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對課改所有的思考都聚焦在真實而高效的課堂上。什么是新課改理念下的一節(jié)好課成為教師頭腦中不斷追問的主題。
關鍵詞:主體;主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今年上半年,我校與某市一中進行了一次“同課異構(gòu)”活動,授課的內(nèi)容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本框內(nèi)容比較簡單,知識目標較少,重點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
一、如何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系
在實際教學中,要明確教師“主導”的地位,我們只有弄清了“主導”,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教師為主導,重在“導”。究竟導什么呢?下面就“導”字提出幾點粗淺的看法。
1.夯實“導”的基礎做到一個“硬”字。提高教師綜合素質(zhì)和教學能力,要有過硬的工夫。要掌握課程標準,理清教材的知識體系,鉆透教材,吃透知識點,把握其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和教學重點、難點,熟悉習題的類型和練習后應達到的目的,知道易錯易混的知識點。這些教師做到了心中有數(shù),在課堂中就能準確地駕馭知識點的教學。
2.課堂預設,“導”的關鍵是“趣”字。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才是高效課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人欲罷不能的課,實現(xiàn)高效就要讓人有興趣。因此,課堂情境的預設要靠老師精彩地“導”出來。提高教師預設情境的能力很關鍵,要盡量通過事例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有興趣了,學習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如何處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關系
探究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學習的核心,而且我們最終面對的是高考,而高考是要求獨立思考的,不可能合作探究,因此,探究的最終目的是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動不動就問就討論,合作過多會妨礙獨立思考能力并養(yǎng)成依賴習慣,而且會使學生對自己小組討論的內(nèi)容十分了解,但對其他小組負責的內(nèi)容掌握得很差。很多時候,學生之間的討論只能停留在表面,不可能像老師一樣上升到理論層面,舉一反三完全沒有辦法做到。
面對可能會有的浮躁和急躁,讓我們靜下心來。前行的事業(yè)需要科學的理性精神,更需要飽含激情的理想,讓我們共同努力,共同期待今后的精彩。
參考文獻:
邵紅軍.教育評價是制約數(shù)學教學改革的瓶頸問題[J].成才之路雜志,201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