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的浪潮聲之中,有一個聲音同樣振聾發(fā)聵,那就是在“生本”理念之下,要求現代教育主張以學生為本,緊緊圍繞學生全面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釋放屬于自己的知識能量,充分張揚個性,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并且以更加理性科學的角度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局限。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模式不僅僅是家長的衷心希望,更是國家人才儲備的殷切需求。
關鍵詞:高中數學;生本理念;教學活動
以“生本”理念引導高中數學教師的教學活動,并不是一件輕松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教師以寬松卻不放任,嚴格卻不專制的教學態(tài)度,面對每一位渴求知識向往學習自由的學生。師生之間的頻繁互動能夠有效地促進彼此的情感交流,從而使數學教育在“生本”理念之下散發(fā)其應有的光彩?!吧尽苯逃粌H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域,還能讓高中數學課堂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知識的最大化利用。
一、開展創(chuàng)新型實踐活動
“生本”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熱愛學習,以更加明確學習的真正意義。高中的數學學習無疑是艱澀枯燥的,很多學生都難以全身心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但是只要教師懂得體諒學生們的心情,注重引發(fā)學生興趣,那么,數學就會成為一門妙趣橫生的科目。筆者在教學之中懂得理論與實踐并重,在學習立體幾何的過程中,筆者在多媒體上展示了大量的空間圖形,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以充分掌握一些多面體的空間構成,繼而讓學生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計算這些多面體的表面積和體積。有時候,學生對于一些組合圖形或是切割后的圖形難以辨認,筆者并不會“一語道破天機”,而是讓大家在畫圖的基礎上找尋答案,一步步引導他們還原圖形,以計算其面積。課后,筆者還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組合立體圖形,畫出它們的立體直觀圖形。以加深學習印象。實踐學習的方式讓高中數學課堂變成了一個思想交流,學識流淌的知識殿堂,讓每個人都能充分接收有關本次課程的相關信息,有利于在后繼的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巨大的能動效應。
二、營造平等的教學氛圍
為了進一步貫徹“生本”理念,筆者認為,應該打造一個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開放式課堂,讓學生可以在課堂當中各抒己見,并傾聽他人意見,由此起到集思廣益的作用。當老師出錯的時候,學生還可以大膽地發(fā)言糾錯,而老師則會坦然接受,并鼓勵學生勇于指錯。這樣一來,學習就會成為一件相互的事情,老師與學生由從屬被動的關系逐漸向平等交互的關系上轉變。有一次,筆者在教授三角函數時,不小心寫錯了公式,臺下的學生顯然發(fā)現了這個錯誤,紛紛交頭接耳,但就是沒有一個人敢站起來發(fā)言說:“老師,你的公式寫錯了。”筆者很快也發(fā)現了這個錯誤,但卻不急于改正,而是告訴學生:“每一個人都會犯錯,但有的時候自己難以覺察,需要別人的幫助才能發(fā)現并改正,老師希望你們可以做那一個樂于助人的人,及時發(fā)現老師在上課時所犯的一些錯誤并勇于指出。那么,這就是我最大的安慰與驕傲。”果然,學生在聽了這番話以后,都放下了心理包袱,并在臺下大聲說:“老師,你的公式寫錯了。”筆者想,這可能就是建立平等師生關系的第一步吧。學生不害怕被老師否決,老師也不介意學生的“放肆”,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教育的主體,在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中唱出屬于自己的時代之歌。
三、創(chuàng)設輕松學習環(huán)境
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還開創(chuàng)了多種教學方式,讓高中數學不再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冷門學科”。作為高中生,學生除了面對升學考試的壓力,還要接受來自課業(yè)的挑戰(zhàn),尤其是數學,不管是函數曲線,還是幾何向量,都給在校學生帶來了不小的痛苦。筆者為了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經常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或是告訴大家最近數學界中的新奇發(fā)現,以便緩解緊張的學習節(jié)奏,并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去攻破數學上的難題。除此之外,筆者在講課過程中還會結合互動形式,在筆者的組織與指導之下,學生從剛開始的沉默到積極開展課堂討論,讓學生養(yǎng)成樂于學習勇于探究的學習習慣。
四、優(yōu)化教學方式
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最佳方式就是以學生興趣為出發(fā)點,大力開展優(yōu)化教學方式,從而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在現代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師應當摒棄當前的模式化教學方式,應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以多媒體、游戲、聯系生活實際等方式促進學生數學的思維發(fā)展。除此之外,初中數學教師還可以利用身邊的事物作為輔助性學具進行教學,例如講解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的時候,為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空間想象力,筆者就運用多媒體技術,在網上下載一些動態(tài)的立體視圖,讓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并了解幾何圖形概念直觀形象,利用聲光點共同作用的效果,進一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幅提升。
數學學習是一個艱苦而長久的過程,從小學到初中,學生的數學觀念由簡單的數字相加逐漸過渡到了以數形結合為主的思考方式,為了讓學生始終對數學充滿新鮮和好奇,必須在“生本”理念之下開展教學活動,如果教師把學生放在首位,并且充分考慮到他們的情感因素,學生也會在課堂之中努力追尋教師的步調。那么,數學學習即使再苦再累,也會在教師與學生的完美配合之下變得精彩無限。
參考文獻:
[1]周宏.對課堂教學評價失衡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2(15).
[2]吳立忠.關于課堂教學評價改革存在問題的反思[J].教育導刊,2010(09).
[3]王宏楠.談教學反思與教師成長[J].現代教育科學,2009(12).
作者簡介:汪培云,男,1970年9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寧夏鹽池縣高級中學,研究方向:數學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