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科學教師要積極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探究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做學生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讓他們主動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他們將來成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 小學科學教學 提問 實驗 教學設計
科學課是從小學三年級起就開設的一門學科,是一門教會充滿好奇心、求知欲極高的孩子怎樣認識事物、認識世界,影響孩子一生的學科?!缎W科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學習科學的過程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茖W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給予充分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
一、組織好課堂教學
教師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全體學生,并且注意信息的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他們在課堂上保持相對穩(wěn)定。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學習心境,創(chuàng)造輕松的課堂氣氛。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簡潔明了,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講課與實驗相結合,使每個學生都能自己動手完成實驗,布置好課后作業(yè),作業(yè)不要求多,但要抓住重點,不一定是書面作業(yè),可以讓學生回家自己設計某個實驗。
二、選擇好提問的角度
課堂提問的角度不同,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效果就有很大的差別。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從不同的角度,力求新穎,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的注意,喚醒他們的參與意識。例如:在“水的三態(tài)變化”這部分教學中,關于蒸發(fā)的概念,我并沒有直接教給學生生硬的概念,而是讓學生把水和酒精分別涂在手背上,讓學生親自感受蒸發(fā)的過程。這樣,學生對蒸發(fā)就有了感性認識。然后我讓學生描述自己感受到了什么。通過描述,學生對蒸發(fā)有了理性的了解。這時我問同學們:你們能總結一下什么是蒸發(fā)嗎?這樣的問題使學生開動腦筋,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比死記老師總結的概念效果要好得多。
三、正確引導學生做好實驗
(一)實驗前的指導是保證一節(jié)課成功的前提。教師要檢查好學生的預習情況,說明實驗要點。在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多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二)實驗過程中要適當引導。教師在實驗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引導學生注意操作順序,觀察產生的現(xiàn)象,記錄產生的數(shù)據(jù),從而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以便調控實驗進程。對個別遇到困難的同學,要及時指導。如果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對某一問題都感到困難,要及時對問題進行補充說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挫折和失誤,這些挫折和失誤可能會打擊他們參與探究的積極性。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誤,面對這些挫折和失誤,要積極地鼓勵和引導學生,鼓勵他們,失敗是成功之母,要敢于嘗試,不怕失敗,讓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四、教學設計的優(yōu)化
作為一門新興的課程,小學科學充滿趣味性、生活性和活動性。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設計,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保證小學科學課堂組織有序進行。教學目標的優(yōu)化: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如果課堂沒有控制好,教學組織將陷入無序狀態(tài),小學科學教學的目標要做到可操作性和全面性,既包括知識性目標,又包括非知識共有目標。教學流程的優(yōu)化:科學課最大的特點就是直觀性和生活性,在教學內容的展示上,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圖片、視頻、實物教具等展示。例如,“月相變化”一課中,可以找到一些關于月相變化的圖片、3D動畫片等播放給學生觀看,加深印象。“課堂來源于生活”,教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課堂更貼近生活,開展科學探究時更要注意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五、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業(yè)務水平
積極參與聽課、評課等教研組活動,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采眾長,補己之短,提高教學水平。學習新課程標準和相關理論,將學到的理論應用到教學實踐之中,做到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認真?zhèn)湔n、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yè)、講評作業(yè),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fā)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六、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確定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科學教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更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開發(fā)智能。小學科學教材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小學科學教學的基本模式:觀察―實驗―問題―討論。沒有實驗,就無法講述科學,做不好實驗,就難以完成科學教學的任務。所以要求教師不僅要完成教學任務,還要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中的實驗。教師應該從思想上認識到實驗教學的重要性,把實驗教學擺到重要的位置上,絕對不能有認為做實驗不如講實驗,只要背下實驗方法步驟就能考高分、取得好成績的錯誤思想。
小學科學教育肩負著極其重要的責任,它是課程改革的主要方面。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自己去實驗、自己去觀察、自己去體驗、自己去討論、自己通過探究得出結論,不但要讓學生獲取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親身經歷發(fā)現(xiàn)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索大自然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