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行人是我國封建時期歷朝歷代設置的一種專門從事對外工作的人員。在明代,統(tǒng)治者更專門設置行人司以職掌捧節(jié)、奉使之事。明萬歷年間,行人司司正徐圖根據(jù)署中藏書,編著《行人司書目》一部,以傳后世。該書目的成書與行人司的性質(zhì)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關鍵詞 行人 明代 行人司 《行人司書目》
中圖分類號:G256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Cause of Ming Dynasty \"Pedestrian Division Bibliography\"
JIANG Lifei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
Abstract Pedestrian is a person that specializes in foreign affairs of China's feudal dynasties set period. In the Ming Dynasty, rulers and more specifically set pedestrian Division Responsibilities holding section, and dealing with things. In Ming Dynasty, Xu Tu pedestrian secretary positive view of the department of the collection, compilation of \"pedestrian Division titles\", to return later. The purpose of the book was written with the pedestrian nature Division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Key words pedestrian; Ming Dynasty; Pedestrian Division; \"Pedestrian Division Bibliography\"
1 《行人司書目》簡介
行人司前行人黃怡堂曾刻《行人司書目》一編,但因之前藏書規(guī)則不明,“浸久緗帙不無散佚,又轍相假假,則歸不歸都不可知”,“且年代稍遠,前書不無一二散佚者,新貯書亦漸富”,所載書目多數(shù)不見于司內(nèi)。因此萬歷壬寅(1602)年,行人司正徐圖乃據(jù)現(xiàn)有書籍,重刻書目,即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行人司重刻書目》,一般稱《行人司書目》。
《行人司書目》為行人司內(nèi)部流通書目,僅有書名和冊數(shù)。它獨特的地方在于:首先,行人司本身即為明代一個特殊機構(gòu),相關研究仍有空白。此機構(gòu)編寫的書目能更深挖掘行人司在明代的地位和性質(zhì)特點,揭示明代的政治特點;其次:它作為官府書目之一卻沒有采用自《隋書·經(jīng)籍志》以來開創(chuàng)的四部分類法,卻自創(chuàng)典部、經(jīng)部、史部、子部、文部、雜部六部分類法。這與由《文淵閣書目》開創(chuàng)的明代目錄學獨特風氣不無關系?!吨袊貢鴺恰吩谥v到明代官府藏書目錄及其意義時,總結(jié)道:“明代官府藏書目錄的史料價值大于目錄學理論方面的價值?!边@就決定了明代,尤其是明政府這種實用性和高效率機構(gòu)編制書目的用途與意義。而行人司書目也延續(xù)了明代公藏書目蘊藏的思想文化與藏書理念,因此它只作為一部機構(gòu)內(nèi)部專用的圖書檢索目錄存世;另外,《行人司書目》采用四言型一級類類序,簡練地體現(xiàn)行人司對古書分類的認識。六類小序各為四言三十二字的總括性論述。如雜部小序“雖曰小道,不廢可觀……農(nóng)醫(yī)方技,日用多端”,就揭示了雜部圖書脫離于傳統(tǒng)的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法而自稱一部,是由于明代此類圖書的應用日益廣泛,同時揭示了《行人司書目》的收錄也考慮到了當時人們的需求。行人司府衙設立在在西長安街朝方之西,從洪武十三年設置至萬歷年間,不過寥寥百年。且行人司僅為一個禮部末屬衙門,“衙門孤孑,……署中更無隸人可供役使者”,短暫時間以其微薄之力搜求千余種書,且編著兩部書目,不得不說成果是驚人的。
“昔我夫子稱:‘學優(yōu)仕,仕優(yōu)學?!詫W匪直童而習之,即服官不輟也?!边@是徐圖在序中對讀書和仕途關系的描述。徐圖是愛書之人,加上行人司前人有編書目的先例,加上年代久遠,“前書不無一二散佚者,新貯書漸富,時明宇徐公以薦史移視,篆謀與諸同寅共檢之,而屬不佞?!弊笏靖比魏氲腊显唬骸靶煜壬螘恳痪幐惰鳎w惟恐書之散佚也。”徐圖為了使本署的圖書能得以更好的保存和流傳。在徐圖所作序中也再三表達了他的意愿:“圖籍不備,真一大闕事也。”這正是他決心重刻行人司書目的緣由。
