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要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特別是學生的讀寫能力和美學素養(yǎng),這是語文課的基本要求。因此做好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積極探索高中語文教學新方法,需要切實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遵循大綱教學標準,落實大綱教學內容
語文教學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語文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等技能方面有一個全面的提高與發(fā)展,尤其在基礎學習階段更是這樣。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自身先要有過硬素質,作為教師要切實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特別是對語文教學的內涵問題的思考。要深刻地認識到語文教學至少涵蓋兩個方面。首先是工具性,這個性質容易接受,因為語文是我們的母語,如果不能好好地領會語言,則會影響到方方面面的環(huán)節(jié)。其次就是人文性,即美學性質,語文教學實際上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美學鑒賞能力,提升他們內在素質和情操。
高中語文教育是初中語文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發(fā)展,這兩個階段的大綱銜接更為密切。例如,在談到現(xiàn)代文閱讀時提出:“高中階段,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現(xiàn)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說話能力?!眴尉透咧行麓缶V的能力訓練項目相比較,既可看到初、高中的銜接,又可看出高中“高層次”的新內容。如閱讀方面,初中要求“感知”內容,高中要求“把握”內容。初中沒有“評價”的能力要求,高中則訓練“評價課文內容和寫法”。文學教學,初中是“初步欣賞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寫”,高中是“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技巧”,增加了新內容, 提高了能力級別。
二、深入了解學生語文學習的現(xiàn)狀,有的放矢
學生升入高中學習階段,其語文水平也有一個飛躍。其語文素質的高低,學習方法的優(yōu)劣異同在相對集中的單元教學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一開始就應先摸透整個施教對象聽說讀寫等方面的底子,找到施教的最大切合點,把施教水平放在大多數(shù)同學都容易接受的程度上。學生在思想上也應該有所調整,從初中學習階段上升到高中階段學習,思想上應充分的準備適應教學方式方法的變化。相對學生而言,教師環(huán)境一般也都要發(fā)生變化,包括教師的教學方法、用語、知識素養(yǎng)、施教能力等。越往高級階段,對學生和老師語文的知識和技能要求程度則越高。
從初中過渡到高中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已增強,自學能力和自己特有的學習方法基本形成,對兩階段語文學習的知識銜接相對把握較好,學生成績一般不會有大的波動或下滑。因為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都是將語文學科列為重點,學生思想上較為重視。初中與高中階段語文學習的銜接,則對學生以后學業(yè)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提升遷移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是語文教學成功的關鍵。由于語文考試的功利性影響,許多教師把語文課教成考試訓練課,拋棄了語文的人文性的特征。初中以及后來更高層次的語文教學方法相對少變,成人味日益濃厚,直觀教具用得少。語文教學如果還是教者“滿堂灌”,事無巨細,大包大攬,唯恐疏漏,不相信學生越來越具備了獨立分析的知識儲備和心理基礎這樣一個事實,那么學生往往會感到枯燥乏味,直接影響到語文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語文教學實際上非常廣博,因此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倡導自主學習,改變過去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讓他們對知識充滿渴望,在愉悅中學習,認識到語文學習的魅力所在.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感受到一種美學的關懷,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只有挖掘學生的自學潛能,提升他們學習的濃厚興趣,才能真正達到我們的教學效果和教學目的,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另外,初中階段更重要的一點是,語文教師要把好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效果。要相信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能憑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一些學習上的疑問,取得多方面的成功。高中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語文的成熟時期,教師更應該注意講究相應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其自學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多地讓學生參與到重大問題的解決中。高中生隨著生理、心理的逐漸成熟,比較喜歡思考問題,不再停留于表面,認識問題相對比較深刻一些。高中階段教師要有意識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因此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將所授的知識進行歸類總結,把知識系統(tǒng)化,讓學生不斷從大量的零碎的知識中發(fā)現(xiàn)、總結形成規(guī)律性的認識和理解,日積月累,培養(yǎng)知識遷移能力。
四、加強師生平等交流,心靈相觸
在初中語文新課標實踐中,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是老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交互對話,教師轉換了角色,師生關系就融洽了。而高中語文教師由于高考的知識深度與難度,在教學中往往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很不容易接受,會變得十分恐懼。在這種心理陰影上,學生心里感到焦慮,而老師又無法理解,造成師生關系微妙,學生認為教師難接近,教師認為學生知識面狹窄。因此,教師應當主動放下身架,把自己當成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平等相處,和他們經常進行思想交流和溝通,找到學生的焦慮點和需求點,當好他們的知己,就會像魏巍筆下的蔡蕓芝先生與學生的那種心靈相融,贏得學生的喜愛和尊重。
在語文教學中設計的問題既要清晰,又要能針對學生實際,把簡單問題和較復雜的問題分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讓學生找回自信,教師多鼓勵,盡量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學生自信心就會在教學雙方的積極心態(tài)上培養(yǎng)出來,就可能具備取得長足進步的心理基礎。
綜上所述,語文教育的實踐,即語文的教與學必須是一個銜接知識體系的過程。包括落實教學大綱、傳授課本知識、引導學生學習和教師因材施教等內容,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建立其自信心。為此,高中語文教師有責任幫助同學們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建立符合高中學習規(guī)律的有效學習機制,以幫助學生適應高中階段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