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網絡德育是德育發(fā)展的新形態(tài)。要實現網絡德育實踐的真正有效,必須形成正確的網絡德育觀,它是網絡德育有效的基礎和保證。對于網絡的正確認識是網絡德育觀形成的起點,而網絡德育觀最終的落腳點和核心還是網絡德育本身的理論與實踐。
關鍵詞 網絡德育 網絡德育觀 信息時代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On Mode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JI Yang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Network is a new form of moral development. To achieve a truly effectiv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must form a correct view of the network; it is the foundation and guarantee of effectiv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For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network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formation of a network of moral outlook, and the network of moral and core concept of the ultimate end in itself or a network of moral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network moral concept; information era
網絡德育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組成部分,網絡德育模式即關于網絡德育的理論和實踐形態(tài)的統一,它包括網絡德育觀念、網絡德育功能和作用、網絡德育的實踐方式及網絡德育價值等不同結構。網絡德育模式即要回答網絡德育是什么、為什么進行網絡德育、怎么進行網絡德育以及網絡德育的發(fā)展方向等問題。
網絡德育觀念。包括兩個層次,其一,網絡德育的概念;其二,進行網絡德育的思維方式。這兩個方面關涉到網絡德育的本質和進行網絡德育要遵循的理念。網絡德育是指以認清網絡本質和影響為前提,利用網絡促進學生形成符合一定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信息素養(yǎng)的虛擬實踐活動。①網絡德育針對的是虛擬網絡世界的道德規(guī)范問題,是人的社會化發(fā)展在網絡世界的要求和反映。由于網絡德育是基于網絡世界的出現的問題而做出的回應。因此,在網絡德育中,應當尊重和利用的思維方式應當是“網絡思維”,就是人們在網絡背景和“虛擬現實空間”中的思維方式。網絡思維是指利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網絡作支撐的人機結合的思維方式,其特征為系統性思維、去中心化思維和技術性的邏輯思維。因此,網絡德育要遵循一種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倡導平等視角,堅持以網絡化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網絡德育功能與作用。網絡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體現,也是實現更科學發(fā)展的基礎條件。從根本上說,網絡德育是為了實現網絡發(fā)展與社會及個人發(fā)展相協調的問題。一方面通過技術調整使網絡發(fā)展更加規(guī)范,更加符合人的需要;另一方面,通過對人的教育引導,提高人的素質使其與網絡發(fā)展相一致。因此,來說網絡德育有以下功能:第一,發(fā)展人的主體性。網絡帶來了“信息的爆炸”,但信息并不一定是知識。知識是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信息,是改變了形態(tài)的信息,是觀念形態(tài)的信息,是高層次的系統化的信息。而“信息的爆炸”使網絡上的信息失去了控制和有效組織,而正如未來學大師約翰·奈斯比特在《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中所說:“失去控制和無組織的信息在信息社會里并不構成資源,相反,它成為信息工作的敵人。”因此,在人爆炸的信息堆里忙于瀏覽、應付信息,逐漸被信息異化,喪失主體性。而網絡德育就是要在信息爆炸面前重新高揚人的主體性,喚醒人之為人的主體性本質性力量,用主體性讓人從面對海量信息的無所適從中清醒過來,使人成為利用信息、創(chuàng)造信息的主體,成為網絡的主人。
第二,提高人的信息能力。在信息社會,甄別、判斷、選擇、整合、利用、吸收、創(chuàng)造信息是一個連貫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選擇是其核心。選擇能力的高低也直接決定了個人信息能力的水平,而這與主體性并無必然的正相關關系。“有時候,選擇不但不能使人擺脫某種束縛,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復雜、更棘手、更昂貴,以至于走到反面,成了無法選擇的選擇。一句話,有朝一日,選擇將是超選擇的選擇,自由將成為不太自由的自由?!雹谝簿褪钦f,不管個人的主體性怎樣,在面對極為復雜的信息選擇時理性與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及有可能運用不當。而網絡德育正是要對人們的選擇能力進行有力的教育。從某種角度來說,在信息時代,提高人們的信息選擇能力并不比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次要。
第三,提升人的德性修養(yǎng)。人們在網絡世界直接面對的雖然是虛擬的對象——信息,但是每個人在與其他網絡主體的溝通中,在自身的網絡行為中,都能意識到自己是做為一個人參與到網絡世界中的,人類現實世界中人之為人的基本規(guī)范自然心中有數,只是由于網絡的無序性和隱匿性使人使人們有機會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肆意妄為,溯其根源有二:網絡本身發(fā)展的不規(guī)范和個人修養(yǎng)的欠缺。網絡德育即是通過網絡生活規(guī)范性和個人德性修養(yǎng)的相關性的關系來提高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提升個體的網絡道德發(fā)展水平。
