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敏 劉曼
摘要:管理學課程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的雙重特點,以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現(xiàn)今本科教學的要求。管理學課程建設的首要目標應在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精心設計參與式教學方案,利用多元化課堂組織的形式以及科學的評價考核體系,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其綜合素質。關鍵詞:管理學;課程建設;參與式教學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02-0044-04《管理學》課程是經(jīng)濟學與管理學兩大學科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是管理類課程的理論基礎部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主要內容是管理的基本內容和基本原理。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希望學生能夠認識管理的實質,樹立管理的思想,全面掌握組織管理的基本內容,通曉管理的基本原理,并能夠運用這些原理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
管理學具有鮮明的課程特點,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其科學性表現(xiàn)出來的嚴謹和其藝術性表現(xiàn)出來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決定了管理學教學存在一定的難度。目前國內許多高校的管理學課程都在一年級開設,一年級新生尚未具備管理學科的基礎知識,也缺乏實踐經(jīng)驗來促進對管理知識的意會。另外,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學生獲取信息的來源更加多元,管理學專業(yè)詞匯不再是課堂上的專利。這也使按照傳統(tǒng)式教學模式進行的知識講授,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的介入程度降低,在客觀上阻礙了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管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難以更深入地進行后續(xù)的專業(yè)化學習,容易導致一知半解和似是而非的教學效果。更不必說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的能力培養(yǎng)。
因此,作為培養(yǎng)高素質、應用型的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如何設計有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大學生,是本科階段管理學課程建設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zhàn)。筆者認為,在重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管理學課程的建設應通過參與式教學方案的設計,多元化課堂組織的形式,以及課程作業(yè)與考核方式的改革,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并在學習中體驗樂趣,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想。一、厘清教學目標,首先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管理學作為經(jīng)濟、管理類學生的基礎課程,應該為學生整體專業(yè)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從專業(yè)培養(yǎng)的角度,教育部工商管理類學科專業(yè)指導委員會提出了知識(KKnowledge)、能力(AAbility)和素質(QQuality)三個方面的培養(yǎng)目標[1],知識是課程的必要載體,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素質的養(yǎng)成是教學過程的長遠著眼點。落實到管理學這門具體課程上,除了要全面反映這三個方面的目標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提升學生對于管理的興趣(IInterest)。管理學課程教學的首要目標應在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一切學習與事業(yè)成功的首要條件。就管理學課程教學而言,該課程作為培養(yǎng)學生未來具備管理能力的一門導入性質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具有濃厚的啟蒙性質。這決定了它的首要任務應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于管理的濃厚興趣。這種興趣一旦建立起來,從近期效果看,可以引導學生對于本門課程的主動學習意識和探索行為;從較遠的效果來看,能夠為學生在大學期間管理類課程的學習心態(tài)奠定一個良性的基調;而更遠期的效果,則是著眼于學生對于管理的職業(yè)興趣[2]。除了對于管理這一課程基本主題的興趣之外,幫助低年級學生建立對于學習內容及過程的興趣,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也是非常關鍵的。因此,需要重構管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可概括為上述的IKAQ四個方面。針對這樣的教學目標,應從課程設計入手,在課堂上積極利用教師講授、課堂游戲、角色扮演、案例討論、觀看錄像、個人演講等多種方式,使學生覺得每一次上課形式都有新鮮感,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為傳統(tǒng)的課程內容注入新的內容與方法,以推動管理學課程內容及授課方式的發(fā)展,從而適應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需要。二、利用參與式教學模式使理論與實踐實現(xiàn)對接管理學課程是對管理學科理論知識的高度凝練。作為實踐性、應用性強的交叉學科,管理理論體系十分龐大,初學者比較難以把握,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以清晰的框架,明確教學重點。搭建好框架體系后,再逐步擴充內容,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即使學時不夠無法詳細地講授所有的內容,但是有了系統(tǒng)的框架體系,學生可通過自學填充必要的內容。
