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幾年來,在高效課堂探究的道路上,我們風雨兼程,有過迷茫,有過困惑,有過艱辛,我們在享受高效課堂給我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曾經備受煎熬,經過三年多的探索,我們的課堂教學已逐步走向成熟,也留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為此,課堂教學就要巧設計、精安排,要真正做到“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
關鍵詞:優(yōu)化;課堂;教學;高效課堂;幸福;起航
實施高效課堂的目的是提高課堂40分鐘教與學的效率,實現教學效果最優(yōu),教學效益最好,從而促進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提升教師的業(yè)務水平,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以下是我個人關于高效課堂學習的深刻體會。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多年的教學工作,我已經習慣了以往的課堂教學形式,實施了高效課堂就意味著這一切將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高效課堂我抱有過懷疑的態(tài)度,但是在觀摩、聽課之后,我發(fā)現:同樣一節(jié)課,老師上下來很輕松,學生興趣很高,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我平時也在不斷反思,在高效課堂的教學中要盡快轉換角色,逐步摸索,使自己能熟練駕馭、掌控高效課堂。通過巧“導”,把學生從被動接受的配角身份調整為主動探究的主角身份,把駕馭教材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熱心“服務”,為學生學習教材鋪路搭橋,解疑排難。改變以前以接受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主動學習、創(chuàng)造性學習。
二、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先學后教更能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講得越細,會養(yǎng)成許多學生不動腦筋的習慣,只是被動地聽課,不愿主動地學習。
其實書本上大部分知識學生通過自學都能夠解決,老師的講反而更耽誤時間。經驗證明,平時老師需要講十幾分鐘的內容,學生自學三四分鐘就可以了。學生先自學幾分鐘就開始做題,不會的再回頭看例題或相互討論,基本就能做練習題了。
這個過程是個不斷反饋的過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會了。這樣,學生自學積極性更大,效率更高。因為老師規(guī)定學生自學幾分鐘就要做練習題,學生有一種緊迫感,不認真看就不會做練習題,落在別人后邊,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競爭意識。所以,學生自學比被動地聽老師講課積極得多,這樣把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突顯了出來。
三、調整活躍的課堂狀態(tài),注重科學的學法指導
方法是學習的金鑰匙,是事半功倍的前提。在高效課堂中,尤其要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只有預習得充分,才有展示的精彩”。
預習能讓學生發(fā)現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弄清重點、難點所在,做到心中有數,便于帶著問題聽課與質疑。尤其基礎弱的學生,有了課前預習,上課就能聽得懂,減少了因上課聽不懂而浪費的時間,同時,還可以減少花在課后整理、消化的時間,學習的被動局面也會改變。所以對于預習,針對導學案中的導學提綱,對學生提出具體的任務安排:預習時要手、腦、眼、嘴并用,初步弄清新課中的基本內容是什么,然后用筆勾劃出書上的重要內容,需要查的動手去查一查,需要想的就應該認真想一想,找出書中的重點、難點和自己費解的地方,并把問題和疑惑記下來。
這樣,將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拿到課堂上來展示,通過組內、組間質疑、解答以及老師的及時點撥,不僅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了所學內容的疑難點,在展示的過程中,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心,顯現了學生的個人風采,讓學生獲得成就感。
四、優(yōu)化課堂教學,精講精練
時間就是效率,抓緊時間,用好時間才能保證課堂的高效率。一堂高效課一般由精講、精學和精練三部分構成。也就是說教師要精選教材,學生都懂的可以不講,講了學生還是不懂的也不講,做到精講;教師要精心安排學的時間,提高課堂的效益,讓學生能在規(guī)定的課堂時間內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獲得最大化的效益,做到精學;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及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靈活安排高質量的課堂練習,做到精練。做到對學生深入研究,對教材充分挖掘,對教師有效培養(yǎng),走具有文綜特色的高效課堂教學之路。
五、思考與反思并行
任何形式的課堂,其根本出發(fā)點都應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高效課堂做到了這一點,但在具體的實踐中還要做到實事求是、精益求精。
在導學案的編制方面還要做得更細致,把握更準確,結合我校學生實際,要融進教師自己的思想、教學思路、教學方法,體現問題化、情境化、層次化。教師應分層次指導,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總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高效課改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前進,在前進中不斷完善。我們相信,尊重、寬容每一個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模式是一種理念,其根本目的是學生的發(fā)展。
只要學生學會了,發(fā)展了,它就是高效的。在追求高效之路上,讓我們執(zhí)著前行,幸福起航,向課堂的更深處邁進!
參考文獻:
[1]張梅玲.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有效溝通.中國教育報,2007-12.
[2]姚斌.淺談師生溝通的重要性.江西教育,2008(Z4).
[3]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編輯 馬燕萍