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對德國大學發(fā)展的關注和強烈的學術責任感,韋伯針對當時德國大學官僚化的狀況,對“學術自由”做了大篇幅的討論,擴展了“學術自由”的意義。韋伯的“學術自由”觀念給我國大學的發(fā)展帶來了一些啟示:政府對大學的干預要有一定限度,保證大學自治;大學自身要將大學內(nèi)部的學術官僚化處理好,保證學者的權利;大學教師應以學術為志業(yè),培養(yǎng)獻身于學術的獨立人格。
關鍵詞:韋伯;學術自由;啟示
一、韋伯“學術自由”思想的產(chǎn)生背景
從青年時期在大學求學到之后出任大學教授,幾乎半生的時間,韋伯與大學結(jié)緣。正是韋伯這一生與大學分分合合卻又割舍不斷的緣分,使韋伯對大學有著持續(xù)的關注和思考,同時憑借廣博的知識和卓越的論辯才能,他對當時發(fā)生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一些重大時事進行了透徹的分析以及辯論,這其中涉及最多的主題就是“學術自由”。此外,經(jīng)濟的發(fā)展、科學理性的進步使人們喪失了價值感。一方面,韋伯不滿于官僚制對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的破壞;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官僚制趨勢形成的必然性。正是懷著這樣矛盾、復雜的心理,韋伯為爭取大學的“學術自由”而奔走呼號。
二、韋伯“學術自由”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
(一)官僚制與學術自由
日本學者上山安敏曾說:在韋伯的大學論中,“大學的官僚制”是一根縱線,而“學術自由”是一根橫線,這兩根線始終交織在一起。這種官僚制既體現(xiàn)于大學外部的官僚管理,也體現(xiàn)于大學內(nèi)部的科層等級分化。
(二)價值中立與學術自由
在韋伯看來,“價值中立”為學術自由提供保障,當大學的學術自由被外部強權過分干預時,學者可以用“價值中立”原則來抵制、反抗外部強權;當學術自由超出界限,變成教師對學生思想的鉗制工具時,“價值中立”可以牽制教師,使教師“教的自由”不致越界的同時,也保護了學生“學的自由”。
(三)“現(xiàn)實的學術自由”與“真正的學術自由”
在韋伯看來,“現(xiàn)實的學術自由”是這樣一種面貌:(1)當有空缺的教師職位時,候選人不僅要受到學術和學者資格方面的審查,還要受到政治立場和宗教信仰的限制,即考慮誰能擁有大學教師資格的時候,教師候選人必須服從政府與教會;(2)教授在大學之外的公共場所發(fā)言的時候,要考慮這種行為是否會成為自己職業(yè)的障礙,大學教師是國家官吏,在公共場所公然挑戰(zhàn)政治權威是可能被免除教授職位的;(3)在課堂上,已經(jīng)被聘請為大學教授的學者,可以在大學講臺上自由發(fā)言。
而韋伯認為的“真正的學術自由”理應是這樣的:(1)在審查教師資格的時候,不因任何信仰上的理由歧視,甚至拒絕;(2)大學教師應具有雙重身份及雙重自由,在大學以外的公共場所參加政治活動時,他是國家的合法公民,擁有政治自由,這與他的教職沒有妨礙;(3)不同于參加政治活動的情況,大學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則必須在價值觀和世界觀上保持價值中立,要堅持“講臺禁欲”。
(四)學術自由與學術責任
韋伯談到的第一個學術責任是理性化意義上的技術和預測,因為學術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通過預測外界事物和他人的行為來達到支配社會的目的的。但學術責任并不僅僅限于技術,還有超越技術的訓練和自我責任,學術責任是個人根據(jù)“終極意義”所承擔的責任。韋伯賦予學術強烈的倫理價值,他的倫理價值就是激情、責任感和好眼光。激情是忘我地投身于自己熱衷的理想事業(yè);責任感是指嚴肅、客觀地預測行動的后果并能承受這些后果的意志;而好眼光則是超然于一切人和事之上,為追求真理從而做出正確的決斷。
三、韋伯“學術自由”思想對我國大學的啟示
(一)政府對大學的干預要有一定限度,保證大學自治
大學的良性發(fā)展需要自由理念的支撐,但是政府的過多干預,讓本屬于大學的自由之風消失殆盡,大學變成由政府控制的機器。大學需要政府的干預和扶持,但是干預應有一定的限度,否則大學只能走出一條畸形發(fā)展的道路。
(二)大學自身要將大學內(nèi)部的學術官僚化處理好,保證學者的權利
大學內(nèi)部的科層制,很容易導致學術官僚化。如何保障被壓制的學者的權利呢?這就要將“平等”的理念貫徹其中。一方面,要通過法律的形式保障學者參與大學學術事務及獲得晉升機會、取得合法利益等權利;另一方面,大學必須制定明確、具體的措施來防止學術壓制。
(三)大學教師應以學術為志業(yè),培養(yǎng)獻身于學術的獨立人格
行使正當?shù)膶W術權力所需要具備的最重要的品質(zhì)是學者或者學者團體具有的獨立品格和創(chuàng)新意識,保持學術自身的獨立性是學術生命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的根基,或者說是學術人所固有的“超脫”的學術品格。與此同時學者必須能夠承受寂寞并甘于寂寞,為學術而學術,這是學術人所應堅守的原則,也是保證學術獨立的核心。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M].馮克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8.
[2]余國俊.馬克斯·韋伯的高等教育思想初探[J].教育視野,2008(04).
[3]張斌賢,王晨,張樂.“施潘事件”與德國的學術自由[J].教育研究,2012(02).
作者簡介:崔艷敏,女,碩士研究生,現(xiàn)為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