此外,較為抽象的理論和概念,只有將其靈活地運用于組織的管理實踐中,才能顯示其科學性和實用性。要使學生既能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論,又能在實踐中靈活應用,即達到“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的教學目的,就要求教師緊密結合課程特點和學生特點,不斷摸索與總結設計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提高管理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與式教學模式是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參入法”,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發(fā)展學習共同體,在實踐中以合作互動的方式完成意義的建構,解決實際問題,相互參與評估學習成果的質量[3]。對于管理學課程教學而言,該模式以案例為基本素材,以團隊合作、激勵參與、培養(yǎng)管理實踐能力為基本出發(fā)點,包括情景參與、講授與訓練、案例研討、角色扮演、思考與練習、管理實踐等多種形式。它強調在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在教師引導和學生合作參與中理解概念、掌握原理和管理技能,從而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一)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參與式教學應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核心,通過充分的教學準備研究學生,即研究學生的已知和未知,研究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發(fā)展要求,研究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變化。關注不同層面、不同特點的學生,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教案;思考如何提問才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合作交流的興趣[4];從與學生的互動中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并調整教學的進程。概括而言,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參與式教學模式應實現(xiàn)教學中的如下轉變:一是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二是由單向傳播轉變?yōu)殡p向多次溝通;三是從以教師組織教學為主轉變?yōu)橐詫W生自我控制為主;四是從以傳授知識為主轉變?yōu)樗季S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為主。
在參與式教學模式中,學生由消極被動的傾聽者轉向積極主動的探索者[5],教師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習的引導管理者和參與者,這種角色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計劃、組織和控制并不斷根據(jù)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情況進行知識的再加工與創(chuàng)新。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參與式教學中,教師也是知識管理的創(chuàng)新者。
(二)科學地設計參與式教學方案
1.采用學習團隊的教學形式。在教學中由學生自愿組成8人左右的學習團隊(小組),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實踐訓練項目。以團隊合作、自我控制為基本教學管理方式。教師逐步由知識傳授者和教學監(jiān)督者變?yōu)閷W習指導者和協(xié)調者。學生間的關系,可以在競爭的情況下學習,看誰最好;也可以是互相忽視、獨立學習;或者是合作性地一起學習。美國教育家大衛(wèi)·約翰遜對以上這些模式進行比較研究后發(fā)現(xiàn),學生間的合作能使他們取得更大的成就、更高的推理水平、相互間更良好的關系,也能使他們更好地接受不同意見,具有更強的自尊心,更健康的心理,以及其他許多優(yōu)于競爭和單獨學習的效果[6]。這對拓展學生的發(fā)展空間,有效地適應競爭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全員參與的互動式課堂。通過設置情景、討論交流、提出問題、分析案例、實訓項目、提供對策建議等多種方式實現(xiàn)全員參與、師生互動。在每個單元開始時,都向學生提供一個與該單元相關的簡短案例,引導學生們進入某種管理情境之中。在此可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由學生能感受到的管理問題著手,以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實際問題為主,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教學內容的導入;一般教師講授控制在課堂時間的2/3以內,保證有1/3的時間由學生討論或訓練。在講授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管理軟件,運用圖片、視頻、實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例如在講解科學管理原理時,可通過視頻片段展示吉爾布雷斯夫婦如何將動作研究運用于家務勞動,依據(jù)效率原則來安排他們的家庭生活,讓學生體會、理解科學管理與人本思想如何更好地融合,在生動的情境中體會管理的真諦。