2 明行人司與《行人司書目》成書的關系
明洪武十三年設置行人司,以“職專捧節(jié)、奉使之事。凡頒行詔赦、冊封宗室、撫諭諸番、征聘賢才,與夫賞賜、慰問、賑濟、軍旅、祭祀,咸敘差焉?!痹O行人司的目的在于“特設行人以通使命往來”,可見行人司機構(gòu)的性質(zhì)是皇帝命令的上傳下達機構(gòu)。明初由孝廉任職,“自洪武二十七年以前,止以孝廉任使,后欲其通達國體,不辱君命,始專以進士除授?!睆拇嗣鞔腥怂臼怯杀姸喔呒壷R分子組成的,查閱明代史料,發(fā)現(xiàn)許多進士都出任行人??梢哉f行人司是能直接接近最高統(tǒng)治者的機構(gòu)。他們雖然品秩低微,“司正一人,正七品。左、右司副各一人,從七品。行人三十七人,正八品?!钡蛐腥藝鴥?nèi)國外出使時,皆代表皇帝,可以說是位卑權重,升遷較快。“因有非科甲不選,非王命不行之語,其貴之如此?!?/p>
以上種種原因表明了行人司并非單純是一個上傳下達的機構(gòu)。行人司內(nèi)的官員都由進士組成,本身都有豐富的文化知識。行人司雖然為皇帝的特派機構(gòu),但因職務特殊,有詔命則外出,無則留署中,公務并不繁忙,“迨還朝,益悠閑無職掌,得從容沉濡載籍,即東觀不過已?!币蝗洪e暇的年輕知識分子聚集在一起,必然要探討知識,交流學術。行人司內(nèi)部常舉辦詩會,講學會,讀律會等等,而書籍正是此時(下轉(zhuǎn)第175頁)(上接第164頁)的需要。所謂仕優(yōu)而學,《行人司書目》正是在這一需求下應運而生。
知識分子們在這一濃厚的讀書氛圍下,借助行人司內(nèi)豐厚藏書的力量,正是汲取知識,尋求仕途光明的時候。行人們的升遷之路如此之快,跟行人司的培養(yǎng)不無關系。接受了行人司文化氛圍洗禮的行人們,如嚴從簡“曩予備員行人,竊祿明時,每懷靡及,雖未嘗蒙疏域之遣,而不敢忘周咨之志。”嚴從簡身為行人時,雖從未出使過,但仍懷大志,結(jié)合同僚出行歸來的見聞,寫著了《疏域周知錄》。
《行人司書目》的成書不僅與行人們極高的知識水平相關,更與行人司內(nèi)部豐富的藏書密不可分?!笆故鸲嗖貢鶑膩砗??”在《行人司書目》的凡例中就規(guī)定,“署中每使竣還朝,必從四方購書二三種”。徐圖在其為《行人司書目》序中也提及,“于是署中著為令,凡乘使車事竣報命,無不購書數(shù)種為公贄,贄即留署中,”……“蓋歷幾時幾何人,異書畢集,儼然鄴架”,充實了行人司內(nèi)部藏書。陳繼儒《太平清話》亦謂:“行人司有例,其以事奉差復命者,納書數(shù)部于庫。秘閣而外,差可讀者,此耳。據(jù)此,則當為明代官署藏書之最富者?!薄短旄畯V記》在談到行人司藏書之多時,說到“故事,行人差回復命,即納書一部于司庫,掌印者查其書不佳與重見者,駁出另易。故京師公署行人司貯書最多,翰林院與行人司并列東西兩長安街,而翰林院文學之司內(nèi)無貯書,每科教習庶常,不過唐詩正聲、文章正宗而已。”賀燦然序中提及,“迨還朝,益悠閑無職掌,得從容沉濡載籍,即東觀不過已?!狈N種歷史文獻表明,即使作為國家文化中心的翰林院,其藏書規(guī)模都遠遠不及行人司。
而《行人司書目》的編排也恰恰體現(xiàn)了官藏書目的需要,即為行人們的仕途服務。明代是我國各封建朝代中皇權最為集中的一朝。作為明代的官員,更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熟知皇帝的詔令,和名臣的奏疏,并不僅是自身仕途的追求,更是在官場中得以自保的前提。另外,典部中在皇帝詔令后收錄的題目,如漕運、馬政、鐵司、司法、異國風俗等,與相關各府衙的官員職責相關的實用性書籍。只有業(yè)務熟練,才能在仕途得到晉升。這正是《行人司書目》出現(xiàn)的客觀需要。
課題項目:本文為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明代行人司與《行人司書目》研究”成果之一 (課題批準號:CXJJS1302)
參考文獻
[1] (明)徐圖等撰.行人司書目(明代書目題跋叢刊本)[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2] 任繼愈.中國藏書樓[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3] (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 (明)張廷玉等撰.明史 [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 (清)孫承澤.天府廣記[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6] (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3.
[7]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