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的描繪,凝練生動的優(yōu)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體驗到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育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下面,本人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一些看法。
一、分析對比,體會形象美
教師們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課文,才能打好審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誘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中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的強烈對比,在不斷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少年閏土》這篇課文,魯迅筆下的“知道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少年閏土與“素不知道這一切”少爺公子的兩種形象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握住少年閏土“知道海邊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少爺們“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四腳的天空”進行比較,學生便會發(fā)現(xiàn)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知識豐富的農(nóng)村少年,而少爺們只不過一群孤陋寡聞、鼠目寸光的紈绔子弟。通過強烈的形象對比,在學生的心目中,一個健康活潑、聰明能干、知識豐富的農(nóng)村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諸如此類的優(yōu)秀形象還有許多,有偉人,有貧民,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古代的,有現(xiàn)代的,美麗紛呈,各具特色。而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過對立的兩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因此,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心、客觀與主觀、形象與本質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合理想象,拓展意境美
因為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小學生,他們畢竟受教育知識面和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美的鑒賞力不高。教師除了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外,還得教給他們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師在教學實際中,要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情景讓學生展開想象,根據(jù)事物的發(fā)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象,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畫面前,讓學生面對畫面,邊聽音樂邊展開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廬山,瀑布從天而降……一幅氣勢磅礴,引人入勝的大自然畫卷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這樣,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祖國山河無比壯觀,從而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認真推敲,欣賞語言美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用詞精煉傳神,散文句式優(yōu)美多樣,記敘文對話富有個性,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傳神的詞語。通常而言,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其精妙之處就在于既形象又蘊含豐富的內容。課文《鳥的天堂》中作者寫道:“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段話寫得十分生動,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別傳神,它描繪了樹葉一片挨著一片,層層疊疊的情景,“明亮”一詞形象地寫出樹葉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澤,“顫動”一詞把靜態(tài)的樹葉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些詞語我們如不引導學生認識琢磨,就很難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美感。
2.欣賞優(yōu)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學語文教科書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yōu)美的句式來表現(xiàn)。如《桂林山水》這一課,作者不僅用詞十分傳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講究,在寫出“山”和“水”的特點這兩段中,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工整的排比,朗朗上口的語感,把水“靜、清、綠”和山“奇、秀、險”的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
3.琢磨富有個性的對話。人物對話是刻畫人物形象和特點的一種方法,在引導學生琢磨人物對話時思考,為什么這句話他(她)講合適,別人講就不合適。從而體會出人物性格特點乃至思想品質之美感。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有這樣一句話:“四周圍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訴我鼻子碰扁的原因)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話,既表現(xiàn)了魯迅處境的惡劣,又暗示了他藐視反動勢力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琢磨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反復誦讀,體驗情感美
在誦讀教學中體驗情感美是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能力,并且有機地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樣讀課文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讀。教師的范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發(fā)學生升華情感,使學生→老師→作者之間產(chǎn)生情感共鳴。同時,通過范讀,學生也會模仿教師的一些朗讀技巧,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二是自讀。聽了范讀后,學生模仿自讀,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們進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讀。對一些特殊的、說明問題有承接性和層次性的句、段,通過引讀,能直接抒發(fā)作者與讀者的審美情感。四是議讀。通過評議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怎樣誦讀更能體驗文章的情感。
如《再見了,親人》一課,文本中所刻畫的場景、人物都充滿激情,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去深刻體味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結的。大娘、大嫂、小金花、志愿軍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無一不是真、善、美的化身,文中所包蘊的揚善棄惡的情感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形象。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只要充分利用文本特點,不斷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知識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就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