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靜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0086-01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學成功的關(guān)鍵。為此,教學中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我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一、創(chuàng)建學習氛圍
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可以發(fā)展學生的個性,陶冶學生的情操,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這學期我們學校專門創(chuàng)建了一個平臺——金華小學考星網(wǎng),主要通過學生喜而樂見的闖關(guān)方式來檢閱孩子的課外閱讀量,并通過過級頒發(fā)獎狀等方式來調(diào)動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只是短短一個學期,全校就有693人通過一級,278人通過二級,91人通過三級,75人通過四級,10人通過五級,2人通過六級,87人獲得“學士星”(四至六級稱為學士星)稱號。學校組織獲得“學士星”的孩子參觀文學大師——林語堂故居及紀念館,更加激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在書中拓寬了自己的視野,提高了語文能力。
因此,教師應(yīng)該想各種辦法讓孩子學會好好利用課外時間,在博覽群書中受到良好的語文教育。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產(chǎn)生熱愛,熱愛創(chuàng)造奇跡。學習也是如此,樂趣對學習活動起著駕馭作用,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動力。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把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以興趣這把金鑰匙去打開學生的心扉,真正把他們引進知識的大門。
二、樹立英雄榜樣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痹谡n堂學習中我們的語文課文中的名人就是最好的榜樣。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竊讀記》,文章中作者林海音小時候每到放學后總是急匆匆地趕到書店竊讀。她害怕被書店老板發(fā)現(xiàn),每當她覺得當時的環(huán)境已不適宜再讀下去的時候,她會知趣地放下書走出去,再走進另一家。有時,一本書要到幾家書店才能讀完。作者說自己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讓學生從林海音身上去學習那種求知若渴的學習欲望,并從中得到啟發(fā):林海音最后成為著名的作家是與她小時候熱愛讀書分不開的?!稙橹腥A之崛起而讀書》中的小周恩來從小立下為中華之崛起努力讀書的目標,以后他也是為了這個目標,忘我地工作,無私地奉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名人之一。
因此,多給學生講一講名人愛讀書的故事,鼓勵他們熱愛書籍,從書中汲取知識,其實這種“名人效應(yīng)”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覷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人、一個故事、一段話語,看似平凡簡單,卻能點燃許多人心中的激情與夢想。
三、重視以身作則
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更應(yīng)該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地廣泛性閱讀,這對于孩子來講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法國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說:“教學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的本領(lǐng),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碑斘覀冊谏险n時,能夠適時的拓展與課內(nèi)知識相關(guān)的材料,老師所體現(xiàn)出來的博學多才,必然對學生有強烈的感染力。學生自然而然會在老師的耳聞目染下自覺地進行閱讀,拓寬視野。比如教學《兩小兒辯日》文章時,老師也可以給學生講一講兩小兒的觀點到底對不對?為什么同一個太陽距離我們的遠近在同一個時間不一樣?那真正的答案又是什么?當老師把這些問題解釋清楚時,學生們一定會對老師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時老師就要把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方法與學生們進行分享。這不僅會讓孩子感覺到學習非常有趣,還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因此,教師以身作則地進行閱讀就如一副良藥,激起學生閱讀興趣,這樣的興趣培養(yǎng)起來可能就是伴隨孩子的一生。
四、感受成功喜悅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苯逃桥囵B(yǎng)人的活動,學生要獲取科學文化知識,首先要對學習充滿興趣,不然學生就會感覺學習過程是痛苦的,作為教師就應(yīng)該無時無刻讓學生體會閱讀帶來的成就感。教學《匆匆》一文時,學生能與大家分享自己收集到的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時,教師不僅要表揚,還要讓孩子懂得“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北热缰v到《漢字的演變過程》時,學生能夠?qū)h字的產(chǎn)生年代、漢字的特點等內(nèi)容進行介紹甚至介紹到“四大楷書之家”等內(nèi)容時,教師更應(yīng)該極力表揚,讓學生感受到課外閱讀帶給自己的成就感,體會到老師對課外閱讀的重視,這樣便可以更好地營造讀書的氛圍。因此,教師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誘發(fā)出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從而自覺自愿地投入,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責任編輯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