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情感是人類經(jīng)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言中,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建立在人體感知基礎上的隱喻表達的。為了幫助人們進一步了解情感隱喻的實質(zhì),本文以味覺形容詞的隱喻表達為研究對象,對英漢兩種日常語言中的有關味覺形容詞的情感隱喻認知在共性和個性差異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的對比分析。
關鍵詞: 味覺詞 情感隱喻 認知對比
一、引言
情感,作為人類經(jīng)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體經(jīng)驗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通過對情感隱喻的觀察和參考相關的隱喻理論,我們發(fā)現(xiàn)英漢語都遵循著同樣的概念隱喻。本文從英漢味覺詞語“酸甜苦辣”這些具體的味覺詞語入手,分別映射到對應的抽象情感域,即對表示“憤怒”、“喜悅”、“傷心”和“痛苦”的隱喻進行對比分析。
二、英漢基本味覺形容詞
基本的味覺形容詞包括甜(sweet)、酸(sour)、苦(bitter)、辣(peppery)。本文著重就英漢語的四種基本味覺形容詞的隱喻進行比較,旨在探討英漢語基本味覺形容詞隱喻的異同。
三、英漢語基本味覺形容詞的對比
(一)Sweet和甜
1.甜味——感覺域。
(1)Her sweet voice chimed in beautifully with the echo of the music.
(2)sweet dream/sweet smile.
2.甜味——心理感受(好的方面)。
(3)It was sweet of you to do so.
(4)Life is not always sweet.
(5)甜蜜的回憶。
3.Sweet映射令人愉悅的性格特征。
(6)“If I have a girl,I hope that she will be as sweet as you”,her aunt whispered.
(7)A sweet-tempered girl.
4.Sweet——天真的、不切實際的想法。
(8)Young men with sweet illusions will meet with setbacks.
5.漢語甜味——安穩(wěn)、舒適的生理感覺。
(9)這孩子睡得可真甜。
6.甜味——利益、好處。
(10)他嘗到了做生意的甜頭。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英漢語味覺形容詞的甜都有到心理域、視覺域、聽覺域、嗅覺域的映射。但sweet可以映射到性格域和思想域,漢語“甜”沒有對應的隱喻義。漢語“甜”隱喻好處利益;睡得舒適,英語中找不到相似的隱喻義,而是用benefits;a sound sleep等分別表達該意義。
(二)酸和sour
由于漢英語言所在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的不同,即使有相同或相似的酸味覺感知條件,“酸”味覺概念各自的隱喻意義除表現(xiàn)出共性外,還會呈現(xiàn)出個性的差別。
1.“酸”味覺隱喻投射的共性分析。
酸——嫉妒心理。
“酸”本意是指當人們嘗到或聞到像醋的味道或者氣味時的器官感受,當人類有嫉妒心理時,會產(chǎn)生類似的感覺,正因為這一相似性,漢英中都有以“酸”來喻指嫉妒心理的表達。
(1)Do you have sour grapes because black women have a tougher time of it?
(2)You look as sour as a vinegar jug.
Sour grapes(酸葡萄)源出《伊索寓言》,喻指由于得不到而加以貶低的東西。漢英中都以酸味覺喻嫉妒之心,這并非純粹出于偶然,正因為人類對酸味覺的感知和人類心理產(chǎn)生嫉妒之意時的感知有著相似性,才在漢英中具備這一共性。值得注意的是,酸味覺在英語中常用“sour grapes”(酸葡萄)表嫉妒之意,而相對來說,漢語中的“吃醋”、“醋意”、“醋壇子”等均表示嫉妒心理。
2.“酸”味覺隱喻的個性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酸”在漢英兩種語言中存在相同的隱喻投射,這是由于兩個民族共同的身體體驗,而把這一共同概念特征投射到了相同或相似的概念域。不同民族由于所在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形成的社會文化不同,因此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個性,產(chǎn)生了各具特色的隱喻投射。
①漢語中“酸”特有的情感隱喻投射。
酸——傷心、悲苦、難過。
由于漢語構詞的特點,酸常與其他詞搭配一起使用,如用“辛酸”、“心酸”、“酸楚”、“酸苦”等表達傷心、悲苦的心理,英語中sour不能對應此意,只能用“bitter”,“poignant”等表達此意。
(3)在這塊到處充滿藝術氣息的“綠草地”上,等待我的竟是那么多的辛酸、屈辱和無奈。
(4)“大家都不容易”,其實是挺幽默的一句話,可我聽了不知怎么鼻子一酸。
中華民族是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自然災害和社會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漢語中以“酸”喻人內(nèi)心酸楚傷痛的表達不勝枚舉,這是中國特定歷史文化中產(chǎn)生的個性映射。
②英語中“酸”味覺特有的隱喻投射。
A.酸——天氣陰冷,人的心情陰郁。
(5)After the demise of King Hussein,relationship between Jordan and Israel has turned sour day after day.
