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麗
【摘 要】所謂學習動機,是指推動個體進行學習活動和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引起學習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nèi)在過程或內(nèi)部心理狀態(tài)。教學活動主要是學生的學習活動,而這種學習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思想、情感和愿望的影響下并在學習動機的支配下進行的。學習動機是引發(fā)學生學習行為的重要力量。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動機與學習活動可以相互激發(fā)、相互強化。一方面,學習動機可以通過學習活動被逐步地引發(fā)和形成;另一方面,學習動機一旦形成,就會自始至終貫穿于某一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學生的學習動機既可以由內(nèi)驅(qū)力激起,也可以由外部刺激引發(fā)。
【關(guān)鍵詞】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遇到學生在課堂思考的過程中發(fā)言不主動,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高、不容易激發(fā)。作為教師的我們應采取怎樣的措施和有效策略呢?
一、向?qū)W生提出要求
有人說:“教師的語言如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如火炬,能照亮學生的未來;如種子,能深埋在學生的心里。”
學習《形狀與體積》時,要求每個人備一個橡皮泥?!皩⒄襟w鋼胚鍛造成長方體”,為了讓學生理解變與不變的關(guān)系,讓他們每人捏一個正方體橡皮泥,再捏成長方體,體會其體積保持不變的道理。在學習圓柱與圓錐后,學生即使理解了其關(guān)系,但遇到圓柱、圓錐體積相等,圓柱高5厘米,圓錐高幾厘米之類的習題仍有難度,如果讓學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許學生就不會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學會邏輯地思考。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
二、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和力量源泉
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激起學生對學習的需要,使學生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對解決問題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講“圓的認識”時,我是這樣引入課題的:首先讓學生在室外站成一排,在隊伍的正前約20米處放一堆壘球,讓學生同時從隊伍中沖出,拿到壘球返回原地,看誰先返回?;顒舆^后,學生隨即提出抗議,說這樣不公平,因為每人走過的路不一樣。然后我提出問題:“怎樣才能保證每人走過的路程相等呢?”學生產(chǎn)生了解決問題的需求,激起了他們的求知欲望,激發(fā)了他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并根據(jù)在剛才的活動過程中獲得的經(jīng)驗,積極討論,充分發(fā)表意見。經(jīng)過反復驗證自己的想法,吸取別人的合理化建議,紛紛提出應站在以壘球為中心的圓形時才能保證每人所走過的路程相等,取得了好的效果。
2.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好奇”是學生的天性,好奇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對所提的問題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從而能更好的學習和解決問題,因此,我們要根據(jù)小學生的特點,喚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引出探索的欲望來。例如: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我們用故事導入新課“我們學校有366多個小朋友,如果每個小朋友都過生日,那么至少有兩個小朋友的生日是同一天。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直說不知道,這時我們抓住時機,“你們想知道為什么嗎?”從而導入新課,適當?shù)墓雌鹆藢W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喚起他們求知的欲望。
三、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生活與學習是緊密相連的,兩者是不可分離的。例如:組織班會之前,請同學們預算一下需要多少費用。先告訴學生現(xiàn)有經(jīng)費多少,再要求學生調(diào)查活動所需物品的價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帶、氣球需要多少錢等。調(diào)查后繪制成表格,并要求學生思考探究:根據(jù)學生人數(shù)去購買各種小吃、水果需要購買多少?有多少種購買方案?哪一種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礎(chǔ)上既能把教室裝扮得最漂亮又能讓同學們吃得最開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學可以獎勵一顆智慧星。這樣學生們?nèi)宄扇?,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組織班會,既交給了他們使命感,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責任感。
沒有需要,就不會有行為的目標;相反,沒有行為的目標或誘因,也就不會有某種特定的需要。作為學生,為實現(xiàn)某一目標的初始動機,如果在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學習過程中能不斷獲得成功,品嘗了學習成功的快樂,那么學生的良好的學習動機就會得到強化,更能自覺維持這一學習行為的持久與落實,甚至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導致信心不足,如果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長及親友或同學能及時做有針對性的工作,那么學生就能堅定學習信念、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行為,不斷反思自己,調(diào)整好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使學生學習動機“矢志不移”,不會因?qū)W生不斷“失敗”輕易改變自己良好的學習動機,而使學習行為得以維持等。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jù)學習任務(wù)的不同難度,恰當?shù)卣{(diào)動學生學習的動機。
參考文獻:
[1]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岳麓出版社
[2]陳旭遠.《推進新課程》.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3]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