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召善
厭學,原因是多方面的。學生可能會說這是老師的原因:首先老師講課時,采取填鴨方式,往往是老師主動地講,學生被動地聽,老師把所有知識點、研究方法和解題方法都講出來了,學生沒有主動地參與教與學的活動。其次是老師的素質(zhì)、教學水平、責任心上,如老師不能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甚至偏愛部分學生,導致另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上具有抵觸情緒。最后是老師沒有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培養(yǎng)好學生學習的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老師可能會說這是學生的原因:比如課前不預習,被動聽課。在聽課時精力不集中,缺乏思考。做作業(yè)時沒有認識到作業(yè)是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出現(xiàn)應付和抄襲現(xiàn)象。態(tài)度上不懂裝懂,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習慣上不能及時復習鞏固,幾乎是學過即忘。心理上對老師的依賴性太強,上課不記筆記,消極聽課等。
到底是什么原因?qū)е聟拰W呢,在以上的分析中我發(fā)現(xiàn)雙方都提到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程度和學習興趣的問題。因此我把學生參與課堂學習過程的程度低和缺乏學習興趣作為導致厭學的主要原因,其它的作為次要原因。既然找到了主要原因,就不可避免的會想,怎樣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呢?擺事實講道理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對于厭學的學生來說,收效不大,主要是行為習慣和心理習慣造成的,不參與,不合作,不感興趣。那么有沒有辦法讓厭學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學習中去,并且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呢?
對人說教,多數(shù)無效,在實際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建構(gòu)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模式,是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的非常有效的途徑之一。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其目的是營造寬松、和諧、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 通過小組討論、游戲、辯論、合作解決問題等形式的學習活動,使每一位學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發(fā)揮,個性得以張揚,使學生獲得了預期的、應有的進步與發(fā)展,實現(xiàn)了特定的教學目標。如何建構(gòu)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模式,來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呢?
首先要注意分組學生的層次性:1。成績高低搭配,便于結(jié)對幫扶,成績高的可以起到解惑的作用,成績低的往往情商較高,能很好地促進小組成員間的互助學習,使小組成員之間教學相長。2。人數(shù)以四到六人為佳,多了小組太亂,易行成小團體,不利于小組的團結(jié)。人數(shù)少了,沒了討論問題的氛圍。3??紤]男女生人數(shù)的比例,防止出現(xiàn)只有一個男生或女生的孤立現(xiàn)象,特殊情況下可以出現(xiàn)全男小組或全女小組。4。組長不一定是成績最好的,但一定是集體榮譽感最強的,這種學生往往也是組織能力和責任心最強的,如果小組交給一個成績好,但責任感弱,連自己都不能有效控制的學生,那這個小組就悲劇了。5。分組時還要考慮整組的總成績,以便進行小組間的評比,小組間的總體實力不均衡,會導致某些小組失去競爭的信心,評比正作用反而適得其反了。6。小組的唯一性,要與班主任和其他任課老師溝通,整個班級最好只有一套學習小組,防止組長滿班飛,班級政局混亂,誰都不服誰的現(xiàn)象。7。要及時對小組中的問題成員進行觀察,找出出問題的原因,及時解決,如調(diào)組等,以免造成小組學習的低效。
其次要注意小組合作學習過程的有效性:1。要給學生充足的合作學習時間,只有學生真正參與了,才會有成就感,小組合作學習才有效,不要流于形式,讓學生走過場,疲于應付,對小組合作學習失去了興趣。2。要讓各個小組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盡可能的均衡,讓他們的努力能得到認可,得到展現(xiàn),小組的榮譽感會使他們更加努力的合作學習。當你看到某個小組成員的展示獲得了成功,他們小組的成員在課堂上情不自禁地鼓掌喊好時,這個小組的合作學習無疑是正向發(fā)展的,反之就應該思考這個小組出了什么問題。3。在布置合作內(nèi)容時要注意層次性,布置的內(nèi)容要有難中易之分,充分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且有些內(nèi)容要有小組合作交流和討論的價值,這就是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下問題的設計問題了,有很多論文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在這里也不再贅述。4。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要重視那部分厭學的學生,要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小組中不可缺少的一員,要讓他們在小組中的貢獻占到相應的比例,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統(tǒng)觀全局的調(diào)控作用,讓這些曾經(jīng)的學習中的弱勢群體,能聽到因?qū)W習而獲得的掌聲,體驗到學習上的成就感,感覺到自己重要,自己也是小組的依靠。使他們能積極地參與到小組學習中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5。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要到位。教師要當好“管理者”,如分組時,教師應是一個出色的管理組織者,分出合理有效且學生滿意的小組;教師要當好“促進者”,其行為特征是“指點”, 教師不要給學生“黃金”,而是教會他們 “點金術”,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自主的獲得知識; 教師要當好“參與者”,作為學生的同伴,強調(diào)“參與和合作”,是“平等中的孩子王”,學生活動中的合作者,師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最后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要體現(xiàn)在整個小組學習過程中。評價分為組內(nèi)評價和組間評價。
1。組內(nèi)評價,主要是組長對組員的評價,包括課前準備評價(主要是組長監(jiān)督組員的準備是否充分),課堂展示評價(主要是組長評價組員在課堂上為小組做出的貢獻,包括隨堂作業(yè)的完成情況,組員課堂展示的情況以及隨堂檢測的情況),課后鞏固評價(主要是組長評價組員在課后作業(yè)、練習的完成情況,以及課后檢測為小組做出的貢獻)。組內(nèi)評價主要是小組對其成員的評價,每周小組中根據(jù)組員量化的積分,評出優(yōu)秀組員一名,給予一定的物質(zhì)和精神方面的獎勵,既是小組對各個成員的監(jiān)督檢查和督促,也是小組成員間形成良性競爭的動力,小組的評價標準在教師給予的統(tǒng)一標準下,可以經(jīng)由小組長與小組成員討論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一定的修改,效果好的可以在小組間推廣,反之需要向其他的小組取經(jīng),來使小組良性發(fā)展。
2。組間評價,主要是由任課教師對各個小組的評價,包括課前準備的檢查評價,課堂展示、隨堂練習或檢測的評價,課后鞏固及其效果的評價。每周根據(jù)小組量化積分,評出優(yōu)秀小組,給予一定的物質(zhì)和精神方面的獎勵,既是教師對各個小組監(jiān)督檢查和督促,同樣也是小組間形成良性競爭的動力。
小組合作學習并非萬能,小組學習的組織和執(zhí)行只能盡可能的去完善,因此只能使大多數(shù)厭學的學生在物理課堂上重新燃起學習之火,但也有個別學生在課堂上仍然是身如枯藤,面如老樹,神似昏鴉,因為導致學生厭學成績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更多時候,只能是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教學之路漫漫,吾輩將上下而求索。
理科考試研究·初中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