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寫作—講評”是語文老師常用的作文教學模式,但這種做法卻難以有效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那么,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有什么好的策略幫助我們走出作文教學困境,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營造氛圍,激發(fā)興趣
“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有效進行教學的主要條件”。小學生在寫作文時總懷有一種“怕寫不好”的畏難情緒,怕寫出的東西不合要求,進而呈現(xiàn)無話可說的狀態(tài)。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活躍學生的寫作思維,就必須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愉悅的寫作心理環(huán)境。
1.營造氛圍,先說后寫。若論說話,學生一個比一個說得好,但寫到紙上,則不盡如人意,分析原因主要是學生沒有放開手腳,把作文程序化。為此,我們要滲透感情,采取多變的方法,讓學生先學會說,再把說轉(zhuǎn)化成寫。學生不僅要說,還要說得有效、有序、有感情、有藝術。為此,要抓住一切機會給學生搭建說的平臺,如學生的自我介紹、說說我的媽媽、一件有趣的事等。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的說話能力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yǎng)過程,對于某些不善言辭的學生來說,就要多給予鼓勵,讓他們張開嘴敢說。說得多了,寫到紙上則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加強積累,以量促質(zhì)?!白魑氖俏淖值暮侠矶逊e”,一篇有質(zhì)的作文是建立在大量積累的基礎上的。因此,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應注重孩子的語言積累,無論是好詞、好段、好篇,還是唐詩、宋詞,抑或是名言警句,當下的流行語,都是學生積累的內(nèi)容。教學中,一方面,重視課堂積累,讓學生準備一個摘抄本,把教材中的好詞、好句記錄下來,而對于那些好的段落,則要求讓他們背誦。另一方面,拓寬學生視野,每天摘抄部分課外語言,既可以是文學名著、報紙雜志語言,又可以是電視網(wǎng)絡語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些好像是習作的基石。久而久之,隨著“量”的積累,一定會促發(fā)學生寫作“質(zhì)”的變化。
3.挖掘教材趣味因子,誘發(fā)寫作動機。小學生情感單一,一件不經(jīng)意的事例,可能會觸動他們的情緒,讓他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作文也是一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一段精美表述、一個巧妙的設計,都有可能激發(fā)他們的寫作熱情。如講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名句時,我結(jié)合詩人當時的環(huán)境、配上樂曲,繪聲繪色地描述詩人數(shù)次錘煉“綠”字的故事。頓時,學生被感染了,他們以“綠”為題材,寫出一篇篇優(yōu)美的短文。
二、拓寬渠道,豐富內(nèi)容
小學生怕寫作文,主要是認為沒有東西可寫,不能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躍然紙上。因此,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寫作文的方法,還要開展各種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通過豐富學生的生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寫作內(nèi)容。
1.學會建設內(nèi)容。作文來自生活,為此我們可引導學生走出校門,尋找寫作的內(nèi)容。如帶領學生走上田間地頭,參觀農(nóng)業(yè)基地,訪問農(nóng)業(yè)大戶,考察生活區(qū)的居民生活需求,參加義務勞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積累真實生動而又豐富的寫作素材。
2.從生活中挖掘內(nèi)容。如我們可依托傳統(tǒng)節(jié)日賦予的特殊意義挖掘?qū)懽鲀?nèi)容。例如“三八”婦女節(jié),我們可以讓孩子圍繞自己的媽媽說一說、寫一寫,既是一次習作練習,又是一次難忘的節(jié)日經(jīng)歷;“重陽節(jié)”讓他們寫寫中國傳統(tǒng)的“尊老”美德;“教師節(jié)”,讓他們從內(nèi)心對老師產(chǎn)生“尊敬”;“端陽節(jié)”,則讓他們領悟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
3.多讀多聽記內(nèi)容。“書中自有黃金屋”,大量的課外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汲取營養(yǎng),拓寬知識層面,增強語言能力,豐富寫作素材。因此,我們可在班里定期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手抄小報展評、詩歌故事演講、時事新聞播報、熱點問題研討等活動,及時了解與反饋學生在積累素材和表達語言方面的情況。
三、加強訓練,培養(yǎng)能力
1.作文教學絕不是單純“寫”的能力,它是聽、說、讀、寫四種語文能力的綜合產(chǎn)品。我們不能把寫作作為單一的練習方式,從聽說讀寫入手,全方位地訓練。為此,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注意聽、說、讀的練習,為最后的寫打好基礎。
2.把單純的語言表達訓練為觀察、思維訓練并重的同步訓練。如在教學生寫《我的課間活動》時,可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展開思維活動:學校組織過什么活動呢?你最喜歡哪一項?為什么?這樣就會使學生覺得有東西好寫,而且值得寫,也知道怎樣寫。
3.多練筆。要寫好作文重在積累。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平時的作文練習,日記是一種很重要的形式。日記要求篇幅不長,都記錄學生內(nèi)心中最關心的話題或者秘密。不要在內(nèi)容上對學生的日記內(nèi)容有苛刻的要求,只要他們寫,愿意寫就已經(jīng)達到提高習作能力的目的。
4.豐富手段。作文寫作是多渠道的,因此我們要豐富寫作的手段,多角度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如可借助多媒體影像,制作一些圖片、漫畫,讓學生觀察,可寫說明文字;組織學生觀看一些愛國主義題材的影片,寫觀后感、影評;也可播放一些適合學生的MTV,讓學生即興創(chuàng)作,想象成文。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對于習作內(nèi)容有更直觀的感受。
四、重視評改提高水平
1.在修改上要堅持自主性。小學生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采取自評—互評—集體評改的方式,讓學生明晰作文的成功和不足之處,實實在在地修正自己,不斷提高作文水平。
2.在批改上要堅持激勵性。要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增強學生寫作的自信心為準則,以賞析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勞動成果,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對學生的評價要因人而異:對優(yōu)等生要嚴格要求,好中求新,好中求異;對中下等生要放低要求,以鼓勵為主。對學生中出現(xiàn)的佳作或進步較大學生的文章,給予肯定與贊賞,通過記分、加星、點評等方式予以表揚。
3.增加面批作文的機會。心理學家認為:“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成功的努力。”教師的評語學生未必會認真閱讀,而教師的面批跟學生直接對話,中肯到位的點評,學生會情不自禁地回應,甚至會露出滿意的笑容,懂得什么是“柳暗花明”,在教師的指導下,提高寫作水平。
總之,習作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實際教學中切不可操之過急,也不可拔苗助長。只要我們引導學生堅持積累,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素材,聽說讀寫全方位培養(yǎng)練習,學生的作文不再是一個難言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