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是一種交際行為。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都是對聲音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是一種最基本的交際行為。聽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一定的信息內容,如聽講座、聽電話、聽天氣預報等,它跟說話的方式?jīng)]有多大的關系。聽,是一種心理過程。聽,它是主動積極的,從外部傳來的聲音信息,首先要經(jīng)過聽力器官的感知、切取,然后再經(jīng)過加工、篩選、整理,形成記憶,最后到信息的反饋。它是多種心理活動的過程。聽是輸入,聽是獲得信息的重要手段,是理解和獲取口頭信息交際能力的體現(xiàn),是外語學習的基礎。
一、重視語言基礎知識
在中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中,必須教給學生正確的語言基礎知識,把好第一道關。語言基礎知識即語音、語調、語速、詞匯、文化差異,其掌握程度關系到聽力理解的速度和質量。
(1)語音——首先教師必須發(fā)音正確、到位,要求學生按正確的位置和方法發(fā)音,同時注意聽音、辨音。(2)語速——初學階段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語速稍慢,以便學生接受、掌握。隨著語感的建立,教師可以提到正常語速,出現(xiàn)連讀、弱讀,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然地聽、說英語的習慣與能力。(3)語調——語調對培養(yǎng)語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語調表示的語義也不同。因此,從初級階段就教會學生聽、說正確的,有聲有色的英語語調,以提高聽力方面的感受能力。在教學中應該適時穿插有關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識,經(jīng)過長期潛移默化的思想滲透,學生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就會迎刃而解了。
二、聽力練習宜早期實施
培養(yǎng)學生的聽力能力,提高聽力的過程應是一個不斷發(fā)展技巧、豐富知識并同時鍛煉分析、推理能力的綜合性訓練和實踐過程。聽力理解是建立在人們對各種背景知識和聽力技能的運用的基礎上的。聽力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進行經(jīng)常性、系統(tǒng)性的練習。
聽力練習適宜在英語學習入門階段(如,學習字母和音標)就有意識地著手進行。在英語教學初期,教師就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靜心、耐心聽的習慣,要求學生邊聽教師發(fā)音,邊看教師嘴型,注重觀察其大、小、扁、圓及變化情況,在看明聽清的基礎上才在教師的指示下進行正確的發(fā)音。要求學生天天早上堅持十分鐘的聽錄音跟讀練習,隨堂設計五分鐘辨音練習,設計的形式有:一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聽辨有無錯音,自制錄音材料,讓學生辨析相近音。還要教學生把握連讀、弱讀、同化、失爆、重音轉移等音變現(xiàn)象,培養(yǎng)正確的語感,通過對學生聽的反復刺激,使學生的聽覺對規(guī)范語音形成一種定勢,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辨音能力,為以后更深入的聽力練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精心安排內容和時間
(1)教師每個階段的教學都要精心選擇合適的材料,遵循“由易到難,逐步深入”的原則,從語音、詞匯到短句,從短句到長句,從長句到短文,從短文到臨場對話。(2)選取的材料必須要進行科學的安排和設計:綜合教學中聽力練習應主要針對聽辨能力的訓練;專項聽力練習應當針對各種聽的技能技巧的訓練和對聽力材料的整體理解。設計聽力材料還必須合理設計好題型,如,聽—口答;聽—筆答(填空、判斷、選擇、填圖、連線搭配等);聽—討論—口答等。結合教材特點,選擇口語多、語言規(guī)范、交際性強的材料,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語境中的應變能力。
總之,聽力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fā)展過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作為一名中學英語教師如能充分理解并運用這些特性和方法,因材施教,靈活多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力習慣,訓練聽力技巧,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施,學生的聽力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并與說、讀、寫等方面有機結合,互相作用,互相促進,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全面發(fā)展。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