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兒童社會教育培訓事業(yè)非常繁榮,種類繁多、覆蓋面廣。但辦學水平卻良莠不齊,有的甚至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兒童成長規(guī)律,不但沒有提升學生的藝術特長綜合素質,反而戕害了兒童的身心健康。因此,要在多元智能理論和指導下,加強社會教育培訓機構的科學化建設,要做到使生命獨特而精彩:一是樹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辦學理念;二是發(fā)掘兒童內部智能結構特征,舉辦專業(yè)類教育培訓班;三是推崇揚長教育,培養(yǎng)特類型學生;四是貫徹尊重教育理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五是建立個性化評價體系,彰顯生命的獨特性。
關鍵詞:多元智能;辦學理念;隊伍建設
20世紀80年代,自從美國著名發(fā)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以來,該理論已經廣泛應用于歐美國家和亞洲許多國家的幼兒教育上,并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霍華德·加德納指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單一的,主要是由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等八項組成,同時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能優(yōu)勢組合,但也不是均等分布的,都有自己的強項與弱項。這一理論成為我們今天舉辦兒童社會教育培訓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南。
在物質財富日益豐富的今天,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加關注其藝術的熏陶、綜合素質的提升、愛好特長的揚長,應此社會需求,各種兒童社會教育培訓如雨后春筍生機勃發(fā)、方興未艾。必須要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科學化建設兒童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做到使生命獨特而精彩。
一、樹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辦學理念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必須以人為本,必須重視對兒童自身的研究。以往,我們對孩子評價的傳統(tǒng)觀念大都是傾向于智力型,多認識幾個字、多數幾個數、能背誦幾首詩等就認為是聰明的“好孩子”,否則,那些貪玩、活蹦亂跳的淘氣蛋就是“壞孩子”。即使在我們正規(guī)中小學校里,也大都是把所謂的“壞孩子”放在教室最后一排,老師不管不問,自生自滅,而把那些所謂的“好孩子”放在前幾排,在老師的眼皮底下庇護。但那些小時候是“壞孩子”長大后卻比那些“好孩子”成才、出息,做出的成就也較多,為什么呢?就是評價標準失衡甚至是錯誤的。我們不能用一個模式教育所有的孩子,用一個標準評價所有的孩子,樹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教育理念,兒童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就應該針對不同個性的孩子采取不同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把每個孩子培養(yǎng)成為應該成為的人才。天生我材必有用,就能夠做到人人成才,個個成功,一個都不能少。
二、發(fā)掘兒童內部智能結構特征,舉辦專業(yè)類教育培訓班
孩子需要發(fā)現(xiàn),孩子的內部智能結構不是外在的,而是內隱的、潛性的。我們要注意觀察和研究每個孩子,發(fā)掘他們每個人的個性智能結構特征,找出他們的特長與優(yōu)勢、弱項與不足,根據孩子的成長與需要,有針對性地舉辦各種專業(yè)類教育培訓班,以專業(yè)化、科學化的課程體系開發(fā)不同孩子的不同職能結構,才能做到適合孩子的個性、促進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但就目前來看,社會上舉辦的各類兒童培訓班功利性強,不顧孩子個性特點而生拉硬套既定的培訓模式與內容,不顧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而殺雞取卵,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而先入為主,這些都不符合兒童社會教育培訓建設的專業(yè)化要求,他們大都是以賺錢為目的,只要有錢賺不管什么個性、興趣、愛好通通一個爐子里“鍛造”,結果有的成才,有的成廢品,甚至有的被化為灰燼。因此,兒童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必須進行專業(yè)化建設,按照專業(yè)的學科體系和學生的智能結構相匹配地開展教學工作。
三、推崇揚長教育,培養(yǎng)特類學生
我們當前的教育為什么不能夠培養(yǎng)出大師、更多的諾貝爾獲獎者,這就是“錢學森之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教育方向錯了,出現(xiàn)南轅北轍、緣木求魚的不能笑出聲的“笑話”,那就是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是補短的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都是平平淡淡的模式化“標準件”,沒有一點與眾不同,這也就是“掐尖”教育。從生理學角度來看,一個人的智能弱項是難以彌補的,甚至就是不可能彌補的,我們這樣強化式教育都基本上是徒勞無功的,貽誤了孩子健康成長的大好時機。反而揚長的教育是正確的,是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的。
四、貫徹尊重教育理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育理念再好,也需要推行好的教育理念師資隊伍。我們當前社會教育培訓機構的老師專業(yè)化、學歷化、資格化都達標的并不多,甚至不懂得教育規(guī)律、兒童成長規(guī)律,也不知道多元智能理論是什么,只要孩子來參加學習,不管三七二十一,按照約定俗成的套路來從事教學活動,致使有的孩子沒有得到提高,反而形成逆反心理,逃避學習。其原因就是沒有很好地尊重孩子,沒有很好地了解孩子。我們老師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定制個性化的培訓方案,即推廣兒童個性化健康成長的“私人定制”式教育模式,孩子無好壞之分,個性無優(yōu)劣之別,我們每位老師都應該接納每一位孩子,尊重他們的一切,在尊重中接近孩子、了解孩子、教育孩子,我們每位老師不僅僅是技能、技藝培訓的“能工巧匠”,也要成為能夠給孩子夢想期盼的“圣誕老人”,讓孩子喜歡,這是兒童教育培訓師資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樹立尊重教育理念,使廣大教師逐漸形成新的智能觀、學生觀、教學觀和評價觀,對學生表現(xiàn)出更多的理解、寬容和欣賞,更加注重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特長與潛能,使學生更自信、更成功。
五、建立個性化評價體系,彰顯生命的獨特
一所兒童社會教育培訓學校好壞不僅僅是它盈利多少,也不僅僅是它有多少個學生,而是它怎么樣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出多少個天才的兒童,做到促進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和個性化興趣張揚。面對不同的孩子,我們不能用統(tǒng)一的、一刀切的標準來評價所有的孩子,用一個量化性的模型要求個性化、多元化的、潛力待開發(fā)的孩子本身就是不可想象的。反而應該是針對每個孩子制定具體化、個性化的評價標準,彰顯每個孩子的生命獨特性,促進每個孩子個性化成長,以培養(yǎng)未來世界級的大師。這既是豐滿的理想,又是偉大的實踐,讓學生們在健康的身心基礎上,更加快樂和有創(chuàng)意地學習;培育探索欲望和科學精神,使他們保持對世界和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對生命與生活的感受力,增進其人際敏感性和領悟美的能力,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夠快樂、幸福、健康地成長。
借鑒多元智能理論,做好兒童社會教育培訓:在特定情景下考察智能,在解決問題中發(fā)展智能,確立多元標準、立足問題情景、啟迪多元智慧。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使課堂更有活力,教學更富創(chuàng)意,使孩子更加聰明,發(fā)展更為個性化,生命因獨特而精彩!
參考文獻:
[1]霍爾德·加德納.多元智能新視野:讓你知道孩子的潛能[N].中國教育報,2008-5-15.
[2]王志萍.藝術教育與多元智能開發(fā)[J].藝術教育,2007(8):140-142.
[3]吳同喜.多元智能理論視域下的和諧高職教育觀[J].浙江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1):43-46.
作者簡介:
曲穎,女(1982.7.24—),漢族,本科,工作單位:齊齊哈爾廣播電視臺節(jié)目主持人,齊齊哈爾市青少年宮曲老師播音主持學校主辦人,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