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每年的四月,是對口單招高三學子們沖刺的最后時刻——每天長時間的體力付出,高強度的腦力活動,白熱化的競爭。目標在即,各方承受壓力空前。這些考驗,讓高三學生越挫越勇,而高二部分學生卻不戰(zhàn)而栗。高二某班鄧同學,決定退學,選擇注冊上大學。兩天后,該班俞同學也離開班級,準備注冊上大學。
【案例過程】
作為該班任課教師,當天我在該班值晚自習。清點人數(shù)時,我發(fā)現(xiàn)少了俞同學。詢問后得知,俞同學去注冊上大學了。繼而接二連三的注冊同學,教室里松散鬧騰的場面,讓我按捺不住了:俞同學為什么會注冊上大學呢?她雖然功課稍薄弱,但平時也在努力學習。有同學說,她受了鄧同學的啟發(fā),鄧同學覺得高三太苦了,她無法適應。接著我和同學們分享了一個教育案例——我曾經(jīng)試探性地建議一名學習成績落后,學習態(tài)度浮夸的沈同學去注冊上大學。沈同學回答我:我才不去呢!去那里的學生有幾個想讀書的,都是比我還差的。同學們鴉雀無聲。隨后我表達了自己關于注冊上大學的看法——注冊的大學,和全日制本科、大專相比,學校層次可能要低一些,而且,有些學校實行“寬進嚴出”,往往導致基礎薄弱,學習不得法的學生難以畢業(yè)。注冊上大學,眼下看來容易,以后的三年,能不能畢業(yè)也將接受考驗。都要付出,為什么不把握當下,現(xiàn)在付出,而不寄托于明天的遐想中。注冊上大學,在有選擇的前提下,我并不提倡。頓時,大家埋下頭,各自做作業(yè)了。
8點30分晚自習結(jié)束。9點,我接到鄧同學的電話。
鄧同學:老師,我是鄧×。今天你說注冊上大學的都是學困生。你為什么這么說我?而且還是笑著說?
我:我轉(zhuǎn)述了我學生的話,之所以引用他的話,是希望大家能堅定高考的信念,給自己多一次機會,不要輕易選擇注冊上大學。
鄧同學:老師,到底是語文老師,表面一種說法,背后又是一種說法。你引這句話,你就是贊同這句話,我認為你在諷刺我。
我:我認為我引用的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可否認,注冊上大學,也是一條提升學歷的途徑。但我更支持同學們?nèi)⒓痈呖?。你們好不容易多了一次上大學的機會,因怕苦選擇放棄高考,實在太可惜。你要對號入座,我是不會道歉的。我只想解釋兩點:第一,我的本意不是嘲笑、諷刺、中傷任何一名同學;第二,你既然選擇注冊上大學,你就應該考慮接受一些負面的議論和評價,畢竟有些人對注冊上大學的看法不是很全面。
這通電話聊了17分鐘。最后,鄧某平和地與我道了一聲“再見”。
【案例反思】
(一)教師的言行,不要隨意
對于學生注冊上大學,學生、家長、教師各方都會有不同的考慮角度。作為教師,我毫無顧忌地在同學們面前大發(fā)議論,有些用詞易產(chǎn)生歧義,而且未考慮到聽者的感受及聯(lián)想,忽視教師評價對學生觀點形成的功能。
(二)同學的心思,你要多猜
這一年齡階段的高中生,尤其是女生,敏感,有時愛鉆牛角尖。對于一些建議或批評,學生有可能斷章取義,缺乏辨析能力。教師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盡量減少師生分歧,化婆媳般的師生關系為母子、母女關系。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