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軍人,阿里爾·沙龍的辦公桌后面一直擺有音響,他用來聽小提琴奏鳴曲。這種矛盾在他和他的職業(yè)生涯中比比皆是。有人稱他為“貝魯特屠夫”,因為他1982年把以色列拖進了一場與黎巴嫩的戰(zhàn)爭。更多人則認為是他是1973年贖罪日戰(zhàn)爭的英雄,領導軍隊穿過蘇伊士運河,使以色列免于敗給埃及的危難。他總能表現(xiàn)出一種殘忍的強大。但他也是個有教養(yǎng)的人,很少錯過音樂會,而且在有女士走進房間時,他總會起立以示禮貌。
1948年戰(zhàn)爭中他是一位下級軍官,把巴勒斯坦人趕出他們的村子,推平他們的房屋。他職業(yè)生涯的一大部分就是跟巴勒斯坦領袖亞西爾·阿拉法特為敵。1960年代時他們在約旦河谷對戰(zhàn),后來又在黎巴嫩。2002年到2004年間,他把阿拉法特圍困在了后者拉馬拉的居所,迫使他出國并在國外離世。他曾是軍隊指揮官、住房部長和總理,還曾是右翼利庫德集團的領袖。他曾鼓勵過猶太人開拓定居點。
但是,同一個人也曾在巴勒斯坦起義的前夜上電視宣稱“巴勒斯坦人的生活很艱難”。2005年,作為他政客生涯的最后一幕,他把軍隊開進加沙,驅(qū)走了當?shù)氐莫q太定居者。結(jié)果,在他上臺時曾對他恨之入骨的以色列左翼,在他去世時卻難免落淚。
沙龍1928年生于巴勒斯坦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4歲時加入猶太復國主義民兵組織“加德納”,致力于驅(qū)逐巴勒斯坦難民的事業(yè)。最終,他開始指揮101特種部隊,對抗巴勒斯坦的游擊隊。他曾率領該部隊在凱比亞村莊中屠殺婦女和兒童。他的上級盡力讓他接受灌輸,但他經(jīng)常不服從命令。
他在貝金總理的內(nèi)閣中擔任農(nóng)業(yè)部長和國防部長期間,也是同樣地難以掌控。他拒絕參加和埃及簽訂和平協(xié)議的儀式,強烈反對協(xié)議中承諾的巴勒斯坦自治,并通過在巴勒斯坦居住區(qū)安置猶太定居點的做法使分治難以實現(xiàn)?!拔覀儾蛔ダ蔚囊磺卸紩兂伤麄兊?。”他這樣對追隨者說。
而且,他正確地判斷出,把埃及逐出中東的軍事平衡可以使他放松手腳做更多的事情。兩年后他包圍了貝魯特,當獲他支持當選的杰瑪耶勒遇害時,后者的民兵在巴勒斯坦難民營里大開殺戒,導致成百上千人死亡。沙龍被認為對此負有責任,盡管“不懷惡意”。
他因此失去了部長的職位,但后來他又回來了。2001年,他終于成為了總理,也只有在此時他才感到安全。他鎮(zhèn)壓了第二次巴勒斯坦起義,但隨后卻轉(zhuǎn)手對付他自己的選民。2005年,他把9000猶太定居者趕出了加沙。
盡管過去8年里,沙龍都消失在公眾視野之外,他在以色列留下來深沉的影子。他象征著逝去的那一代以色列世俗建國者,從民兵到將軍,又從軍人到政客。那一代人在以色列的前50年歷史中引導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