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的記敘文寫作,要求寫人要有個性,寫事要有波瀾,寫景要有特征。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是中學生寫作的難點,原因在于沒有機械的寫景?!耙磺芯罢Z皆情語”,故因情繪景、以景言情是景物描寫的關鍵。同一景物,因人的情感不同,景物表現于筆下的形象也就不同。同一個“秋”,有頌之者,有悲之者,亦有寄澹泊寧靜于斯者,這種種情感流露于筆下景中,同一景物表現特色就不一樣了。因此,做到景與情的和諧,是學生寫作訓練的難點,也是指導學生寫作的關鍵點。在一些學生的筆下,同是一片秋葉,立意寫其化作沃土、延續(xù)生命,卻花氣力去描繪它的衰老傷殘;立意寫“不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卻有秋山紅葉的壯麗描繪,以致抒情與寫景成了兩張皮。因此,“抓住景物的特征”,必須切實服從情感表達的需要。我借助學生最熟知的李白的《靜夜思》,緊扣詩句中情景交融的結合點進行教學,學生深受啟發(fā)。
這首詩短短二十個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痹娭忻鑼懙闹饕拔锸窃铝痢T铝潦菍W生最熟悉的景物之一,我先引導學生明確:月亮也是各種情感都可以承載的景物?!懊髟滤砷g照,清泉石上流”,表達的是閑適的意趣;“楊柳岸,曉風殘月”,表達的是離別的凄婉;“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表達的是落魄的無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表達的是豪放與瀟灑;“月光如水水如天,又是中秋弄管弦”,表達的是團聚的歡樂;“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表達的是胸襟的坦蕩;“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表達的是興亡的慨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表達的則是孤傲的自慰……《靜夜思》中的月亮又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什么情思呢?
我首先問學生:這首詩中的關鍵詞是什么?學生回答是“思”,我停住了。我說小學時,老師會告訴你這首詩是游子思念故鄉(xiāng)的,但中學生要欣賞領悟的就不僅如此了,甚至大學中文系學生都可用對這首詩的解析寫畢業(yè)論文。學生思考議論了一會兒,終于有的學生說應該是“霜”,我認為這才抓住了要害,即抓住了本詩中情與景的交匯點。
這里的景物是深夜照到床前的月光?!坝巫酉嗨紲I,夜深人靜時”。月光投射到特殊的地點:床前。白天的辛勞奔波中,離愁別緒或許淡化一些,而夜深時獨臨床邊,面對一輪淡淡的圓月和一人獨臥的空床,此時此刻,思念故鄉(xiāng)家人的孤獨凄寒之情尤為強烈。自然而然,朦朧的月光就幻化成了乳白色的清霜。從色彩上看,以霜景論月光,貼近自然,視覺上都差不多。然而細細一體味,撼動人心的則是霜的一股寒氣撲面而來,對讀者進行著強有力的滲透,使人頓生清冷孤寂之感。這里的“霜”,是所見,更是所感,是內心的感受而不是身上的感覺,所以用了個“疑”字。它是,又不是;不是,又是,證明情已因景而激發(fā)。這里是寫景還是抒情?都是。從這里看景,才看出景物的特點,從這里抒情,才理解“思”的程度??梢娙姷年P鍵詞就是“霜”——情與景的結合點。
寫景抒情的文章,就必須先明確這個結合點,再圍繞它進行生發(fā)。因此,要求學生把握兩點:
1.以景為托,用心捕捉景物的特色?!坝眯摹?,則是帶情感之心,“特色”則是景物最能表達情感的一面。即選好觀察景物的角度。
2.把外在景物的描寫與內在情感的抒發(fā)相融合,飽含深情地寫景,繪聲繪色地抒情,使二者有機交融。
參考文獻:
張磊磊.“前見”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J].現代語文,2007(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