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21世紀的到來,計算機相關知識與應用能力已逐步成為國內外高校培養(yǎng)目標的主要組成部分。從教師如何應對計算機課程改革,如何讓課堂重煥生機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現狀
一、現狀與危機
2014年春季我們曾在某高校進行了一次調查問卷分析。共發(fā)放問卷150份,主要集中在圖書館,回收121份,有效問卷121份。其中,理工科46人、文史類29人、藝術類18人、其他28人。
通過問卷結果分析可見,121人中有25位學生認為每天使用電腦的時間應控制在1小時內;53位學生認為每天使用電腦的時間應控制在1~3小時;33位學生認為每天使用電腦的時間應控制在3~6小時以內;9位學生人每天撒謊上網時長超過6小時,調查顯示擁有電腦的學生使用電腦的次數頻率較高,而且這個時間已經超過了健康使用電腦的時間,對身體已經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在調查中發(fā)現,32%的學生打開電腦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查閱資料,38%的學生上網主要是娛樂、聊天、網上購物,24%是看視頻、玩網絡游戲,6%選擇了其他??梢娋W絡的誘惑力是很大的,就算最初的目的是學習,學生也會順便進行一些娛樂活動。最后一些人會回歸到學習工作的目的上來,不過與最初的以學習為目的而購買電腦的學生人數有較大的偏差。
在調查中發(fā)現,32%的學生對計算機只有初步了解,只能掌握基本技能,55%的學生能熟練掌握計算機辦公軟件,11%的學生能輕松拿下計算機三級并學習過專業(yè)軟件,2%的學生能熟練運用計算機,能應對計算機編程、軟件開發(fā)??梢娢倚4髮W生對計算機運用的情況可觀,但專業(yè)性不夠強,可能對專業(yè)計算機培訓還需要加入更大的培訓力度。
在調查中發(fā)現,39位學生表示學校斷網斷得太早,12位學生表示學校斷網斷得太晚,51位學生對未斷網時間比較適合,19位學生覺得有時覺得太早有時覺得太晚,對于這個問題,大家似乎都各執(zhí)己見,但覺得適中和較早的學生占多數。
在調查中發(fā)現,34%的學生后悔投入太多精力,46%的學生覺得還算正常,12%的學生覺得很有效率,14%的學生沒在意過這個問題。從中可見,大學生對計算機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并有部分學生覺得上網花費的精力和時間并不值得,這就引起我們思考如何去做好規(guī)劃,妥善處理好學習和上網,提高計算機的有效利用率。
6位學生認為電腦對學習有很大的幫助,網絡中的學習資料高度流通,學生可以有效地查獲各種信息,能夠快捷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獲得更多的延伸。20位學生覺得電腦對他們的學習沒什么幫助,雖然對學習有些幫助但有時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上網時間,從而對學習產生一些反作用。94位學生覺得電腦的影響因人而異,1位學生對此并沒有看法。
綜合分析以上調查結果,結合國內計算機教育發(fā)展現狀。不難看出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幾乎國內所有高校不同專業(yè)都開設了計算機基礎課程,同時把對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考查作為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進行考慮,但在廣大學生中進行的調研表明這個考核目標基本是失敗的,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也常常讓人不敢恭維,這些都是計算機教育所面臨的危機:
文化層面:因特網的普遍發(fā)展使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呈現了泛在化、平民化的趨勢,成為每個公民生活和社會責任的必知內容。
素質層面:計算機對于人類生活和工作的日益普及,使很多人未能領會計算與數據的重要性,對于計算機與信息的理解方面存在許多誤區(qū)。
科學層面:信息化與專業(yè)化的結合成為后工業(yè)時代的特征,但是很多人將計算機科學等同于計算機編程,淡化了計算機的科學意義,削弱了計算機學科的內涵。
二、分級教學
由于計算機教育的普及推廣,中學階段的知識體系難免與大學計算機教育有交集部分,同時長久以來的國內教育不均衡問題導致的地域差異難以克服。大一新生在入校前對計算機知識的認知能力必然存在差異,有基礎很好的,也有基礎較差的,有的依然處在“零起點”的階段,在這樣的現狀下,高校計算機教育可以采取分級教學的方法:
1.1+X(即1門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X門其他計算機課程);1是專業(yè)基礎要求,即計算機普適教育,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該采取“差異化教學手段”。
2.新生到校后,及時進行計算機應用能力分級考試,依據摸底情況進行分級,對于已經達到基本要求的學生可以給予大學計算機基礎課免修資格;未達到基本要求的學生繼續(xù)組織常規(guī)教學活動。
3.建立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情況檔案,考慮和組織教學內容,在執(zhí)行統(tǒng)一的計算機基礎層次教學的同時,融入部分計算機應用基礎的內容,采取合情合理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
三、構建共享資源
眾所周知,我國高等教育優(yōu)質資源一直不足,僅有的優(yōu)質資源大都集中在少部分地區(qū)的少部分高校之中,而且基本上成為某地區(qū)或某高校的專有資源,高校到處“挖人”,以及高校師資“孔雀東南飛”等現象,都是優(yōu)質教育資源不足的表現。建立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共享體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僅能夠極大地緩解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實現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避免辦學資源重復配置,而且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大學現有人力、物力、財力和信息資源的作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辦學效益。當今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依然不均,而計算機技術的日益成熟為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提供了條件,借助于技術手段,教育平等、知識共享、學習參與、終身教育等理念找到了新的落腳點。目前我校主要采用中國人民大學資源共享課程,其基本資源是免費提供的。
當前我國正處在以計算思維為導向的第三次大學計算機課程改革階段,改革的要點在于明確大學計算機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重要地位。筆者希望能夠通過教育工作者的不斷探索,真正達到大學計算機課程的教學目的:生活的,而不是學術的計算機;社會的,而不是學科的計算機;文化的,而不是工具的計算機;終身的,而不是校園的計算機。
作者簡介:于雷(1973-),男,就職于南京工程學院,研究方向:知識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