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往往忽視了朗讀的重要性,一篇文情并茂﹑膾炙人口的名篇,常常被細致入微的分析肢解得七零八落。
隨著課改的深入,朗讀得到了加強,但還是有些語文教師將其置于無足輕重的地位:講課時間有余,朗讀來湊足;示范課中用朗讀來點綴;起承轉(zhuǎn)合以朗讀來銜接。在語文的大家庭里,詩歌﹑散文與朗讀還有點“沾親帶故”,而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等則是八竿子也夠不著的“遠親”。由此,重分析輕朗讀仍然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流。其實,朗讀并不只是為了默寫,理解課文內(nèi)容也并非僅有分析講解這一條途徑,進行反復朗讀更有助于學生品味名篇佳作,更能興趣盎然地走進語文世界。因為朗讀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是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的過程,聲是把訴諸視覺的文學語言轉(zhuǎn)化訴諸聽覺的聲音語言的活動。課標也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各個階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誠然,讓朗讀滲透語文課堂,課文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一﹑精講多讀意自見
古代的學生,誦讀之聲不絕于耳,古代的讀書人,自從上學開始就日誦不輟,以至于“手肘或胝,口舌生瘡”,可見,“讀”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的精華?!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這正是古人對讀書的作用的經(jīng)典概括和詮釋。全身心投入的朗讀,不僅可使學生“入口成章”,還可以代替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感悟文章深刻的意蘊。
二﹑優(yōu)化語感誦讀出
漢語是世界最美的語言,漢語那種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感,和諧愉悅的韻律感,還有詞匯美﹑句式美等無不可以在反復朗讀中體現(xiàn)出來??梢?,語文教學要抓語感,語感訓練則應抓朗讀,朗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必由之路。教師帶領(lǐng)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應運用貼近文章情感的語言﹑語調(diào)﹑語速,真實準確的再現(xiàn)文章的情感,或飽含深情或抑揚頓挫;或激越昂揚﹑柔和親切;或纏綿悱惻,凄清婉約……讓學生在出之于口,聞之于耳,感之于心的過程中,與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在愉悅的朗讀體驗中品味出文章高深的內(nèi)涵。
三﹑聯(lián)想積累讀作橋
編入中學階段的課文,大多文情并茂,不少還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要引導學生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完成由“聯(lián)想”到“積累”的過度,而朗讀可以說是溝通兩者的橋梁:讀著“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又怎能不想起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蓖撬蛣e詩,低吟淺唱著“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自然會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當知音。也會洗凈惆悵,激昂高歌“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弊x到《雨霖鈴》婉約派之名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寫到了“酒”“楊柳”“曉風”“殘月”四種意象。我就是通過讓學生聯(lián)想回憶學過的有關(guān)這些意象的詩句來理解它的深刻內(nèi)涵。
四﹑妙筆生花讀為橋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薄皠谟谧x書,逸于作文”這都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經(jīng)驗之談。許多成就赫赫的文學巨人,無不得益于他們青少年時期的大量閱讀。例如巴金說他背會了二百篇古文就開始寫作了;據(jù)說矛盾能背誦長篇巨著《紅樓夢》;作家趙樹理也曾說“寫起文章來要像走路一樣順當,我認為這和我小時候坐在板凳上哇啦哇啦的讀書有關(guān)系?!庇纱丝梢姡雽懗龊玫淖魑?,青少年時期的誦讀是多么的重要。反復朗讀,放飛聯(lián)想和想象,可令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妙筆生花。例如當我們讀著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時,頭腦中展現(xiàn)的豈止是一幅充滿蒼涼氣氛的“暮秋羈旅圖”?將朗讀攝取的儲存在腦子里的記憶表象加以創(chuàng)造,皆可以成為我們作文的素材。且看在以“獲取”為話題的考場作文中,有考生別出心裁的選材構(gòu)思:枯藤+老樹+昏鴉=優(yōu)質(zhì)木材——人類為了獲取優(yōu)質(zhì)木材,亂砍濫伐,讓動物失去了家園;小橋+流水+人家=日用品——人們?yōu)榱双@取日常用品而在小橋旁邊建起了工廠,廢渣廢水排放進河道,水污染日益嚴重;古道+西風+瘦馬=餐桌上的美食——人們?yōu)榱瞬妥郎系拿朗?,不惜破壞綠色的草原,導致土地荒漠化,肥美的水草,只能成為在沙漠上踽踽獨行的瘦馬的美好回憶;夕陽下,西風中,一位老人立在瘦馬旁,肝腸寸斷,流下了懺悔的淚水……試想,如果沒有對原詩歌深刻的感悟,甚至連背誦也說不上,在考場上能有想象如此豐富﹑立意如此高遠的精美詩 文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可不是嗎?假如宋代詞人秦觀沒有誦讀過隋煬帝楊廣的“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他怎么會活化出“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王勃熟讀了庾信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才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梢姡覀兪熳x前人的文章,不但能向前人借詞借句,還能借氣借勢,經(jīng)過創(chuàng)造,翻出新意,在“用兵一時”之際“神思勃發(fā)”,名詩佳句“汩汩然來也”。
綜上所看,語文課堂不應陷入分析講解的誤區(qū),讓朗讀滲透其中是大有裨益的。徐世英先生說“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文外;講解是推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xiàn);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活的,如同賦給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這對講解和朗讀的理解是多么得獨到而深刻??!愿我們的語文課堂常常有瑯瑯書聲縈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