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作為一篇極具代表性的現(xiàn)代短篇小說在文學史上備受讀者青睞,對于造成其主人公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原因也是人們一直以來所爭論的話題。將從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入手,嘗試從人物自身的角度分析其悲劇命運的根源。
關鍵詞:孔乙己;悲劇根源;劣根性;逃避心理
在魯迅的所有小說中,他本人最為滿意的不是第一部以“吃人”為母題的《狂人日記》,而是僅有兩千八百字的短篇小說《孔乙己》,整篇文章無一字吃人,卻是真正以“吃人”為主題,“吃”的是誰呢?顯然正是孔乙己,依據(jù)來自原文最后一句:“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那么,是誰殺死了孔乙己呢?針對這個問題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認為是丁舉人打死了孔乙己,有的人認為是眾人的嘲笑和社會的冷酷無情導致了孔乙己的死亡,還有人認為小伙計的袖手旁觀也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根源。以上種種,應該說各有各的理論依據(jù)和道理,因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有沒有一種可能,造成孔乙己悲劇的根源是源于他自身,也就是孔乙己殺死了孔乙己,我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好喝懶做、自甘墮落的劣根性
原文中對于孔乙己的描述有這樣一句:“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痹谀菢右粋€時代背景下,穿著長衫很容易讓人與書生聯(lián)系起來,顯然,孔乙己是有自己的科舉夢想的,他不愿意脫下長衫,企圖通過科舉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他又是站著喝酒的,在咸亨酒店,站著喝酒的多是短衣幫。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孔乙己介于二者之間,不好不壞,既然如此,那最后怎會落得被人打殘,以致大約的確是死了?是因為文中提到的“不會營生”嗎?顯然不是。因為他有一技之長,寫得一手好字,可以替別人抄抄書,可見孔乙己如果是依靠自己這點專長,想要生存下去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做不了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在魯迅眼里明顯是偏愛孔乙己,諱言之“一起失蹤”,其實就是把人家的書籍和筆墨紙硯全偷走了。文中把這一點歸因于他的“好喝懶做”。如此反復幾次,還有誰敢叫他抄書呢?所以他自己斷送了自己的職業(yè),把自己推向悲劇命運。沒有了生活的來源,一個人如果真處于生存都無著落的境地,一般會想盡辦法自謀生路的,更何況是“從不拖欠酒錢”的孔乙己呢,于是,我們看到孔乙己找到了他的謀生之路——偷竊。剛開始是“偶然做些偷竊的事”,后來“總仍舊是偷”,以至于偷到丁舉人家里,被打斷了腿。如果說好喝懶做是人性的惰性的表現(xiàn),那偷竊則完完全全是令人不齒的道德品性問題,從眾人對孔乙己的嘲笑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譏諷和不屑:孔乙己完全是自作自受!
說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說,孔乙己之所以會走向末路的悲劇,是因為在當時的封建社會的背景下,社會黑暗,官場腐敗,他無錢無勢,科舉夢想長久得不到實現(xiàn),沒有功名又不會謀生,加之眾人的譏笑,才使他淪落至此。說到底,封建的文化制度和封建社會的冷酷才是導致孔乙己死亡的主要原因。這樣說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在當時也的確有許多人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走向末路。但也不乏相反的事例,范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既然改變不了腐朽的科舉制度,那就用心苦讀,最終還是可以考取功名的,還是會有其他謀生之路的。所以,只要孔乙己改變好喝懶做、自甘墮落的思想,尋得一條出路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也不必走向毀滅。
二、從心理學角度:沒有勇氣面對現(xiàn)實的逃避心理
每個人都有一種潛意識,希望自己變得更加完美??滓壹簝刃纳钐幘陀袃蓚€自己,一個是理想中的自己,一個是現(xiàn)實中的自己。
在孔乙己的理想中,自己應該是個文質彬彬、穿著得體、受人尊敬的人,并且仕途無量,能在科舉考試中平步青云。所以他總是穿著長衫,使自己區(qū)別于那些窮苦勞動的短衣幫;他教小伙計“茴”字的四種寫法,顯得自己很有文化;他視讀書為生命,并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讀書上。
而在現(xiàn)實中,孔乙己是個苦讀多年卻一無所獲的窮書生,不會謀生,生活窮困潦倒,窮途末路時還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處處被人譏笑,成為人們的笑柄。
顯然,在理想與現(xiàn)實這樣巨大的反差下,失落的孔乙己無法正視現(xiàn)實,將兩個矛盾的自我完全統(tǒng)一起來,于是,在雙重矛盾的壓迫下,他選擇了逃避現(xiàn)實:他仍舊看不起那些干體力活的短衣幫,可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是這些窮苦人民中的一分子,為了保住自以為是的“讀書人”的身份,他用一件長衫和一些難懂的話硬生生把自己和短衣幫撕裂開來。這注定了他的悲劇。理想與現(xiàn)實的重重矛盾決定了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舉步維艱:無法通過科舉實現(xiàn)人生抱負,又不愿出賣自己的體力賺錢,當生存都成為問題的時候,常規(guī)被打破了——他選擇了偷竊。為了生存他背叛了自己的清高與自尊,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他又不得不一次次地替自己狡辯,周而復始,于是在這樣一個惡性循環(huán)中,他越想逃避卻越接近現(xiàn)實,越想維護卻越離理想中的自我接近。最后,當他在眾人的哄笑中用手慢慢走著離開的時候,他已經(jīng)成為一個與自己理想完全背離,毫無尊嚴的人。
三、從哲學角度:要從事物本身的自性來看待事物
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求我們看待問題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即透過表層現(xiàn)象抓住實際的本質,這里的本質其實就是指事物本身的本性、自性?!肚f子·齊物論》中講道:“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也就是說天地萬物都是一樣的,要從事物本身的自性來看待事物。既然天地萬物都是一樣的,那么我們對造成孔乙己悲劇原因的探究自然也要從其本身入手分析,固然一個悲劇產生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然而,細分矛盾的主要方面無可厚非就是孔乙己自身了。
因此,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根源理所當然指向他自身:麻木不仁、至死不悟的性格弱點為他的悲慘人生埋下伏筆;沒有勇氣面對現(xiàn)實的逃避心理進一步起催化和推進作用;而好喝懶做、自甘墮落的劣根性最終把他推向了悲劇的終點。他的悲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但由于他自身的種種:不愿意從本身尋找窮困落魄的原因;不愿意正視現(xiàn)實、把矛盾統(tǒng)一起來;不愿意腳踏實地,依靠自己謀得一條生路。這時,這個毀滅的結局又變成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矛盾了。《太甲》中說的“天作孽,猶可違;人作孽,不可活?!币嗍沁@個道理。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導致孔乙己悲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深究其主要根源是源于孔乙己自身,是孔乙己殺死了孔乙己!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審美閱讀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97-109.
[2]高偉毅.孔乙己悲劇命運心理探源[J].語文教學通訊,2008(04).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