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維
摘 要:學生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緊密配合。如何同家長進行溝通,尤其是同“問題生”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取得他們的積極配合,是轉(zhuǎn)化“問題生”的關(guān)鍵。歸納、分析近幾年同嚴重違紀的“問題”學生的家長進行訪談的經(jīng)驗和教訓,以為轉(zhuǎn)化“問題”學生提供更好的指導。
關(guān)鍵詞:違紀;家長;溝通;經(jīng)驗
影響學生學業(yè)成績和成長的因素不僅與教師、課程設置及硬件有關(guān),也與家長的素質(zhì)有關(guān),他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那么如何與家長溝通,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呢?本文試圖分析、歸納幾種同“問題生”家長溝通行之有效的技巧。
一、先揚后抑法
現(xiàn)在的中小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被父輩、爺輩寵愛,甚至溺愛。當他們在學業(yè)、行為、心理、生理或情緒上存在某種偏差與不足,嚴重違反校紀校規(guī)和法律。三尺冰凍非一日之寒。學生“問題”的產(chǎn)生,與家長長期的溺愛和放縱是分不開的,而且這樣的家長很護短。當然,作為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學生家長的感情,肯定家長熱愛子女的正確性。要在此基礎上用懇切的語言指出溺愛對孩子成長的危害,說服家長采取正確的方式來教育子女,配合學校幫助自己的孩子改正缺點。
班主任家訪時,切忌一進門就滔滔不絕地大談學生的缺點和過失,告學生的狀,相反,對學生的成績和長處閉口不談或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這樣易激起學生家長的怒氣和反感,不利于獲得家長的配合,甚至導致家長對孩子失望而放棄。
二、共情法
在心理健康咨詢中,共情就是咨詢者設身處地地去體會來訪者的內(nèi)心感受,達到對來訪者境況心領(lǐng)神會的地步。這種共情法可以在和“問題”學生的家長溝通中發(fā)揮很好的作用。
有些問題如厭學、早戀等非理性行為,做家長的也深惡而痛絕之。很多家長采取粗暴的強制手段,也有少數(shù)家長聽之任之,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也無助于班級的管理和學校教育。束手無策的家長有的是主動向班主任訴苦,尋求幫助;有的家長在知道內(nèi)情后是被動尋求幫助。
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需求幫助的,班主任在和學生家長溝通時,要轉(zhuǎn)換角度,真正設身處地地傾聽“問題”學生家長的訴說,用眼睛去關(guān)注,適時地用言語和非言語作出反應,以示理解和同情。在取得家長充分信任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可行的解決措施,才有助于家長的緊密配合。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相反,我們班主任同問題學生家長沒有共情,對其訴求沒有關(guān)懷之心,或一味從自己角度大談特談一些空洞的道理,將會使家長感到失望而最終放棄對孩子行為偏差進行矯正。
三、就事論事法
學生在校違紀如打架斗毆,特別是造成人身傷害需要賠償時,就需要雙方的家長出面才能解決。將斗毆學生雙方家長坐攏到一起,就事論事同他們溝通,才能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學生打架致人傷害,班主任要在第一時間調(diào)查清楚,并及時果斷地提供救助。在報告給家長時,要實事求是、就事論事,對傷人者不宜批評指責過多,在惋惜遺憾中提出擔責要求,以求得家長的理解和擔當。切忌不問青紅皂白,對傷人學生進行定性評價,招致家長的反感,而使溝通陷入僵局。
在積極救助受傷學生的基礎上,同其家長溝通時,首先要表示同情和安慰,使其在內(nèi)心接納班主任,感激班主任的工作。為防止受傷學生家長產(chǎn)生傷人學生一貫欺人的誤解,也要就事論事,點出各自應該承擔的責任。這樣溝通對接下來的賠償處理就容易多了。
四、商討法
有些學生家長盡管他們自身的素質(zhì)不低,對孩子的秉性也比老師掌握得更加全面,但是由于常年忙于生意,忽視了對孩子的管教。當他們從老師的口中得知自己的孩子成了問題學生時,首先表現(xiàn)出來的幾乎都是驚訝,他們不愿也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孩子成長中出現(xiàn)的糟糕境況與自己的優(yōu)秀形成的巨大反差,讓他們在心里很難接受他人的建議。如何同這樣的家長溝通呢?如果將這樣的家長置于同老師平等的地位,以商討的方式來著眼于問題的解決,往往會行之有效。
在同那些自身素質(zhì)較高的家長溝通時,我們班主任盡可能將學生的表現(xiàn)如實向家長反映,虛心地聽取他們對孩子成長的描述。對于孩子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問題,要主動征詢他們的教育措施,充分肯定和采納他們的合理化建議,并適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同家長進行商討。
我們在同其交談時,應不時地對于他們過去取得的成績進行贊賞,對他們現(xiàn)在的處境表示理解。對于這樣的溝通方式,那些較為自負的家長易于接受。
五、他山之石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于有些“問題”學生家長,我們班主任一對一地苦口婆心勸導,有時候效果還不及一個優(yōu)等生家長的育子經(jīng)驗更有效。請一個轉(zhuǎn)化生的家長來現(xiàn)身說法,對他們震動很大。究其原因,老師和家長的教育背景不同,站的角度不同,在溝通上難免出現(xiàn)理解偏差。而同為學生的家長,他們的經(jīng)驗往往更有說服力。
而且,班主任在肯定優(yōu)等生和轉(zhuǎn)化生家長經(jīng)驗的同時,要喚醒“問題”學生家長認識到孩子發(fā)展前途的重要性,改變對子女放任不管的態(tài)度,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對孩子的教育活動。讓他們在對比中覺醒,在競爭中承擔起責任。如此通過他人之力,會輕易地達到溝通的目的。
總之,我們班主任在同家長溝通時,要做到有心人,不斷地總結(jié)經(jīng)驗和教訓,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學工作。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