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郭沫若古文字著作作為基本材料,對郭沫若的甲骨文字考釋方法進行了分析,相對全面地展示了其甲骨文字整理方法特色,辨正分析其甲骨文字整理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
關(guān)鍵詞 郭沫若 甲骨文 考釋方法
中圖分類號:H121 文獻標識碼:A
On Guo Moruo Oracle Character Textual Methods
ZHENG Zhenzhe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Guo Moruo ancient text books as the basic material for Oracle word Philological methods are analyzed,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display of finishing methods which featured the word Oracle, Oracle Discrimination analysis of its innovative character finishing methods.
Key words Guo Moruo; Oracle Character; textual methods
郭沫若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考古學(xué)家和古文字學(xué)家。特別是在研究古文字領(lǐng)域,成果豐富且多有創(chuàng)見,與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被稱為“甲骨四堂”。他在甲骨文材料的搜集與公布、甲骨文字的考釋、甲骨學(xué)自身的一些規(guī)律以及利用甲骨文資料研究商代社會歷史等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寫出了一些著名且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甲骨學(xué)著作:《卜辭通纂》(以下簡稱“通”)、《殷契粹編》(以下簡稱“粹”)、《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論》等。
隨著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和深入研究,涌現(xiàn)了象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陳夢家、董作賓等一批專家,他們的研究考釋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郭沫若作為甲骨文研究領(lǐng)域的一位學(xué)者,他的甲骨文著作能給我們很多啓發(fā),特別是他考釋甲骨文字的方法,是很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和研究。
關(guān)于古文字特別是甲骨文文字的考釋,前賢多有論述。孫詒讓首創(chuàng)考釋古文字的字形比較法與偏旁分析法;羅振玉在《殷墟書契考釋》①中提出“由許書以溯金文,由金文以窺書契”的方法。在王國維《毛公鼎考釋序》②中也見其“會合偏旁之文,剖析孳乳之字,參悟以窮其變,比較以發(fā)其凡”之古文字考釋方法之雛形,簡明扼要為考釋古文字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dǎo)。
于省吾在《甲骨文字釋林·序》③指出:古文字是客觀存在的,有形、音、義,注意每個字本身形、音、義三方面的關(guān)系,“分析點畫偏旁之法,輔以聲韻通假之方”;又應(yīng)注意每個字和同時代的其他字的橫的關(guān)系,以及它們在不同時代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縱的關(guān)系等等。
第一個系統(tǒng)提出古文字考釋方法的是唐蘭,他在《古文字學(xué)導(dǎo)論》④中提出:“一、對照法或比較法;二、推勘法;三、偏旁分析法;四、歷史考證法?!闭撌鼍唧w詳盡,為后來眾多學(xué)者采用。另外涉及古文字考釋方法的還有于省吾、林云、裘錫圭、李學(xué)勤等。
以上諸家對甲骨文考釋方法的總結(jié)和提煉,互有補充,看似簡單,具體運用起來其實不易,還應(yīng)注意各種方法之間的融會貫通,不應(yīng)割裂開來。這些歸納有助于提高甲骨文字考釋水平的科學(xué)性和準確性。
郭沫若是學(xué)術(shù)界考釋古文字的大家,其甲骨文研究繼承了草創(chuàng)時期的成果,他的考釋方法散見于它的甲骨文著作中,細加分析,大抵如下:
(1)據(jù)字形辭意比較法。漢字構(gòu)形的特點是考釋文字所關(guān)注的一個重要方面。郭氏的文字考釋中采用了六書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分析古文字方法,且還引據(jù)了一些異文及古今字來考釋文字。
,羅振玉釋為“之”。郭沫若以為之字有異。卜辭之字作若。羅氏謂:“從止從一,人所之也?!惫弦苑菑闹?,有省作反駁之。郭沫若以為凡卜辭用此字均與又字意同,殆又字之異文,惟字形未得其解。
按:關(guān)于次字形,前人多有論及,除釋為“之”“又”之外,還有釋為“告”之省文。黃錫全先生曾寫文《“”字試探》,并詳釋其本義及用法。認為字形體是牛頭的象形,演變序列為,以表示富有之義,這從古代典籍中可以看出,又同音假借為“有”“又”“佑”。⑤同時唐玉明先生也撰文《“”“又”考辨》認為乃會意字,從從一,一是盛器或砧板,才為牛頭,表示為奉獻牛頭以告祭,均通假為“有”“又”。⑥
臣,于卜辭多作若,獨體象形字,均象一豎目之形。人首俯則目豎,所以“象屈服之形”者,“臣”當(dāng)爲(wèi)屈服者,為奴隸之意。已無懸案,諸家也均從辭例、文意等方面證明。⑦
(2)據(jù)辭例歸納法。《通》⑧第499片釋曰:“字以辭意推之殆征之繁文,它辭有作若者,羅振玉釋征,此右旁從二,文更繁矣。亦有作者,言‘方’,上下文均缺,自是一字?!惫舾鶕?jù)異體字釋為“征”的繁文是可取的,專指敵方來犯而言。