(6)Some analysts say that the sour mood could pass,particularly as Mr Hu plans to visit the US this summer.
英語中用“sour”表示天氣陰冷,常見的表達有“sour weather”,“a sour day”等,這些表達是英語中獨有的,這是由于英國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夏季之外,其他季節(jié)都時常下雨,天氣陰冷,因此英國人對陰冷的天氣感觸頗深,逐漸在英語中形成了用酸味覺比喻天氣陰冷。
B.酸——令人不愉快的事物。
(7)She made a sour face in his direction.她沖他陰沉著臉。
(8)A case of sour grapes from a laggard?這是落后者的酸葡萄心理嗎?
英語中,“酸”味覺大多是不愉快的(unpleasant)聯(lián)想,且拓展到了包括形容詞、動詞、名詞在內(nèi)的各個詞類。值得一提的是,“酸”味覺在英漢語言投射中,即使投射到了相同的域,其隱喻意義也并不一定相同,如sour words并不能對應漢語中“酸溜溜的話”,而是指“令人不愉快的話”,這在漢英兩種語言的互譯過程需要注意。
通過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酸味在口腔中所產(chǎn)生的味覺感受往往是令人不愉快的,兩者的隱喻映射都是消極的。從總體上看,漢英兩種語言中“酸”味覺的隱喻意義都具有“讓人不愉快”之意。
(三)Bitter和苦
英語bitter和漢語“苦”的味覺感受均映射到消極的表情域、苦難域、情感域。
1.Bitter——激烈的;猛烈的;充滿敵意的。
(1)Bitter legal disputes can ensue if pets are involved.
(2)a bitterly fought football match.激烈的足球賽。
2.令人難以忍受的環(huán)境、苦難。
(3)He is 41 and divorced,with several bitter relationships behind him.
(4)He would often romance about her bitter experiences.
苦味給予人痛苦、悲傷的聯(lián)想,人們常用苦來表達不幸、挫折等消極意義,因此苦在英漢語中的隱喻映射都是消極的。中國人處在逆境中有其積極向上的一面,如有苦盡甘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表達。
(四)Peppery和辣
(1)A sharp-eyed,peppery Englishman.一個有洞察力、脾氣暴躁的英國男人。
(2)作者描繪了三個不同類型的資產(chǎn)者,他們無一不是心狠手辣、唯利是圖,靠著對勞動者殘酷剝削而發(fā)跡的。
(3)如《皇帝的新裝》,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丑態(tài)。
基于辣味刺激產(chǎn)生的火熱之感,辣味可投射到熱情的態(tài)度域,英語中卻沒有相似的映射。如:My boss is a bit peppery.我的老板有點容易動怒。英語peppery映射到情緒域,形容心情煩躁不安。
四、結語
通過對比分析,本文揭示了漢英兩種語言中味覺詞語的情感隱喻投射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個性,還說明了“以身喻心”具有跨語言性質(zhì)的特點。自然界諸多相同的物理特征和人類共同的生理特性與情感體驗決定了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人們在表達情感這一抽象概念時產(chǎn)生不容忽視的共性。英漢兩種語言中大量相同或相似的情感隱喻的存在正說明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
[1]Lakof,G.Johnson,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Sweetser,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Cam 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本[K].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
[5]王文斌.隱喻的認知構建與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