3.建立內容豐富的教學資料庫。除了教案設計之外,教師平時要注意留心收集案例、游戲、多媒體教輔資料,還需要根據(jù)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及時不斷地補充新的信息, 保證傳授給學生的是比較前沿的知識與理論。由于學生缺乏實踐經(jīng)驗,不了解企業(yè)運營的具體情況,所以,教師除了采用企業(yè)的具體案例之外,還應觀察收集、改編一些社會生活中的故事,利用通俗易懂的素材講解一些基本的管理原理,從簡單的事情推出基本原則,再結合企業(yè)的情況上升到企業(yè)管理的層面,使案例既貼近生活,又富有強烈的時代感,也更易被學生接受。案例問題設計的難度應適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做到小、中、大案例循序漸進,盡量使難度呈梯度增加,使學生由簡入手,在逐步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可根據(jù)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選擇不同案例,或者在課堂與學生互動時找出學生感興趣的案例,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投入程度,更有利于課堂討論以及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教師可通過管理學課程的網(wǎng)絡學堂,將網(wǎng)絡課件、試題庫、基于企業(yè)實踐的視頻錄像、管理咨詢項目文檔等資料,組成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教學網(wǎng)絡。越來越多的教學和學習工作都可通過網(wǎng)上進行,如提交和批改作業(yè)、師生互動討論、階段性測試、演示管理軟件的使用等,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加大教學信息量,向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三)參與式教學的有效組織與指導
參與式教學成功與否,關鍵需要教師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開放、暢所欲言的環(huán)境,鼓勵學生參與發(fā)言,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產(chǎn)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共振和連鎖反應,實現(xiàn)“頭腦風暴”。通過采用多元化的課堂組織形式,包括事例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模擬教學法、案例討論、辯論等多樣化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思考能力。在參與式教學模式中,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法、拋錨式教學法,圍繞學習主題,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用問題引導學生不斷思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問題,找出對策方案,從而將相對抽象的管理理論形象化或更加貼近生活實際,這對沒有管理實踐經(jīng)驗的在校大學生更加重要。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疑,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
在組織案例討論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把每次案例教學的時間分為前后兩部分,前一部分教學講解理論知識,為后面的教學打下理論基礎;后部分用于案例的分析和討論,教師在課前將案例材料發(fā)給學生并做好課前準備,作為課堂進行管理案例討論和課后教師檢查作業(yè)、評定學生成績的依據(jù)。在分析討論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啟迪學生的思路,努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自由討論的氣氛和環(huán)境。提示學生注意除了自己積極發(fā)言以外,還要認真傾聽別人的分析與見解,并比較自己的觀點與思想,從中吸取并綜合出更完善的思想和觀點??刹捎渺`活多樣的形式,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要讓學生成為案例討論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討論的方向,使學生緊緊圍繞著案例的主題。鼓勵學生提問,提示觀察、分析問題各種可能的方法。對不愿發(fā)言的學生,可用事先準備好的問題提問,幫助其開動腦筋,積極思維。
案例討論結束后,教師要做簡短總結??偨Y的目的不是給學生一個標準答案,不是對結果或爭論下定論,而是對學生的分析進行歸納、拓展和升華。針對學生的結論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判,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指出他們在討論中各自的優(yōu)缺點,把討論中遇到的難點和重點問題進行分析,對學生討論中不夠深入、不夠確切的地方,作重點講解,引導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對于案例討論的評價,要以正面激勵為主,肯定成績,表揚獨創(chuàng)精神;鼓勵發(fā)言少的學生積極參與后續(xù)的討論。指出學生討論中暴露的錯誤,明確概念,澄清模糊認識。與此同時,學生應針對討論的問題進行認真的總結,總結自己在閱讀案例、討論發(fā)言、觀點形成等方面的成功之處及存在的問題。思考從管理案例中學到了什么?得到哪些有價值的啟示?是否通過案例掌握了管理的有關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形成案例分析報告。三、課程考核改革