(3)殘辭互補。在每片甲骨刻上卜辭之后,很容易出現(xiàn)卜辭同問的現(xiàn)象。郭沫若提出了“殘辭互補”,即在遇到卜辭殘缺的情況下,通過比較分析卜辭內(nèi)容、文例或者其他卜辭,使許多斷片殘辭成為完整的卜辭,原本因為殘損嚴重不能通讀的文字由此補齊。殘辭互補不僅對商代卜法的研究有重要意義,使缺損嚴重的甲骨文重新發(fā)揮了重要的史料價值。
參照他辭:
《通》第252片釋曰:“下辭卜字下當(dāng)缺貞人名字,凡一骨分段卜者,貞人皆同,此片上辭為,故知下辭亦為。”
《通》第580片釋曰:“‘祭小甲’下所缺三字,以它辭推之,當(dāng)是‘大甲’?!?/p>
參照內(nèi)容:
《通》第354片釋曰:“此片右下隅之殘辭當(dāng)是以甲日卜侑父某,卯若干?;蜓蛑??!?/p>
參照文例:
《通》第168片釋曰:“‘卯三百’下當(dāng)缺一牲名,卜辭有卯牛卯羊卯彘之例,三者必居一焉?!?/p>
(4)利用其它古文字形釋字?!锻ā返?02片釋曰:“工字與金文之作者相同,‘工’殆猶楚茨‘工祝致告’之意。作者當(dāng)是之異,猶之作,之作也。”根據(jù)甲骨文字形空筆和金文字形肥筆的區(qū)別,郭沫若釋為工之異。
《通》第538片釋曰:“周字作若,字于金文亦屢見,舊多釋鹵,說為魯,其或釋周者,亦苦無確證。今按近出《矢令方彝》銘‘周公子明?!稚w文作,器文作,此字之釋已成鐵案矣?!贬尣忿o中、為“周”字沒有確證,郭沫若通過金文中的相似字形提供了證據(jù)。
郭沫若以此方法釋甲骨文文字也可能存在瑕疵,但文字發(fā)展的復(fù)雜性來看,他用這種方法還是值得肯定的。
(5)利用實物考證法。《通》第258片發(fā)現(xiàn)了“鼓”這一樂器:“壴字羅振玉釋為侸,謂即‘后世仆豎之豎字’。按乃鼓字初文也,象形。”他還以《泉屋清賞》中的一具上有飾而下有腳的古銅鼓與此字極為相似為證。
還有第523片發(fā)現(xiàn)了“磬”這一樂器:“殸字作,左旁之形古磬之象形也。乃磬之懸,即石制之磬身。”他還使之與日本京都大學(xué)所藏的殷磬相比較,認為此甲骨文中的文字與器物可以互相為證。
(6)根據(jù)《說文》及傳世文獻記載法。釋,郭沫若:余謂乃假為崇。《尚書》“竄三苗”,《說文》字下引作“三苗”,《左傳》昭元年“周公殺管叔而蔡叔”,《釋文》“上蔡字《說文》作?!倍鴼⒅盼淖?。蓋蔡殺竄古音相近,故互相通假,而同以作之。通祟聲,是知卜辭之“”字又假為祟矣。它辭每言“貞王”,“貞父乙不”……均言人鬼為祟。為殺之古文已明確,但該卜辭中釋假為祟。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也認為此形為“祟”。⑨
(7)綜合論證法。郭沫若在考釋文字時,并不只是采用單一的方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郭氏采用多種手法并用的方式,這種方法稱為綜合法,綜合法是比單一方法更為豐富夫人古文字考釋方法,其應(yīng)用范圍也更為廣泛。
卜辭亦作。羅振玉釋為埽。郭沫若謂:此說與字形不合,因卜辭帚字作,多假為婦,絕無之形省。此字乃“耤”之初字,象人持耒耜而操作之形。金文《令簋》“王大耤弄于其田”字作,象形,聲。而卜辭與金文之異僅在一為象形文,一為形聲字,故實即“耤”之初字也。郭氏又以此驗之原辭,亦通。
寅卜辭作若者,象弓矢形。有作者,象二手奉矢。由字形而言,該字應(yīng)與引、射同意?!稘h書·律歷志》“引達于寅”,有急進、虔敬義?!缎⊙拧ち隆匪妗耙弊?,鄭玄箋注為“進也”,《爾雅·釋詁》亦云:“寅,進也”,寅又多作敬,如《尚書》寅字《史記》多引作敬。以上文獻印證了釋“寅”之本義為矢之說。⑩
本文對郭沫若甲骨文字整理方法歸類分析研究,使其整個甲骨文字整理方法系統(tǒng)有了初步展現(xiàn),這有利于今后古文字研究中有“法”可依,且這些甲骨文字研究方法在歷史學(xué)、考古學(xué)等方面也可以借鑒,同時甲骨文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字體系,學(xué)者們對其釋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郭沫若的研究釋讀也難免有失誤之處,也正因為這樣不僅可以全面考量、評價郭沫若的學(xué)術(shù)成績,還可以為以后的古文字研究者提供前車之鑒,避免類似錯誤發(fā)生??傊?,他的這些方法值得我們在整理古文字時學(xué)習(xí)、仿效,還是應(yīng)該充分肯定他對甲骨文釋讀的貢獻。
注釋
① 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M].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1:1.
② 王國維.觀堂林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79.
③ 于省吾.集古文字釋林[M].中華書局,1979:35.
④ 唐蘭.古文字學(xué)導(dǎo)論[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167-171.
⑤ 黃錫全.“”字試探.古文字研究(第六輯)[M].中華書局:195.
⑥ 唐玉明.“”“又”考辨.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M].中華書局:401.
⑦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甲骨文獻集成(第8冊)[M].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1.
⑧ 郭沫若.卜辭通纂[M].科學(xué)出版社,1983.
⑨ 符丹.郭沫若古文字整理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xué)2007級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0.6.
⑩ 郭沫若.殷契粹編[M].科學(xué)出版社,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