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的教學歸根到底是文化的教學,非洲文化與我國文化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從中非文化上的共通性與差異性出發(fā),旨在研究非洲留學生的漢語教學,為提高對外漢語教學質量做出努力。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差異;非洲文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國際交流的日益增強,以及我國援非工作的持續(xù)開展,中國與非洲間的交流逐漸增多。同時非洲來華留學生也與日俱增,我校自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成立以來,來華留學生多來自非洲地區(qū)。由于非洲文化與我國存在很多差異,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具有一定的難度,了解其文化特征及中非文化差異有利于開展對外漢語教學。本文將從文化以及文化差異的角度來探討對非洲留學生的漢語教學,以求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文化在漢語教學中的位置
1.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語言的教學歸根到底是文化的教學,學習一種語言不能離開具體的語境,更不能離開這種語言所處的文化背景。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離不開文化背景的。任何一種語言都不能獨立存在,語言里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信息。
文化蘊藉著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不同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道德標準都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由此形成了文化差異。學生學習漢語時需要了解中國的文化背景,在具體的語境下學習和使用漢語,才不至于在與人交流時引起誤會或鬧出笑話。同時,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提高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
2.文化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來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具有渴求心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不僅影響著當代中國人,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來華留學生中有很多是因為迷戀中國文化而來到中國的。所以,針對留學生的這一特點,可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的傳播。留學生來到中國后,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差異,他們渴望快速適應中國的生活,希望和中國人交朋友,留學生希望了解中國的國情、風俗和習慣。所謂入鄉(xiāng)隨俗,只有了解了中國人的處事方式,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才能更好地與中國人進行交流。
另一方面,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看,學好漢語,提高語言交際能力,首先必須了解中國的文化背景知識。語言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一種語言都是依附在一定的文化中,我們常常把語言文化連在一起說就是這個道理。舉個例子,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的方式往往是以“吃了嗎”“去哪啊”這樣的問語開始,外國留學生如果不了解這種文化,就會在這些問語中感到難以回答和尷尬,其實這兩個問話都不需要回答,僅僅是一種引出話頭的方式,這就需要教師在講述某些語言點時,先介紹相應的文化背景。
二、中非文化的異同比較及對漢語教學的影響
1.中非文化的共通性
首先,許多人都熱愛大自然,懂得對自然資源的持續(xù)利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也就是說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注重遵循自然界的規(guī)律。非洲先民在現代社會之前經歷了長時間的部族生活,部族生活的主要生活來源都來自于自然界,捕魚、狩獵、種植等,每一個部族都有其固定的領地范圍,其中的自然資源屬于部落所有,所以部落的管理者既要利用資源又要保護資源以求持久使用。非洲很多的圖騰崇拜是動物植物,也表明他們對于自然的熱愛。這種對自然的熱愛以及保護并持續(xù)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相通的。
其次,中國與非洲文化的共通點還表現在兩種文化都具有很強烈的集體主義觀念,注重與人為善。中國古代的道德文化中,強調國家和集體的利益至上。現在中國的教育中也非常注重集體主義教育,俗話說有國才有家,個人的利益要服從集體的利益。非洲人也具有很強烈的集體意識,南非廣播公司的約翰·麥克漢尼說:“非洲文化是建立在集體主義和集體經驗基礎上的‘我們’的文化?!狈侵奕擞兄鴱娏业募w歸屬感,在我校的非洲留學生中,這種集體主義精神也時有表現,如我校贊比亞留學生會在每年的贊比亞國慶日和其他學校的贊比亞留學生一起慶祝,并且此傳統(tǒng)年年延續(xù)。
2.中非文化的差異性
中非文化的差異表現在價值觀念的差異。這里的價值觀念包括時間觀念、財富觀念、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等。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的結論。中非兩國由于地域上的差異、民族間的差異以及政治經濟上的差異導致了價值觀念上的種種差異,也就形成了文化差異。“惜時如金”“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珍惜時間觀念已經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觀念中。然而中國人守時,重視時間的觀念在與非洲人的交往中往往受阻,非洲留學生中常常出現上課遲到、活動不守時等現象。中國人歷來以節(jié)儉為美德,平時生活中注重儲蓄、節(jié)省資本來以后的生活做準備。而非洲人對金錢和財富的觀念相對淡薄,非洲人大多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他們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財富是上帝的恩賜,晚輩有義務贍養(yǎng)長輩,富人也應該接濟窮人。非洲人的性格大多為開朗、外向,喜歡歌舞,往往能夠即興起舞,舞蹈也是熱情奔放的。而中國人則含蓄內斂的居多,表現在處事上也顯得謙虛謹慎。這些差異的存在,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有所涉及時,需向學生講解,以免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三、非洲留學生漢語教學的對策探討
1.重視中國文化的對外滲透與傳播
語言教學中必須滲透文化這一點已成為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界的共識,如何進行滲透目前已有了初步的實踐和探索,但仍不成熟,需要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進一步進行探索。文化滲透要在教學過程中與語言學習同時進行,不能生硬地單獨進行。試想如果以專題的形式單獨講述中國文化,趣味性與實用性大大降低,反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急于求成。教學中學生的疑問如果涉及較復雜的文化現象時,可以簡單做以解釋,以解決當前面對的難題為準則,不可長篇大論的講述,以免把學生弄得更加糊涂。
2.進行教材體系的的改革,制定專門教材
針對不同國別的留學生編寫不同的漢語教材。這里的國別不僅指一個國家,也指具有相似語言文化背景的國家,如非洲大陸上有很多個國家,但由于地域的臨近,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相對較小,有必要針對非洲留學生編寫一套適合他們學習的教材。編寫教材一定要跟上時代的發(fā)展,緊扣時代話題,教材內容具有時代氣息的才能更有生命力。這就要求漢語教學工作者及時總結新的語言現象和新的文化知識,相應的添加到教學內容里。教材還要注重趣味性,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注重教材的實用性和交際性。
3.提高對外漢語教師的文化素質
對外漢語的教學工作最終還是要落在對外漢語教師的身上,所以,提高對外漢語教師的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對外漢語教師除應具備基本的語音、文字知識外,還需具有相應的文化素養(yǎng),這里面的文化不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包括其他國家、其他地域的文化。只有具備了多方面的文化知識,在授課中才能更好地傳播漢語言知識和文化,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漢語知識。
總之,面對中非文化的差異,優(yōu)化對外漢語教學,需要教師不斷地在教學中探索與挖掘,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面對非洲留學生獨特的群體,對外漢語教師還要提高自身文化修養(yǎng),編寫出適合的教材,以求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鴻亮.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選取與教學建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
[2]周海金.論文化的互通性與差異性對中非關系的影響[J].浙江社會科學,2011.
[3]王瑾.文化背景知識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