如前所述,由于管理學課程的目標重在興趣培養(yǎng)、知識和原理的掌握、應用能力的訓練和素質的提升,這需要學生對教學的積極參與才能有效實現(xiàn)。因此對于本課程的考核應包括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對學生的測評。學生自評、互評包括團隊合作程度、出勤率、課堂聽講認真程度、課堂發(fā)言、課下參閱資料情況等,真正體現(xiàn)參與式教學法“學生參入、相互參與評估、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同時為后續(xù)教學過程的改進提供切實依據(jù)。教師考評應更加注重平時成績,相對降低期末考試的成績比重。
(一)注重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采用兩種類型:平時測驗和平時作業(yè)。
平時測驗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教學過程中學生接收率和接受率的重要途徑??赏ㄟ^單元測試,使用單項選擇和判斷題,利用檢查替代點名和考勤,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
平時作業(yè)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針對每次授課內容設計的練習題、討論題、案例分析題,要求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這部分作業(yè)往往題目較小,只是針對某一專題內容而進行的,要求及時批改,及時反饋??梢允箤W生們應用剛剛接觸的管理知識對自己經(jīng)歷過的管理問題或關注過的某個管理現(xiàn)象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認識和想法并得到反饋。更主要是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并及時對自己的授課內容、教學方式進行調整。
一種是課程大作業(yè),以綜合性作業(yè)為主。要求作業(yè)中不僅將所學知識綜合在一起,而且還要體現(xiàn)出學生能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5]。該作業(yè)以模擬團隊的形式進行,前述8人左右的學習小組需設一名組長。針對管理的某一職能自擬題目,收集資料,提交一份不少于3 000字的作業(yè),并由各團隊在課堂進行5—10分鐘的演示匯報。如設計一份計劃書,或自擬決策案例并選擇決策方法進行展示。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要求分工明確。每個小組成員都必須承擔一定的任務,并作為平時成績的考查依據(jù)。在提交作業(yè)時,要注明每個學生的工作與貢獻,以提高責任意識、避免“搭便車”現(xiàn)象[3],該作業(yè)的成績占平時成績的40%。通過這類大作業(yè),既能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情況,也是對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能力的一次訓練。
(二)改革終結性考核方式
期末考核可采用開、閉卷結合的方式進行。閉卷部分包括選擇題和判斷題、計算題,主要測試學生對基本原理、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情況;開卷部分包括非標準主觀試題,如情景分析題(案例題)和論述題等,考察學生對于課程知識和原理融會貫通的情況,也有利于考核學生的判斷、分析和決策的能力,允許學生多角度的思考方式。學生的答案可以與題目的參考答案有所差異,只要他(她)能夠有充分的依據(jù)支撐其觀點即可。當然,這種考試帶來的最大問題是增加了教師試卷批改的工作量,需要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在工作量計算的時候給予傾斜考慮。四、結論
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既具有應用的廣泛性與實踐性的藝術特點,又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抽象性。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知識經(jīng)濟社會,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又能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就必須不斷探索與總結,調整設計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提升管理學課程的教學質量。本文認為,管理學課程建設的首要目標應在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赏ㄟ^精心設計參與式教學方案, 利用多元化課堂組織形式,以及科學的評價考核體系, 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以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主動學習意愿和學習能力,掌握管理技能,提高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水平,同時也會為教師提供更富激勵和更愉悅的教學體驗,產(chǎn)生更強的自信心和更高的教學熱情。參考文獻:[1]席酉民,葛京.我國工商管理類高等教育的研究與思考[C]∥中國經(jīng)濟管理基礎課程教學高層論壇組委會.首屆中國經(jīng)濟管理基礎課程教學高層論壇論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6.[2]馬洪波,唐劍.《管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重構和建設思路探索[J].高教論壇,2010,(11):72-76.[3]阮愛君,劉富麗.基于“學生參入”的管理學課程教學模式探索[J].臺州學院學報,2010,(5):61-65.[4]王崇桃.關于管理學中頭腦風暴決策方法的教學案例[C]∥黃玉麗.借鑒、探索、創(chuàng)新:當代大學課堂改革的研究與實踐.北京: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2012:276-280.[5]陳輝華,王孟鈞.《管理學原理》參與式教學改革探討[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6,(2):23-24.[6]Johnson W.David,et al.合作性學習的原理與技巧[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