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源媛
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2011版)的評價建議增加了對評價方式的實施建議,倡導評價方式多樣化?!叭魏螁我坏脑u價方式所反映的結果都有其局限,因此,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可以更加準確地實現(xiàn)評價的目標和功能。教師應注意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在具體操作過程時,除了采用筆試外,還要重視實驗操作、制作設計等任務表現(xiàn)性方式進行評價。評價還應該鼓勵學生依據(jù)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分別在實驗、制作、理論學習、社會調(diào)查等方面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
基于此,初中生物教學的評價應該嘗試多元化,更好地提高全體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我校嘗試將初一生物多元化測評分為兩大類: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其中過程性評價(100分),占總分的30%,包括作業(yè)(50分)、課堂活動(50分);終結性評價(100分),占總分的70%,包括紙筆測試(80分)、非紙筆測試(20分)。下面主要討論終結性評價中的非紙筆測試多元化的嘗試與反思。在非紙筆測試中,又分成兩個小部分:知識復習整理,完成概念圖(10分);模型制作或嘗試寫小論文(可選其一)(10分)。
1 嘗試完成概念圖,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能力
新課標十分重視重要概念的形成。在新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重要概念轉化為一些學生的基本理解,再把基本理解以“問題”的形式表達,設計教學活動、學習活動,最終完成知識建構,形成重要概念。而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概念圖的形式,把重要概念展現(xiàn)和串聯(lián)起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及其之間的聯(lián)系。根據(jù)奧蘇貝爾的學習理論,知識的構建是通過已有的概念對事物的觀察和認識開始的。學習就是建立一個概念網(wǎng)絡,不斷地向網(wǎng)絡增添新內(nèi)容。為了使學習有意義,學習者個體必須把新知識和學過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概念圖的理論基礎就是奧蘇貝爾的學習理論。
但是初一學生對于概念圖還比較陌生,自己制作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筆者選擇由教師制作每一章概念圖的框架,留出一些重要內(nèi)容由學生自己在復習的時候填寫。概念圖能清楚地呈現(xiàn)出各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使概念學習可視化,有效促進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切實提高生物課復習的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圖1)。有了框架后,學生填寫質(zhì)量還是很高的,而且填寫的過程反過來又很好地促進了他們的復習。
反思:新課程和傳統(tǒng)課程的教學相比,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是重視學科基本觀念和基本方法的形成,注重學生對學科重要概念的深入理解,而不是支離破碎地記憶一些孤立的事實和對概念定義的死記硬背。學生復習時,概念圖能夠很好地將各重要概念的聯(lián)系可視化,使學生深刻理解各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在實際操作中,概念圖對學生的幫助很大。有些學生還能夠在教師提供的框架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繼續(xù)補充新的內(nèi)容,有效的促進了有意義的學習。而到了初二,教師可以逐漸嘗試讓學生自己制作概念圖。一般的學生可以就一個重要概念完成簡單的概念圖,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將一個章節(jié)、一個單元,甚至一本書的知識體系制作成概念圖,更好的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
2 嘗試制作生物模型,培養(yǎng)學生科學動手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除了動腦理解概念外,“動手”同樣重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余進行實驗探究難度比較大,可操作性不強。但是生物模型制作卻是可操作性很強的一項動手訓練,也符合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生物模型制作是指學生利用身邊的各種材料來制作一些有關生物結構的模型,這些生物模型可以將抽象的知識以形象的物質(zhì)形式呈現(xiàn)出來。學生在親自參與制作生物模型以及運用模型演示生物知識的過程中,不僅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和掌握所學知識,更能使自身的動手能力得到培養(yǎng)。
例如學生常常會做到的動植物細胞模型、花的結構模型等。模型的材料、表現(xiàn)形式均不限,大多數(shù)學生會參考制作書本提及到的相關模型。當然,教師更應該鼓勵學生自主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但要求體現(xiàn)科學性、美觀性、合作性和材料的低碳環(huán)保。
反思:由于受年齡和思維水平的限制,初一學生制作的模型主要還是以簡單制作,模仿為主。比如一個班有一半以上學生都是制作細胞模型。當然,這種簡單模仿是學會模型制作的第一步,教師應該認同。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逐漸進行創(chuàng)新,通過學習、分析、借鑒、創(chuàng)新,形成新的生物學模型。例如圖2所示是一位學生制作的鳥籠。這是在學習了鳥類知識后,他完成的作品。書上沒有鳥籠的圖片和制作過程,他完全是自己查找資料后,和他人合作完成的。這就非常值得鼓勵和表揚。并且受他的啟發(fā),在全年級舉行了一場鳥籠制作比賽。制作科學、精美和實用的鳥籠還被師生掛在了太湖濕地公園,給公園里的鳥兒安了家。這樣的模型制作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使課堂的成果真正融入到生活,讓生物學走進生活,運用于實際。
3 嘗試撰寫小論文,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除了制作模型,學生也可以嘗試在課外自己設計完成實驗并撰寫實驗報告或者小論文。論文是對某個學術問題進行研究后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理論文章,具有科學性、創(chuàng)造性、理論性、平易性、專業(yè)性和實踐性等特點。根據(jù)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他們嘗試寫的論文還遠不能包含以上所有的特點,但是教師可以在科學性,創(chuàng)造性方面鼓勵和指導學生完成小論文的撰寫,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當然,和模型制作相比,這一項目難度更大,選擇完成這一項的學生比較少,不過還是有一些學生愿意知難而上的。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一些在課堂上完成不了的實驗進行設計和實施,同時要重視小論文的撰寫和交流,通過文字描述、表格、照片等初一學生可以做到的項目完成報告。實際上撰寫小論文的過程,是科學探究的一個繼續(xù)??茖W探究小論文的撰寫除了要注意基本的格式正確外,也需要學生正確的使用術語、周密的思考、嚴謹?shù)恼撟C,當然,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就更好了。
反思:初一學生有其特定的認知方式,教師不能一味苛求學生一開始就具備非常理性的思維過程。比如學生設計出來的實驗在細節(jié)方面有漏洞,這是很正常的。教師應該多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之處,在表揚其閃光點的同時,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促使他們運用小學已掌握的知識和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的知識,體驗自己發(fā)現(xiàn)、獲取知識的驚喜與滿足。而各種科學探究能力蘊含在科學探究過程中,也在撰寫科學探究報告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結束語:新課標的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傳統(tǒng)單一的期末書面考試已經(jīng)不能滿足新課標的理念。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學生生物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情況,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潛能的開發(fā),能更好地落實生物課程標準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要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6.
[2] 李智蘋.生物模型制作——開啟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大門[J].中學生物學,2011,27(5):23~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