中職學生的道德品質、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yǎng)都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 中職教育 從眾心理 心理機制
一、研究中職生從眾心理的現(xiàn)實意義
1.學生發(fā)展的需要。處于青春期的中職生飽含熱情,勇于創(chuàng)新,自我意識急劇發(fā)展,常常通過標新立異的裝束和不尋常的言談舉止顯示個性,體現(xiàn)自己的與眾不同。他們的獨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尚未成熟,因此處事往往會陷入焦慮、困惑和迷茫之中,導致在行動上隨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研究中職生的從眾心理,是為了利用從眾心理的積極影響,防止負面影響。
2.中職校教師發(fā)展的需要。從眾心理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在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出現(xiàn)的從眾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消費從眾、戀愛從眾、厭學從眾等。這些從眾心理對中職生的身心發(fā)展產生負面影響。中職校教師必須學會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研究中職生的從眾心理,從根本上加深對學生心理的理解,并結合中職生的心理特點,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為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更多的方便。
二、中職生從眾心理產生的心理機制
從眾心理的產生有深刻的心理原因。人是群體性動物,生活在錯綜復雜的群體中,因此,在心理上極易產生“趨群”,這正是從眾心理產生的根本原因。盡管從眾心理的產生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素引起的,但歸納起來,主要是情境因素和個性因素。
1.情境因素。一是表現(xiàn)在趨于團體的壓力而從眾。在一個班級、小組、同伴群眾中,如果贊成某一觀點的人越多,或采取某一行動的人越多,則壓力越大,越容易從眾;如果這個班集體或伙伴對學生很有吸引力,內部很一致,就容易使中學生遵從群體的意愿。二是表現(xiàn)在趨于規(guī)范壓力、情境壓力而從眾。
2.個性因素。一是年齡因素,在中職校中,低年級的學生容易從眾,高年級學生不易從眾;二是自我概念,自卑感強的學生容易從眾,自信心強的學生不易從眾;三是人際關系,依賴性強的人易產生從眾,獨立的人不易產生從眾。
三、中職生從眾心理管理研究的策略
1.利用校園文化建設優(yōu)化校園人文環(huán)境。大力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積極向上的學習、科技和文體活動,營造充滿學術和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圍,利用這種氛圍的輻射作用,讓更多的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環(huán)境。
2.重視班級內部管理和宿舍建設,營造團結向上的班級和宿舍文化。在班級中樹立積極向上的“典型”,弘揚奮進精神,嚴格要求宿舍每個成員都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與班級、宿舍大多數人保持一致,造就優(yōu)秀班集體和優(yōu)秀宿舍。這種良好的班風和學風會影響到每個學生。
3.積極開展社團活動。中職生的業(yè)余時間較多,只有科學有效地利用好業(yè)余時間,才能豐富中職的業(yè)余生活,防止盲目從眾產生惡劣影響。為此,可以依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比如開設吉他社團,讓愛好音樂的學生發(fā)揮特長;開設街舞社團,讓愛好舞蹈的學生舞出風采。如果能組織開展好社團活動,就一定能讓中職生有事做,有追求,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精神生活異常精彩。
4.教會學生應對消極的群體壓力,增強自信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一個自信的人,面對任何困難、挫折都能坦然、淡然,因此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明確是非判斷能力,鼓勵學生敢于拒絕,培養(yǎng)學生堅強進取的良好道德品質,使學生抵制不良行為,克服自身弱點,用自己的言行維護群體的利益。
四、訓練管理后的效果
1.有助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學生在思想上的自我教育有助于學生在思想上、行為上弄清是非,對不良行為加以抵制。
2.有助于實行民主教育。第一,變教育教學中的單向傳導為雙向的民主交流,對克服學生的從眾心理是很重要的。第二,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影響學生是否從眾的重要原因。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氣質、性格類型,對學生的指導教育要有的放矢,特別對那些缺乏自信,情緒不穩(wěn)定,膽小而自尊心強的學生,更應講究教育方法,循循善誘,多讓他們獲得學習上成功的經驗,這是增強自信、穩(wěn)定情緒的必要步驟。
3.有助于教師轉變領導方式。教師的領導方式和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有很大關系。事實證明,若教師采用的是專制的方式,則必然使一些學生屈服于教師的威力之下,養(yǎng)成陽奉陰違的不良習慣。長此以往,某些學生就可能缺少獨立自主的精神,處處依賴教師;學生可能產生抵觸情緒,對教師的要求反其道而行,并容易趨向小群體的行為。假如教師采用的是放任自流的方式,班級正氣就可能下降,錯誤傾向就得不到及時糾正。由于得不到教師良好的引導,學生的思想、行為就可能因缺乏正確的準則而盲目從眾。
參考文獻:
[1]鄭小蘭.影響他人的心理學.長春: 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9,9.
[2]陳泰先.心理學的陷阱.北京: 中國物資出版社,2010.9.
[3]陳玲,蔣先潤.心理學的詭計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5.
[4]社會心理學.DAVID G MYERS.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1.
[5]吉洛維奇社會心理學.Thmomas Gilonvich/Dacher Keltner/Richard E.Nisbett.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