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華
摘 要: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進城打工,農村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多,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很多留守兒童的道德行為差,心理古怪、孤僻,成績也不理想;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應引起學校、家庭、社會、政府的關注,班主任要多和留守兒童溝通,和家長聯系,學校應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心理咨詢室、留守兒童之家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氛圍;政府要出臺優(yōu)惠政策等方面來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管理。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361-02
近年來,經濟迅速發(fā)展,城市化進程加快,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衛(wèi)生計生委、教育部、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2013年統(tǒng)計,全國農民工總量達2.69億,其中80后、90后農民工已經占到農民工的70%以上,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勞務輸出已經成為廣大農村地區(qū)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務輸出,為農村經濟發(fā)展、促進社會穩(wěn)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眾多的80后、90后農民工的孩子大多都在初中、小學階段就讀,進城務工人員居無定所,收入不高,城市學校容量有限,教育資源有限,加之高昂的生活學習費用,使進城務工人員無法將孩子帶進城市就讀,這就在農村產生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近年來,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問題越來越突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筆者就近幾年所遇到的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留守兒童現狀
1、親情關愛缺失,心理問題嚴重。父母長期打工在外,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對象。經調查,在留守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近四成沒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差,希望能早日回到父母身邊;近三成在生活上無限制得到滿足養(yǎng)成了嬌氣任性、隨意放縱、亂花錢、擺闊氣、盲目攀比的不良習慣;近三成半的兒童自卑心理強,不愿意和人接觸交往,內心封閉、感情脆弱、缺乏自信、悲觀消極、行為孤僻等,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
2、缺乏家庭教育,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在眾多的留守兒童中,近七成是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一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整天要忙于家務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在他們眼里,做農活比教育孩子要重要得多;二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大多沒受過幾年教育,文化較低,加之上了年紀,行動不便,反應遲鈍,有的甚至疾病纏身,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因此無力承擔教育引導孩子的重任;三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大多出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候物資匱乏,生產力落后,都是經歷過苦日子的,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出現了許多不良的認識,大多簡單地認為帶好孩子就是讓孩子吃好、穿好、玩好,而不考慮怎樣去教育引導孩子,怎樣去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并錯誤地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老師的事,方方面面的原因導致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造成懶惰、逃避、怕吃苦的思想,有的甚至不懂裝懂,顯然他們的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其他學生。
3、缺乏正確引導,道德行為出現偏差。一是兒童和監(jiān)護人的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jiān)護人對孩子的行為都采取縱容態(tài)度,孩子缺乏應有的制約管教;二是現在農村家庭孩子都不多,多數家庭一到兩個孩子,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孩子隨意亂花錢的現象嚴重,陷入了深深的溺愛中;三是周末和節(jié)假日留守兒童的活動空間大,有的整天沉溺于網絡、電視,有的甚至還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社會上的不良惡習侵蝕和毒害他們,埋下了諸多安全隱患。這些孩子嬌生慣養(yǎng),難以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難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存在嚴重道德行為偏差,一些留守兒童在學校不遵守規(guī)章制度,遲到、早退、曠課、打架的現象時有發(fā)生,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趨勢。
二、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途徑
留守兒童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必然結果,隨著國家城鎮(zhèn)化步伐的加快,這個特殊的的群體在不斷增多,而且將長期存在,對他們的教育暴露了許多嚴重的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不僅可以讓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同時也解決了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后顧之憂,促進廣大農村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結合工作地了解的實際情況,認為通過以下措施,能夠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起到積極的幫助。
1、落實以學校為單位對留守兒童實行動態(tài)管理。學校及政府教育主管部門要全面摸清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檔案內容包括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孩子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學習成績、性格特點等,這有利于對他們進行教育時因人而異,對癥下藥。
2、充分利用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工程的建成,建立“留守兒童”之家?!笆濉逼陂g,國家對農村中小學寄宿制投入了大量資金,逐步完善了學生宿舍、食堂配套建設,兌現了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初中入住率要求100﹪;小學應優(yōu)先安排留守兒童或離家較遠的學生入住,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一是為每個孩子設置代理家長,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把班上的留守兒童分給班級任課教師,讓教師當家長的角色,為孩子保管財物,孩子需要用錢時到老師那里去取,這就避免了孩子大手大腳鋪張浪費的不良現象發(fā)生,經常關心他們的生活、身體健康狀況,生病了送他們到醫(yī)院就診,教他們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針對孩子的學習情況,及時好科任教師聯系,以便查缺補漏,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加強師生感情交流,彌補孩子親情的缺失,主動和孩子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生活學習的需求,幫助他們克服生活學習上的各種困難。二是親情電話,利用親情電話讓孩子在周末向他們的父母匯報學習情況和想法,為他們溝通思想、聯絡感情提供人性化服務。三是利用課余時間和周末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根據孩子的特點,鼓勵和引導孩子講故事、唱歌、體育活動等,為孩子搭建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消除他們悲觀消極、自閉孤僻的心理障礙。同時也也加強了師生之間、孩子之間的交流合作,讓孩子感受到“留守兒童”之家大家庭的溫暖,使孩子課余、周末過得豐富多彩,這不僅有效避免了隔代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還避免了學生的低俗樂趣和惡劣習慣的滋長。
3、充分利用學校心理咨詢室,開齊開足心理健康課程,并對教師進行專題培訓。學校要經常開展留守兒童心理疏導,消除孩子自卑、自暴自棄的心理障礙。學校老師要深知我們的對象是一群正在成長的孩子,他們不知道自己有心理疾病,更不會主動尋求幫助。因此,教師要學會察言觀色,主動和孩子溝通,及時了解“癥結”所在,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4、學校要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的聯系,共同促進孩子健康成長。通過給留守兒童家長發(fā)短信、家訪、家長會以及每年春節(jié)農民工大量返鄉(xiāng)的有利時機,向家長傳達學校的辦學情況,介紹孩子的生活、學習、思想、品行等情況,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5、加大宣傳力度,讓全社會都來共同關心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留守兒童是一個弱勢群體,學校需要加大宣傳力度。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關工委、婦聯、團委、村委會等要發(fā)揮功能和作用,共同承擔起關愛留守兒童的責任,及時排除留守兒童面臨的各種困難。
6、各級政府及部門出臺優(yōu)惠政策,為廣大農民工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讓留守的兒童不在留守。雖然,勞務輸出,為農村經濟發(fā)展、促進社會穩(wěn)定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要使農村、城市經濟持續(xù)、健康、有序發(fā)展,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出臺一些優(yōu)惠政策,興辦或引進一些企業(yè),讓農民工不出家門口就可以在本地務工。即便是進了城務工的,也能讓他們的子女在城里的學校安心讀書,最大限度地減少留守兒童數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