網絡德育的實踐方式。即網絡德育的內容、途徑、方法、實施主體相互組合而夠成的網絡德育的實踐形態(tài)。具體來說,這種實踐形態(tài)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網上與網下德育并舉,以網下為主??v觀網絡德育發(fā)展十幾年的歷史,提出的特色網絡德育措施中,“德育上網”是被人提及最多的。即校園網建設、紅色網站建設、網絡道德規(guī)范制定、網絡政工隊伍建設、網絡德育工作機制等,這種德育內容、工作機制上網的做法固然是必要的,但其實效性卻讓人不敢恭維。究其原因,一方面,這種作法并未“對癥下藥”,即脫離了個人網絡行為。根據2010年7月發(fā)布的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的互聯網應用表現出商務化程度迅速提高、娛樂化傾向繼續(xù)保持、溝通和信息工具價值加深的特點。其中有四大網絡應用:信息獲取,包括搜索引擎、網絡新聞;商務交易,包括網絡購物、網上支付、旅行預訂;交流溝通,包括即時通信、博客、社交網站;網絡娛樂,包括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網絡視頻。由此可見,網上德育信息獲取在整體網民的個人網絡行為中所占比例幾可忽略,更談不上改變其思想和行為了。另一方面,還是根據以上報告,不斷發(fā)展的中國互聯網狀況中,網民的每周平均上網時間為19.8小時,由此可見,網絡行為主體的大部分時間還是在現實生活中度過的。所以網下德育對不網上德育來說不僅必要,而且也十分需要。只有以網下德育為主,以之真正提高人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對網絡德育實效性來說才是固本之道。要知道,每一個網絡行為主體都是帶著一定的價值觀來參與網絡活動、實施網絡行為的。
第二,社會主體全員參與,以學校為主。網絡世界如現實世界一般紛繁多樣,其行為主體涵蓋了社會所有方面和層次。網絡新聞、網絡服務、網絡生活、網絡交往等等網絡世界中的存在都是由不同社會主體參與并提供的,而個體在網絡世界中自然會接觸到其中的方方面面,網絡世界中的不同因素對個人的影響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網絡德育必須社會主體全員參與,共同營造良好的網絡空間和氛圍。社會機構的網絡準入資格、信息進網的準入機制、信息審查制度、信息流通控制與反饋等方面都關系到網絡環(huán)境的優(yōu)劣,也不是單獨的社會主體能夠達到的,必須相互配合、協調努力。而據調查,中國的網民上有近三分之一是學生,不管是從學生網民數量還是學生對一個社會的重要程度來說,學校網絡德育都必須成為社會主體網絡德育的主要方面,社會和學校不但要高度重視網絡德育,還要在實際中切實保障學校網絡德育的實效性。
第三,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自我教育為主。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結合是現代教育的共識,“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客體,都只有通過主體的過程才能起到這樣或那樣的作用,如果沒有主體內心的心理過程的發(fā)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雹劬W絡德育尤其如此。網絡世界的是一個去中心化、平等化的存在,這里不在有傳統意義上的一元權威,任何支配、控制個人思想和通過外在壓力到達個人服從的做法帶來的只有暫時的“順從”,換來的將是長遠的不信任。因此,教育中應該教授的是一種價值觀念的分析能力和對信息的辨別能力,但首先對主導價值觀做一個深入透徹、符合事實、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解釋,再讓學生自己以此為武器去分析網絡中形形色色的信息和價值觀念。如此,既不會出現一元獨斷,也不會導致相對主義。
第四,道德教化與發(fā)展能力相統一,以發(fā)展能力為主。道德教化是個人社會化的一個必要手段,但是沒有合理解釋、辨析道德內涵的個人能力,道德教化的結果也只能停留在對道德條目的了解上。網絡行為主體尤其是學生需要進行網絡德育,進行道德化的成長,無疑有利于個人和社會。而網絡上充斥著對主流價值觀的解構、非主流、反主流文化泛濫,欺詐、暴力、血腥、色情、垃圾信息的大量存在嚴重影響個體的正常的道德化成長過程。在此背景下,以發(fā)展個人的價值分析能力和辨別能力,信息駕馭和處理能力是在網絡德育中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這樣的能力提供了一種對道德本身的質疑和分析能力,主流價值觀因其邏輯一致和符合實際而能在個體的分析中真正得到個人的遵循,道德教化的過程也自然水到渠成了。
網絡德育的價值。網絡是人類實踐創(chuàng)造的事物,它不但反映著人類社會的現實,同時也把某些人類社會精神帶入其中,并逐漸彰顯為網絡精神,這些精神的價值因為網絡而得到體現,獲得人們的認可,并反過來不斷完善著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和改造。網絡德育要彰顯并強調這些精神,從長遠來說,這正是網絡德育的光榮使命,是網絡德育的價值所在。網絡精神有以下四種:第一,開放精神。網絡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現代人也是開放的人。在網絡世界里,國家之間、區(qū)域之間、人際之間不再相互封閉,不同文化、歷史、思想的人彼此開放交流,共同造就了網絡世界的精神紛呈。第二,平等精神。網絡世界中,不再有人際之間的等級、身份、出身限制,人與人是以網絡為中介的平等主體,人際關系也成了一種主體間性的交往關系,這是網絡能為不同主體所共同喜愛的重要原因。第三,共享精神。網絡世界雖然人與人之間雖然可能互不相識,但是資源共享是彼此都默認的一種網絡生活方式。這種共享精神,正是現實社會主體間最為缺乏的,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解釋了網絡世界緣何活力四射。無需贅言,共享精神正是網絡世界魅力所在。第四,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是人類進步發(fā)展的動力和保證,即便這一看法廣為人知,但現實社會中卻有太多對創(chuàng)新的束縛。而在網絡世界里,沒有你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的。那種寬松自在的環(huán)境,那些輕松可得的重要資源,還有層出不窮的思想火花,都為創(chuàng)新提供了不竭動力和條件。初看起來,這些都是網絡在其發(fā)展中表現的特征,其實不止如此,這些本來人類意識到并加以重視的精神和價值卻在網絡世界里大熠其光,網絡德育是網絡與現實社會活動的一種統一,理應以這些精神為價值取向,讓它們在現實中產生類似于網絡中的精彩。
總之,正確的網絡德育觀要以對網絡、人和德育的科學認識為基礎,并在網絡德育的實踐中不斷開拓,形成有效的網絡德育理論和實踐形態(tài),如此,才能使網絡德育理論與時代同步,同時使人與網絡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
注釋
① 鄭永廷,張彥.德育發(fā)展研究——面向21世紀中國高校德育探索.人民出版社,2006.9:283.
② [美]阿爾溫·托夫勒著.未來的震蕩.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13.
③ 王禮湛.德育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